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决定心理的发展

环境教育决定心理的发展

教育,在这里主要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本身是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环境。一般的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往往是无目的、无计划和无指向的。而学校教育则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采用一定的教育方法,按照心理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和引导,使学生不断获得知识,进而促进心理的不断发展。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师高弟子强”。这说明了教育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性。英国有名望的物理学家汤姆逊27岁任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主任,1906年获得诺贝尔奖物理奖。他培养出了许多出类拔萃的科学家,其中包括卢瑟福在内,有9人获得诺贝尔奖金。卢瑟福继汤姆逊之后领导卡文迪什实验室,也培养了一批科学家,其中11人获得诺贝尔奖金。我国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人民大学等都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由此可见,教育在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个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能充分利用遗传素质来发展人的智力和才能

遗传为人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而教育则使这个可能变为现实。我国速算能手史丰收从小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敏捷思维,显示出了速算的才能,经中小学老师的辅导和一些数学家的指导,他终于成为一名数学速算专家。史丰收的遗传素质再好,思维再敏捷,如果没有受到中小学老师的教育和数学家们的指点,他的速算才能也不会得到如此充分的发挥,很可能成为没有多大作为的庸人。相传宋朝有个孩子叫方仲永,他生来就相当聪明,5岁就能赋诗,而且很有水平,受到人们的赞扬,这说明他的遗传素质优越,早期教育也很好。但是,他的父亲带着他到处宣扬,使他失去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就不突出了,20岁左右就变成了平庸的人。这个例子作为教训一直传到今天。

教育的这种作用还表现在对有缺陷儿童的教育上。有些儿童生来有先天的生理上的不足,有的思维迟钝,甚至呆傻,有的聋哑或失明等。这些儿童在遗传素质上有程度不同的缺陷,但教育可以不同程度地弥补这些生理缺陷。思维迟钝的儿童,有的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家长的照料,经过学校弱智班的几年教育,绝大多数逐步能做到生活自理,做家务活,有的还能从事简单的社会生产劳动;聋哑人和盲人经过聋哑学校和盲人学校的教育和训练,一般都能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不少人还能从事创造性劳动,如海伦盲、聋、哑,可在教师的努力帮助,她终于战胜自己,成为作家。这都体现了教育的作用。

二、学校教育对社会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上具有选择性

社会环境是极其复杂的,它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当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相一致时,学校就能充分利用社会环境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配合。例如,使学生根据不同的年龄参加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受到教育;全社会正在进行法制教育,以整顿社会治安,学校往往借助这个大气候,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的教育。当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相矛盾时,学校就要采取措施,主要是通过教育使学生明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对学生的侵蚀。例如,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刮起了一股一切“向钱看”的歪风,在这股风的影响下,有的学生不想念书,想混个毕业证好参加工作;有的甚至弃学经商或务农等。学校就针对这个不良的影响,通过各种形式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以此来抵制社会的消极影响。

三、学校教育制约着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方向、速度和水平

教育的过程是社会向学生提出的要求逐步内化为学生需要的过程,因此,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速度、方向和水平。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都说明了这个问题。我们前面讲到的爱因斯坦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他的遗传素质并不优,同普通人一样,从小也没有表现出超众的才能。相反,他3岁时才会说话,念小学时学习成绩差,属于老师讨厌的差等生。中学毕业后第一次考工学院因分数不够没有录取,第二次才考取。他在大学里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激发了他学习的兴趣,经过自己的长期努力和奋斗,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科学家。

在讲到教育对心理发展的主导作用时,还应指出,教育不是万能的,并不是说教育可以决定心理发展过程的一切。因为人的心理发展的过程、速度、方向和水平,也就是说,一个人成才的因素是很复杂的,学校教育只能影响具有一般遗传素质的人,严重白痴或呆傻的儿童,教育的力量也难以达到。教育还要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在儿童逐渐长大时还要靠他们主观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