心理是统一的整体
心理是统一的整体
有的青少年朋友会想,什么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我怎么觉察不到,或分不出来自己是在感觉呢,还是在思维、记忆;是在认识外界事物呢,还是在进行情感体验……
一、分不清心理活动的原因
是的,我们往往不易觉察到自己的心理活动现象,或分不清自己在进行何种心理活动。其原因有四方面:
1.神经细胞传递兴奋的速度太快
据神经生理学家测定,人的神经细胞传递兴奋的速度为4~120米/秒。这种速度常常使我们一旦想去观察时,那一瞬间的心理现象已经过去,接踵而来的可能已是别的什么心理现象了。例如,我们的脚被扎了一下,这一痛觉(感觉)不到半秒钟已传到大脑,大脑再通知脚缩回来,并用眼睛去看的时候,也在进行判断:大概是钉子(思维推理),眼睛看到一亮亮的尖尖的东西(知觉),想起过去是见过的(记忆),原来是碎玻璃(思维判断)。与此同时,觉得自己真倒霉(情感不愉快),咬牙坚持去上药,包扎(意志)。这全部过程可能就一两分钟的事。因为这个过程很快,往往很难将其中某一过程单独区分出来。
2.人的心理活动是完整的、统一的
人的心理过程在可以觉察到的一个时间内常常是几种心理活动同时迅速交替进行,再说这些心理过程又都要受到他心理的制约,也就是说个性心理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心理过程。
例如,“注意”这一心理现象就从来不单独存在,它总是伴随着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进行。当我们的脚被扎破,头脑通知眼睛去看时,“注意”就伴随感觉和知觉;当大脑去想“这是什么”时,它又伴随思维;当自己觉得倒霉时,它又伴随情感。我们也可能一边看小说、看电视,一边高兴得拍手大笑或伤心落泪。这就是伴随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我们也可能下决心一定要把这20个外语单词背下来,这就是用意志过程控制认识过程。
不同的人,即使都在经历这些过程中,表现却不一样。有人脚被扎时,自认倒霉;有人则可能破口大骂;有人则可能眼泪汪汪。即使两个学生都下决心要把20个外语单词背下来,一个是一鼓作气大有不背下来誓不罢休之气概;另一个是不紧不慢,细细辨别,读上5个,又读5个……这些都说明在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中,都会反映出每个人不同的个性特征,犹如使每个人的心理过程染上了独特的色彩一样。心理的这种整体统一性,使我们很难将某一心理现象分出来。
3.人们往往只注意到自己心理活动的内容,而不是注意心理活动的形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听课,就要集中注意去听清并理解教师讲课的内容;我们看书,就要集中注意看清并理解书上表述的内容。我们一般不会去注意自己是在进行知觉、思维、记忆、想象等心理活动的形式。如果我们将注意集中在自己正在进行怎样的心理活动时,就可能听不清或听不懂老师讲的课,看不清或看不懂书上写的内容。
同样,当我们沉浸在幸福之中时,只是对感到幸福的事情加以注意,而不会去对这种情感过程进行分析。这同样影响我们对个别心理活动的觉察。
4.缺乏心理学知识
由于缺乏心理学知识,我们在认识自己或他人时,往往只能作总体印象的分析,或从外部行为及行为效果对其思想、品德、知识水平技能熟练程度进行分析,不会对心理活动本身进行分析。
二、心理活动的分析
对人的心理活动按心理因素(元素)进行分析,是心理学发展中一个学派的意见。这个学派称作构造主义学派,创始人叫冯特(1832~1920),是德国人。他们受到当时欧洲自然科学飞速发展的影响,想对复杂的心理现象进行细的分析研究,用化学分析的方法来解释各种心理现象,于是提出了感觉、记忆、情感等心理元素。这对后人研究复杂的心理现象无疑是有帮助的。
当然,这一学派的理论有其局限性。譬如,化学元素不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它们都是物质,而心理元素则是精神,是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是物质的印象,不是物质本身。如果把心理元素也当作化学元素,当然是错误的。
现在,当我们有了一点心理学知识时,就可以对他人或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例如,我们常由于粗心大意而出错,不是漏了标点符号,就是算错了题。如果已经确定,自己对知识和技能本身已掌握,那么必须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审题时是否总是心急,想赶快看完(情感、态度)?有没有觉得这道题不难(定势)?是否容易被题目中的有些内容吸引而忽略了其他重要内容(注意的分配与转移,知觉范围)?……以致在气质、性格上有哪些特点。
只有从心理活动本身进行分析时,才能找出克服粗心大意的具体办法,同样你若要有效地帮助他人学习,也必须分析对方听你的讲解时的感知、思维的过程,分析对方在解题时所需要的知识回忆、提取的过程,解题中的思路。只有这样,才能行之有效。
可见,对人的心理是可以分析的,为了有效地工作学习,也是需要进行分析的。在我们学习了心理学知识后,也就可以对人的统一的和整体的心理活动进行科学的分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