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与行为的适应

中学生心理与行为的适应

上中学了,他们真高兴。比起其他小学毕业生来,他们是幸运儿——以优异成绩被一所有名气的区重点中学录取了。正如有人说的“上了重点校,进了保险箱,中考、高考不用慌”,他们像吃了定心丸,欣喜之外,倍感踏实。然而,开学还不到1个月,他们中就有人皱起了眉头,期中考试没结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就失去了笑脸。是什么在烦扰着他们?

一、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他们本以为考上中学就可以松口气了,没想到层层隘口挡在面前,要他们去闯:开学前的摸底考试题型新、题量大,许多人“成绩不理想”,“没发挥出原有水平”;一开学,就是七八门功课齐头并进,哪科教师都说自己这门课重要,弄得他们抓了这门丢那门,考完这门温习那门,忙得手足无措,急得抓耳挠腮。更有甚者,上了6年学了,竟还不会听课,更不会记笔记!入学两个多月,期中一考,成绩大不如小学时的好,录取时两科成绩总计190分以上,即平均每门95分以上,现在平均分只有80分左右,有的科目仅仅及格有余。不少学生连连叫苦,“我越来越笨了”,“我越学越糟了”。有的同学从此丧失信心,认为自己不是上中学的材料。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同学都退步了,也确实有同学进步了。这种进步并非以所得的绝对分表示,而是与入学时,他的成绩在班级中所处的位置比较表现出来的。例如,有的入学时,名次排在最后。老实说他们仅仅是由于体育或文艺方面有一定特长被照顾进来的。仅仅几个月,学习成绩排到了前10名。大家疑惑,这怎么回事?

除了某些偶然因素,如自己病了,家里出了点事,粗心大意等之外,主要是由于对中学的学习生活适应能力不同造成的。

适应能力是人在复杂的新环境中能顺利地生活下来,并得到发展的一种能力。其实,不仅是人要有适应能力,任何动物都要有适应能力,否则就不能生存。据说几百万年前,陆地上生活着一种巨猿,高3米,重约450千克,现在没有了。现在最大的灵长目动物是猩猩,与人差不多高,重约180千克。据说1.5亿年前有一种巨型恐龙,肩高6.3米,脖子很长,头可以伸向12米高的空中,重80吨,为现存大象体重的13倍,现在没有了。现在我们见到的蜻蜓翼展最大的约7~8厘米,但约3亿年前,有的蜻蜓身长约半米,翼展为70厘米。是不是现代的生物退化了?不是,而是在长期生存竞争中,小而轻的物种比大而重的更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

这种剧烈变化包括冰川活动、地壳运动、气候异常造成的自然环境巨大变迁。当然,至今海洋中仍生活着一种长达27米,重130吨的蓝鲸,它之所以能生存,只是因为海洋中受上述自然环境巨大变迁的影响不大而已。

上面谈到的是动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作为人不仅要适应自然环境,还要适应社会环境。小学到中学的适应,就是对新的社会环境的适应。适应能力强的学生,即使他在小学阶段的成绩不拔尖,也能因很快熟悉并习惯中学的新的学习生活而进步;适应能力弱的学生,即使原有基础较好,也因不能很快熟悉与习惯新的学习生活而落伍。

二、增强自己的适应能力

那么,小学升初中,应具有哪些适应能力?首先要学会观察、分析。

1.需要观察分析的内容

小学的主要课程是语文、数学。小学升初中的入学考试也只考这两门。一上初中,主要课程除了语文、数学,又加上了外语、政治、生物、生理卫生等几门。常常是数学课堂练习还未做完,语文教师已进教室;刚刚复习完的汉语拼音,又和新学的外语字母产生混淆。过去写完语文作业,就做数学作业,现在一天五六节课下来,就有四五门作业,要读要背、要写要算……有时竟忙得拿起这门,想起那门。这是一种从内容少、门类少、任务单一到内容多、门类多、任务复杂之间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易使学习活动杂乱、被动。

小学时,班主任几乎都是语文、数学任课教师,有时一位教师同时承担两门课,对教师讲课的方法、风度很好适应;现在七八门课,就由七八位教师承担,每位教师都有其自己讲课的风度和特色,一时难以适应的同学,必然会影响听课效果。

小学的学习内容,主要是要弄清“这是什么”、“这是怎样的”、“怎么做”;中学的课程内容中有不少不仅要弄清“是什么”、“怎么样”、“怎样做”,还要弄清“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因此,小学学习时,上课注意听讲时的任务是弄清“是什么”、“怎么样”、“怎么做”;课后主要任务是记忆与练习。中学听课时的主要任务在弄清上述几项内容的同时,必须认真思维,要弄清结论的由来,问题的引出,材料的搜集,以及如何进行推导,如何验证结论等。这样,仅仅会记忆和多练习显然是不够的了。一个不会思维的学生,一个还习惯于努力去记忆的学生,可能因此而落伍、掉队。

小学时,每堂课,每种活动几乎都有教师跟随;上了中学,自习课很可能没有教师,因为班主任还兼着其他班的课。课外活动,包括班会、队会活动、体育活动等,由于要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也常常由学生自己组织。教师仅仅是出出主意,帮助想点办法而已。一个听惯教师安排、依赖性强、自觉性差的学生,一个“老猫不在,耗子翻天”的学生可能因此而放松自己,使自己落伍、掉队。

2.提出适应环境的新问题,自我调整

在观察分析了客观情况之后,还应对自己的主观状况进行观察分析,可以问以下问题:

(1)自己是否会主动安排学习,是否经常在等教师的安排。

(2)自己是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有固定的学习时间(晨读、放学后的作业时间),固定的学习地点及能否独立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3)自己是否有良好的学习方法:

①课前预习:是否预习,如何预习;

②课堂听课:注意听懂还是注意记忆,能否将重点内容记下来,能否找到重点问题,是否来得及记笔记;

③课后复习:是否复习,如何复习,是背、抄、默,还是比较、归纳、总结;遇到困难或问题立即请他人帮助,还是自己钻研,独立完成,或者经常抄袭;是否像重视完成书面作业一样重视完成口头作业;注重平时学习还是注重临考突击。

(4)是否学会自我评价,还是只依靠教师打分,得了好分或得了坏分情绪是否波动。

在上述对主客观条件分析基础上,必须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努力改变自己不适应中学学习生活的各种影响。

3.自我调整注意事项

调整自己的行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两点要请青少年朋友注意:

(1)要弄清自己需要调整哪些行为,如独立安排学习计划、自己管理自己等。

(2)要坚持。

调整行为就要破旧立新,这不同于在空地上建新的房屋,而是先要拆除旧的房屋,这个过程难度大、时间长。没有坚持的精神,一遇到困难,又按小学时的习惯去做,当然不能很快成为合格的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