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心理防卫的方法
实现心理防卫的方法
当人遭遇挫折时,常会心情不愉快,甚至痛苦焦虑。为了不让这些不愉快、痛苦的情绪压抑折磨自己,特别是长时间地折磨自己,就要尽量避免或减轻焦虑心理的发生。我们将个体在生活实践中学到的某些对付或适应挫折情境的方式称为防卫术。
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一种保持生理、生化活动相对稳定和平衡的能力一样,心理活动也同样具有恢复与保持情绪上的平衡并保持心情安定与稳定的机能,这就是本章所述的心理防卫机制。心理防卫机制本身并非异常或病态心理,但是运用过分或不当,以致阻碍个人对周围社会环境适应,就可能导致心理变态。
通常人们通过以下方法来实现心理防卫:
一、否定作用
1.否定作用的概念
所谓“否定作用”,是一种否定存在或已发生的事实的潜意识心理防卫术。它是最原始最简单的心理防卫机制,它将已发生而令人不快或痛苦的事情完全否定,以减轻心理上的痛苦。这种防卫术能使个体从难以忍受的思想中逃避,也同样可借此逃避个体难以忍受的愿望、行动、事故,以及由此引发的内心焦虑。
我们曾注意到,年幼的儿童不慎将花瓶或杯子摔破后,会知道闯了大祸而用双手把眼睛蒙起来,不敢再看已被打破的东西。其情形如同沙漠里的鸵鸟,当被敌人追赶而难以逃脱时,就把头埋进沙里。因为危险在眼前,情感上难以承受,把眼睛蒙起来,抹杀已发生的事实,以免除心理上的负罪或痛苦。这种“眼不见为净”,即为“否定作用”的表现。
2.否定作用的表现
否定作用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
(1)父母很可能对自己孩子的生理或心理方面的缺陷尚未察觉或不予承认,哪怕是孩子的缺陷早已人人皆知;
(2)罪犯入监后,在严密的监禁之下,有时也会失去他们对现实的知觉,甚至感到被监禁于己并非事实;
(3)一些接受手术的人有时也会忽略事实,而产生其手足或器官仍然存在的错觉;
(4)患有歇斯底里性麻痹和其他歇斯底里反应的心理症患者,经常会防卫性地否定事实而忽视实际存在的痛苦,甚至以一种欣悦的方式表现出来;
(5)患有忧郁性心理症者,可能不敢面对现实而缺乏感受;
(6)紧张性精神分裂患者可能否定自身的存在,甚至否定整个人类世界的存在。
可见,有些轻微的否定在日常生活中以不足为训的行为表现出来,而有的否定却成为一种严重的精神病症状。
3.否定作用的案例分析
在临床上,也不乏“否定”的例子。
有一位妇女,自幼父母双亡,后来结婚生有一女,她极为疼爱,视其为宝贝和骨肉。但非常不幸,一天女儿因车祸意外死亡,当有人来家里告诉她这个消息时,她不肯信,也不去认尸,坚持认为弄错了人,女儿没有死,放了学就会回来。下午她照常烧好女儿最喜欢吃的饭菜,摆好碗筷,等待女儿回家吃饭。到了晚上,仍照往日习惯,为女儿铺好床,好让女儿一回来就可就寝。她不准丈夫或任何人提及女儿已死的事,也拒绝去办丧事,坚信女儿一切都很好。显然,这位妇女精神已崩溃,把女儿已死之事完全予以否定,欲通过否定作用来避免这件事所带给她的打击和痛苦。
事实上,否定作用并不有使我们完全否定问题存在的事实,只是使我们否定对这些问题存在的注意力而已。不过,有时否定的心理防卫机制可以说是一种在心理压力中保卫自己的感觉,或给人多一点时间作考虑与作决定。然而,不可忽略的是否定作用在一般行为表现上,足以妨碍人们对问题的适应,因为其机理是躲避问题以代替面对问题。
二、歪曲作用
所谓“歪曲作用”,是把外界事实加以曲解、变化以符合内心的需要。歪曲作用无视外界事实,与否定作用有相同的性质,属于精神病的心理防卫机制。因歪曲作用而表现的精神病现象以妄想或幻觉最为常见。妄想是将事实曲解并且怪信不疑,如相信有人危害他、配偶对他不贞、夸大性地相信自己是神或皇帝等。幻觉乃是外界并无刺激,而由脑子里凭空感觉到的声音、影像或触觉等反应,它与现实脱节,严重歪曲了现实。
有一位化验室的技工,突然语无伦次,说他是著名化学家,且最近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还说他是当代某著名女影星的情人。他不仅这样说,而且真的确信。接到一封普通的信,便认为是挪威政府寄来的,是邀请他到挪威去领取诺贝尔化学奖的;由于语无伦次、行为怪异,路人便好奇而取笑他,他却认为在祝贺他当选为某工厂的厂长;听到收音机里女影星唱的歌,则认为是他妻子唱给他听的。
导致其产生虚幻的原因何在?经查询方知他在最近的化学检测考试中名落孙山,比他年轻的同事反而升了级,在心理上受到了极大挫折。更糟的是,女朋友此时也不理睬他了。在这种双重心理打击之下,他的精神彻底崩溃了。因此,他把一些外界所看到、听到的事实加以曲解、变化,以符合内心的需求,用夸大的想法来保护其受挫的自尊心,这是歪曲作用的特例。
三、外射作用
外射作用又叫投射作用,是凭主观想法去推及外界的事实,或把自己的过错归咎于他人的一种心理防卫术。日常生活中常出现这种“外射”现象,即以自己的想法去推测别人的想法。所谓“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亦多情”,即为此例。中国古代“临渊羡鱼”的故事,是讲二人在潭边看鱼,其中一人道:“老兄,你看这些鱼是多么快乐呀?”另一人却说:“老兄呀,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汝非鱼,焉知鱼之乐)回答道:“老兄呀!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呢?”(汝非我,知我不知鱼之乐)其实鱼乐与不乐,只有鱼自己才知道,而那位老兄不过是把自己的态度和感觉“投射”到鱼身上去罢了。这种把自己的动机、想法、态度或欲望“投射”到外界的客观现实,称之为“外射”。作为心理防卫机制的外射作用,是把自己不能接受的欲望,感觉或想法外射到别人身上,以避免意识到那些自己不能接受的欲望感觉或想法。比如,一个打架的儿童反责与他争吵的小朋友,说是小朋友先动手,他才还击的;一个心怀偏见的人会否定自己的感受而说他不会愤恨别人,只是别人恨他。
又如,临床中一位病人,在银行工作,常常产生把钞票偷来自己用的念头,但又为产生这种坏念头而惭愧。结果,外射到别人身上,说别人怀疑他有偷用公家钞票的意念。经过这种外射作用之后,他一来不再觉得自己原有偷窃的欲望而觉得不好;二来因别人怀疑他有这个意图,他也就不敢真的去偷公家的钞票,从而达到了自我防卫的目的。
某些外射行为可认为是人们自然而不可避免的失误,是一种人人极其常用的心理防卫术,借此对错误的行为予以饶恕与解脱。但是责怪他人成为一种习惯,总是将自己的过错归咎于他人,就会妨碍我们与他人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不仅干扰了我们看到真实的自己,而且容易对他人形成敌对的、难以容忍的,以及怀疑心重的态度,从而把过错外射到外界及怀疑他人而引起诸多麻烦。
四、内射作用
内射作用是一种与外射作用相反的心理防卫术。它是将外界的吸收到自己的内心,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的一种心理防卫术。事实上,人们的思维及行为,往往是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的心理活动。特别是在早期的人格发展过程中,婴幼儿最易吸收、学习别人,特别是自己父母的言行与思维,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格。
“孟母三迁”是我国古代有名的故事。就是现在,人们在搬家时,也无不事先探听周围邻居各方面的情况。至于孟母为何三迁,大家又为何如此关心周围的环境,理由很简单,因为懂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这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现象,就是内射作用的结果。
内射作用通常是毫无选择性地、广泛地吸收外界的东西。但有时却是通过特别的心理动机,有选择性地吸收、模仿某些特殊的人或物,我们将其称为仿同作用。“仿同”是指一种吸收或顺从另外一个人或团体的态度或行为的倾向。当个体欲吸收他人的以增强自己的能力、安全,以及接纳等方面的感受时,就可采取仿同的心理防卫术。比如说,女孩子因喜欢、羡慕妈妈,结果模仿妈妈,学妈妈擦口红,穿妈妈的鞋和衣服等。通过仿同,有助于小孩性格发展的成熟。
一般说来,仿同的动机是爱慕,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有时却是由2种心理防卫机制而产生的。举例来说,一少女自称生平最讨厌遇事大声吼叫的女人,可是自己遇到了生气的事,却总是控制不住大吼大叫,而事后又每每因其失态而懊悔。经深入查询,发现这个女孩有一个非常专横的母亲和一个非常柔顺的父亲。对于家中的事情,父母之间一旦存在意见分歧时,只要母亲大声一吼,父亲就俯首称是,照母亲的意思去做。做女儿的生长在这种环境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认知,即遇到问题不分对错,只要谁的声音大,谁就得胜。虽然她理智上知道大声吼叫是不好的,但是在潜意识中,却处处模仿她母亲的粗陋行为,因为她觉得这才是制胜之道。一方面她对母亲的这种行为很反感,另一方面又觉得这是应付困境的好办法,只要她面临困境时就大声吼叫。这种一方面感到反感,另一方面又去仿同的现象,称之为“反感性仿同作用”。
仿同的心理防卫使用过甚或仿同了错误的模式,其行为反而会变得不正常。充满矛盾的仿同,有时易导致多重性格。上述这些仿同现象,基本上源于“内射”作用。因内射作用主要是婴儿早期心理机制的特点,是人格未成熟时所表现出的心理活动,故内射作用被认为是不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之一。
五、退行作用
退行作用是指回复到原先幼稚行为的一种心理防卫术。我们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人的人格是以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走向成熟的。因此,人在长大以后,应付事情的方式会有很大改变,比较成熟。
比方说,小孩一旦有了排泄的欲望,就会随地大小便,而成人则会考虑到适当的地点或时间;小孩一遇到不如意之事,就痛哭流涕,而成人则会因需要懂得“饮泣吞声”或“强抑悲痛”,甚至强颜欢笑,即既要考虑到什么是社会可接受的行为方式,也要考虑怎样的反应才有效且合适。不过,有时人们在遇到事情后,会放弃已经达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恢复使用原先较幼稚的方式去应付困难,或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就是退行作用或退行现象。
这种现象,是在遭受外部压力和内心冲突不能处理时,借此退回到幼稚行为以使自己感到舒服、安慰的一种心理防卫法。这种现象各年龄阶段均可看到。由于环境的刺激,儿童会放弃已经养成的习惯而恢复到更小时候的水平。例如有一个5岁孩童,本来已经学会了自行大小便。后来突然开始尿裤子、尿床。为此,他母亲烦恼异常。经过仔细分析,才了解到这家就近添了一婴儿,母亲把全部精力都放到了小弟弟身上,整天“端屎端尿”,而无暇顾及“不惹麻烦”、“能自己照顾自己”的“乖哥哥”。这个男孩子发觉不能像从前一样获得父母亲的照顾,乃改为退行。
事实上,人一生中,难免有重回到未成熟时代的表现以重温旧梦获取满足的时候,只要无伤大雅,均可不用进行心理调节。比如,父亲与孩子捉迷藏,像个小孩子似的趴在地上玩。这种短时间、暂时性的退行现象不但是正常的而且是极其需要的。
可是假如一个人遇到困难时,常常退行,使用较原始而幼稚的方法应付困难,或利用自己的退行来获得他人的同情和照顾,以避免面对的现实问题或痛苦,就成了心理问题了。因为退行作用毕竟是一种逃避行为而不是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况且不成熟的行为几乎无法避免地把困难加重得越发不可收拾。
假如一个人在小时候遇到困难时,常发生头痛、肚子痛、手脚麻木等现象,且一头痛就可不去上学,肚子一痛就不用考试,手脚一麻父母就会特别照顾。到长大以后,遇到不能应付的困难时,就易退行,采用同样的方法处理,而“产生”头痛、肚子痛等现象,以此逃避现实的困难。
六、幻想作用
幻想作用是指一个人遇到现实困难时,因无法处理而利用幻想的方法,使自己从现实中脱离开或存在于幻想的境界中,以其情感与希望任意想象应如何处理其心理上的困难,以得到内心的满足。它是一种与退行作用十分相似的心理防卫术。它可以说是一种部分的、且为思维上的退行现象。
例如,一个在现实中备受欺凌的女孩,她可以想象自己有一天会碰到一位英俊的王子,且助她脱离苦境带来幸福……这是西方童话中的“灰姑娘幻想”。如果一个男孩子觉得处处受大人限制时,往往会沉浸在“孙悟空式”的白日梦中,认为自己如果有七十二变的能耐就好了。对能力弱小的孩子说来,以幻想方式处理其心理问题是正常的现象。但如果一个成人仍然常常采用这种方式应付实际,就是毛病了。特别当他将现实与幻想混为一谈时,就沦为病态了。
理想化作用是幻想作用的表现之一。它是指对另一个人的性格特质或能力估计过高的现象。当一个孩子对父母理想化时,便树立了一种典范且确信自己同样伟大。他自傲而安全地感受到,他的父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他的母亲是最美丽动人的。理想化作用对一个人的安全感有帮助,但会酿成虚幻的自尊,因为理想化作用带有浓厚的自我陶醉色彩。
同其他心理防卫术一样,幻想作用有其积极的一面。比如它能使人获得满足感,使人感到精力充沛和斗志旺盛等。然而,幻想作用也易形成人的陷阱,因为幻想作用往往通过夸大他人的优良表现,从而宽容自己对失望和挫折的反应,形成以他人的成就来代替自己的努力实践的倾向。由于这种满足感是理想化的,而非自己努力的结果,过分使用就会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导致一些实际上和情绪上的困扰。
七、潜抑作用
所谓“潜抑作用”,是指把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念头、感情和冲动不知不觉抑制到潜意识中去的一种心理防卫术。它是种心理防卫机制中最基本的方法。
一般而言,人们都具有将一些所不能忍受或能引起内心挣扎的念头、感情或冲动,在尚未为人觉察之前,便抑制、存储在潜意识中的倾向,以使自己不至于知道,保持心境的安宁。这些存储在潜意识中的念头、感情和冲动,虽不为人知,却可能不知不觉影响到人们的日常行为,往往做出些莫名其妙的事情来。换句话说,潜抑作用乃是把不愉快的心情,在不知不觉中,“有目的地忘却”,以免心情不快。它与通常所谓的“自然遗忘”,即因记忆痕迹的消灭而自然忘掉的情形性质不同。它与压制作用也不一样,压制作用是指有意识地抑制自己认为不该有的冲动与欲望的现象。
潜抑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常可见到,只是不被人注意罢了。比如说,接到一封信,如果信的内容使我们觉得不愉快而不愿意回信时,往往会把回信这件事“忘掉”。在心理治疗过程中,也常常可以发现这种潜抑作用。一位求治者详细地向施治者述说他小时候的事情。从四五岁上幼儿园开始,到如何进小学、念中学……结婚、工作等,事无巨细,说得十分详细。尽管他每次与施治者会谈时,总是试图尽量把过去的生活史详细讲出来,但他却一直到几个月之后,才说出自小时父母分居以后,他一直与母亲同床而眠直到15岁。
当施治者问他为何没将这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讲述出来时,他却大表惊讶地问:“哦?!我没告诉你吗?我以为已经讲过了……”“也许我认为没什么特别的,所以没告诉你……”从心理学观点来分析,他并非忘了,也非故意隐瞒,而是因为他对此事特别敏感,认为自己的毛病是缺乏男子汉气概。而这些问题的成因乃是因为与母亲同床而眠的缘故,心里觉得羞愧、难过。所以,使用心理防卫机制,把有关这件事的记忆及其连带而来的不愉快的感觉,一起潜抑下来。因而他会一时想不起来。
同其他心理防卫术一样,潜抑作用也具有二重性。就其积极方面而言,它能帮助人们控制足以引发罪恶感受的冲动或与道德伦理相违背的念头,以及它能通过一种暂时的“遗忘”来保护受创伤的心灵。但潜抑作用也是一种消极的逃避行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八、转移作用
转移作用是指,把对某一方的情绪反应转移到另一方的心理防卫术。这是人们常有的倾向,即把自己对某一对象的情感,诸如喜爱、憎恶、愤怒等,因某种原因无法向其对象直接发泄,而转移到其他较安全或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例如:
一位丈夫在办公室里受了上级的责备,一肚子的气因工作而不敢发作,只好忍气吞声。但一回到家中,可能就会对妻子粗声粗气,甚至发一阵子脾气,而做妻子的莫名其妙,一肚子火没处发,刚好小儿子在旁边,便顺手给了儿子一巴掌。儿子平白无故地挨了一巴掌,满腔愤怒,真想回敬一下,但孩子当然不能打妈妈,回头一看,小花狗正在摇尾巴。他走过去抬起脚就给了小花狗一脚……
本来是丈夫受了上级的气,转来转去,最后发到了小狗身上。尽管怒气没有发到本来的对象身上,但因为得到了转移,出了气,心情也就舒展多了。这是因为对某一对象的情感、欲望或态度,是不为自己或社会所接受的,所以把它转而移到另一个比较可以接受的对象身上,以减轻自己精神上的负担,即为“转移作用”。
一般说来,人们所转移的对象,与原来的对象有相似关系,具有代替的性质,像小孩子喜欢吮奶头,长大了没有奶头可吮,便改为吸吮手指头,再大一点时改为咬笔尖,更大时,变成抽香烟或嚼口香糖,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有一位母亲,带着她的2岁孩子来找心理医生咨询。
最近她发现孩子常常抱着自己的小枕头到处跑,怎么打骂都不听。同时,不管在家里或者在外面,常常吵着要枕头,并且常用手指头捏着枕头的角,玩个不停。如果妈妈带他外出,非要拖着一个枕头不可,使妈妈又气又急。后来,心理医生从妈妈那里了解到,这个孩子出生不到半年,妈妈的父亲突然得了重病,为了照顾其父亲,只得把小孩留在家里让丈夫照顾。在这一段时间里,每当小孩哭的时候,丈夫就扔一个枕头让他抱着玩,因此,他无形中养成了习惯,把枕头角当成奶头吮吸,或用手指头去玩弄,把对母亲的依恋转移到了枕头身上。
转移作用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经常出现。求治者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小时候对其重要人物(通常是自己的父亲)所表现的关系,转移到施治者身上,形成了病人与医生的普通医患关系之外的另一种关系,即为“移情关系”,这种关系也是转移作用的一种。
九、反向作用
反向作用是指,采取一种与原意相反的态度或行为的心理防卫术,它是人们为处理一些不能被接受的欲望与冲动所采用的防卫手段。人有许多原始冲动和欲望,由于是自己及社会所不容忍和不许可的,故常被压抑而潜伏到所谓的潜意识之中,不为自我所觉察。这些欲望及冲动虽然被抑制下去,但并未被改变或消除,仍然具有极大的驱动力,随时在伺机爆发。所以为防止这些冲动爆发出来,不得不加强防御。例如:
有位学生因为在学校一言不发而被送来就诊,咨询结果发现他不仅不主动讲话,而且在老师询问或斥责他时,反而用手捂紧嘴巴,因此被认为是精神错乱者,通过反复询问后才得知其不爱讲话的原因:这个学生以前脾气很暴躁、有话必说、有气必发。直到不久以前,一次在发脾气时,他拿刀子威胁表哥,表哥因害怕不慎跌倒而被他的刀子刺成重伤。
他与表哥一起长大,平时感情很好,只因一时冲动,几乎置表哥于死地。他因此后悔不已,从此很怕自己发脾气,见到刀、剪刀等锐器,都要退避三舍,不仅如此,而且会用左手抓紧自己的右手,唯恐一时控制不住,会抓起刀去杀人。至于上课捂住嘴,是因为有一次老师因一件事情而斥责他,他心里很生气,但一觉察到自己在发火时,就惊恐起来,担心会破口大骂老师,甚至动武,所以连忙用手将嘴捂住。
他这种过分小心的行为,是反向作用的典型例子。
十、抵消作用
所谓“抵消作用”是指,以象征性的事情来抵消已经发生了的不愉快的事情,以补救其心理上的不舒服的一种心理防卫术。健康的人常使用此法以解除其罪恶感、内疚感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一个小孩会说“对不起”,或以乖的表现来弥补他的错误行为。一个小孩长大之后,同样会在适当的时候继续以这种表示歉意的方式来补偿自己的不当行为。
一个人做了对不起别人的错事,他也许会为对方做一次好事,或主动为对方帮一次忙来抵消他的愧疚之情。
过年的时候,我国的习俗是图吉利,最好不要打破东西,不要讲不吉利的话,否则这一年财运都会不好。如果不慎打破了碗,则家里的老人们会急忙说“碎(岁)碎(岁)平安”,用谐音法来抵消。这是因为一些不幸事件,使我们心里难受和不安,由于事情本身已经发生了无法补救,只好做一些象征性的事情来弥补,以减少内心的不安。这种做一些象征性的事,企图抵消已经发生了的不好的事就是抵消法。
有时,抵消作用不是用来弥补已经发生了的事实,而是用来抵消自己内心的罪恶感,或自己以为邪恶的念头。比方说,妈妈照顾小孩,不小心让小孩子碰到了门、撞倒了桌子而哭起来,做妈妈的常常会用打门、打桌子的方式来哄小孩子。其实并不是大人相信门或桌子真会撞人,或者是打门或打桌子就帮小孩子出了气,只不过是因为内心不安,觉得自己对孩子照顾不周,故意地做出一些事情来象征“我也尽了力”,以抵消其内疚。
抵消现象在临床病案上也常可观察到。一位病人,一次不慎说错了话而出了纰漏,以后他每说一句话,就倒抽一口气,表示已把刚才说的话收回来了,不算数;或用手蒙住嘴,表示我没有说,这样心里就踏实多了。
十一、补偿作用
补偿作用是指,个体企图用种种方法来弥补其因生理或心理缺陷而产生的不适感,从而减轻其不适感的一种心理防卫术。这种引起心理上产生不适感的缺陷,可能是事实,也可能仅仅是想象而存在的。有些人觉得自己的身体素质欠佳,不能在运动场上骁勇称霸,于是在学习上拼命用功,在考场上夺冠摘桂;有的人功课不好,便在社交场所大出风头。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乃补偿作用也。
补偿作用使用得当,对维护自身形象及心理健康极为有利;运用不当或过度,则会产生负效应。
一位母亲,在朋友的劝告下到心理门诊求治。她有3个孩子,老大、老二念中学了,品学兼优,做母亲的对他们的教育得心应手,效果较好。唯有老三,已7岁,顽皮异常,经常惹祸,母亲对他束手无策,无计可施。这位母亲说:“我最疼爱这个孩子,有好穿的让他先穿,有好吃的让给他吃,打都打不下手。”
经过数次会谈,才发现做母亲的曾因身体虚弱,生了两个孩子后便不想生了,但意外地又怀了孕,自己吃了些药想打胎,却没有成功,只好作罢。结果孩子生下来以后,体重不足,长大了些又常常生病,做母亲的总感到有愧于他,认为自己没有资格做他的母亲,所以为了补偿自己的罪恶感,便对这个孩子格外溺爱,要什么给什么,要怎样就怎样。孩子受娇纵,就产生了行为问题。
经过心理医生的分析,母亲认清了自己因过分溺爱儿子反而害了他,便一改往日作风,对此子严加管教,不久孩子的问题就消失了。
可见,补偿作用可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成就动机和有效能的力量,以适应人们改正自己的缺陷。补偿作用还可以增进安全感、提高自尊心以及维护心理健康水平。但是过分的补偿则害多益少,不利心理健康。
十二、合理化作用
合理化作用又叫文饰作用,是指个人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所要追求的目标,以及行为表现不符合社会规范时,用有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辩解,将面临的窘迫处境加以文饰,以隐瞒自己的真实动机或愿望,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卫术。
合理化作用是人们运用得最多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其实质是以似是而非的理由证明行动的正确性,掩饰个人的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宁。
一般说来,每种现象或事件的发生,都可用许多理由与方法进行解释。合理化,则是从个体的心理需要出发,从一系列理由中选择其中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去特别强调,而忽略其他理由,以避免心理上的痛苦。
古时候有个故事,说是一个吝啬的主人带了仆人外出,途经一所小店,主仆二人进去各吃了一碗面当作晚饭。仆人心想应该由主人付钱,就没有自己结账。主人碍于面子,勉强替仆人付了钱,心里却极不情愿。
出得店来,天色已黑,仆人点上灯笼,跟随在主人身后,慢慢向前赶路。主人因为刚才的事,心里还在生气,便借题发挥,转身对仆人说:“你打着灯笼,却走在我后面,我怎么看得见路?”仆人一听,提起灯笼,脚底加油,快走了几步赶到主人前面照路。
哪知气喘未定,却听见主人大吼一声说:“你好大的胆子,居然走到了我的前头,让我变成你的跟班了。”
仆人一听,走在前面也不行,便后退一步与主人同行,心想这下可行了吧?谁知主人火气更大,停下来说道:“好了,造反了,你这样子与我并肩而行,难道我们是平起平坐的吗?”
仆人无可奈何,只好低声抗辩:“老爷,我走前也不是,后也中是,平行也不是,请问老爷,您到底要我走到哪里呢?”
老爷两眼一翻说:“把刚才那顿饭钱还给我,你爱走哪里就走哪里。”
这虽然是个笑话,却说明了同一件事情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看法,而各种看法虽然不同,却都言之在理。重要的不在于说出来的“理由”,而在于其本来的动机。
同样的道理,人的行为常常由许多不同的动机而产生。一般说来,越是发于情感的,越是以自我为出发点,在各种动机当中所起的作用就越大,但人类往往企图以冠冕堂皇的大道理来解释其行为,以冲淡其潜意识中因自私冲动而引起的不安。
这种在一系列的动机当中,选择一小部分最动听、最崇高,而且最适合“理性”的动机加以强调,企图掩盖其内心所不能接受的原因,仿佛只有这一种原因而无其他,以使自己感觉到心安理得的心理防卫机制,就是合理化作用。
合理化作用与外射作用不同。外射作用是将自己内心无法接受的感觉、动机及行为归于别人,以保持自己心灵的宁静。合理化作用则在为自己找冠冕堂皇的理由,在此过程中或前提之下,往往诿过于人。比如,一位学生考试未及格,即归咎于教师教得不好,其实,考试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像天资不够、没有用心听讲、准备不充分等,并不一定是教学问题,然而,承认前面任何一种理由,都会引起自己心中的不快,如果归咎于教师教得不好,就心安理得了,所谓“天亡我也,非我之过”。
合理化的另外一种表现是,在追求某一种东西而得不到时,为了冲淡自己内心的不安,就得为自己找一个言之成理的“理由”,于是常常将对方贬低,认为并非我追求不力、条件不够,而是“不值得”太卖力,借以安慰自己,《伊索寓言》中吃不到葡萄便说葡萄酸的狐狸就是很好的例子。这种认为自己得不到或没有的东西就是不好的现象,即称为“酸葡萄”心理。
另一种与此恰恰相反的合理化作用,称之为“甜柠檬”心理。具有“甜柠檬”心理的人,不说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不好,却百般强调凡是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如果他得不到葡萄,只有柠檬,就认为柠檬是甜的,这样也可以减少内心的失望和痛苦。比如说,有的孩子天资稍差,智力平平,便安慰自己说“憨人有憨福”;有人被偷了,就说“失财免灾”。
这种知足常乐的心理防卫机制,不失为一种帮助人们接受现实的好方法。所以说合理化作用运用得当,可以消除心理紧张、缓和心理气氛、减少攻击性冲动和攻击行为产生的可能性。若运用过度,则会碍人们去追求真正需要的东西。
例如有些存在心理障碍的病人,也常用合理化作用来处理问题。有位病人,怀疑邻居故意与他为难,制造声响来骚扰他,于是强调邻居应该和平共处、互相帮助、互敬互爱。但却时常批评他的邻居不讲道理、没良心、罪大恶极……当他“觉得”邻居在吵闹他时,马上凶狠狠地跑到别人家里,高声责骂,有时甚至动手打人。他不但不承认自己脾气暴躁,反而认为他是在教育大家和平相处,完全合理。
十三、压抑作用
压抑作用是指,当一个人的欲望、冲动或本能无法达到满足或表现时,有意识地去压抑、控制、想办法延期,以满足其需要的一种心理防卫术。它是最基本的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换句话说,压抑作用是“自我”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执行的心理机能。举例来说,一个儿童看到食品店门口摆着香喷喷的食品时,只能抑住口水,不会赖要或偷拿,心想:这是商店里东西,自己不能拿来吃,回家向妈妈要钱来买才行……等。
可以说我们之所以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社会秩序,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每个人的压抑作用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的。越是成熟、有修养的人,就越能自如地使用压抑作用。
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常常看到一些病人因过分使用压抑作用,把自己本来无可非议、正常的欲望或本能都拼命地去压抑,以致无法自由行动,形成一种病态反应。一般说来,过分谨慎、严肃、呆板的强迫性性格异常者,就属于这种例子。所以,如何适当地应用压抑作用来调节原始的欲望,使自己能恰如其分地应付现实环境,并符合社会价值规范,是人格完善与成熟的基本内容。
十四、升华作用
升华作用是指把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要求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防卫术。在现实社会中,个体的某些行动或欲望,是与社会规范不相符合的,如果直接表达出来,就可能产生不良后果而受到责罚。因而必须改头换面以迂回曲折的方式表现出来。
比如说,将杀人、打人的冲动,改为以骂人或仅仅是讽刺人的方式来表现。因为杀人、打人是社会所不容许的,会受到严重的处罚;但骂人或讽刺人,则显得无所谓。这样采取社会较能接受的方式,同样可以发泄自己的本来情感,而不会引起内心的焦虑与紧张。如果将这些冲动或欲望导向此较崇高的方面,使其以有利于社会和本人的形式表现出来时,无意识欲望即得到满足,这个过程就叫升华。
有位保险公司的火灾调查员,每次听到哪里有火灾,就马上跑过去看,以便调查起火的原因,帮助公司鉴定是否需要负责给予赔偿。这位职员每到火灾现场时,总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兴奋,因为他从小就有一种嗜好,喜欢拿火柴点火玩,看到东西燃烧就觉得很高兴。他虽有这种玩火的欲望,却不会随便去放火,变成纵火犯。反而善于利用,当了一名火灾调查员,为公司服务,可说是升华作用之例。
升华作用能使原来的动机冲突得到宣泄,消除焦虑情绪,保持心理上的安宁与平衡,还能满足个人创作与成就的需要。
十五、利他作用
利他作用是指,采取一种行动不仅能直接满足自己的欲望与冲动,同时所表现的行为又可帮助他人、有利于他人,受到社会赞赏的一种心理防卫术。它是一种与升华作用类似的心理防卫机制。
比如,某人一看到小孩就产生浓厚的兴趣,希望与之接近。假如她想办法去从事一种工作,如去幼儿园做保育员,就可天天与小孩子在一起,照顾小孩,满足自己的兴趣,同时又对孩子们有好处,可以说是利他作用的表现了。
在社会生活中,许多从事社会福利工作的人员,往往也是应用利他作用的机制既满足自己,又满足他人的。
十六、幽默作用
当一个人处境困难或陷于尴尬境地时,有时可使用幽默来化险为夷,渡过难关;或者通过幽默间接表达潜意识意图,在无伤大雅的情形中,表达意念,处理问题。我们将这种心理防卫术称之为幽默作用。
西方有个关于苏格拉底的故事。这位大名鼎鼎的哲学家,其妻的脾气非常暴躁。有一天,当苏格拉底正在跟一位客人谈话时,夫人忽然跑进来大骂苏格拉底,接着拿桶水往苏格拉底头上一倒,将他全身都淋湿了。这时,苏格拉底一笑,对着客人说:“我早就知道,打雷之后,一定会下雨的。”本来很难为情的场面,经苏格拉底这么一幽默,就把大事化小了。
由此可见,幽默也是一种高尚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人格发展较成熟的人,常懂得在适当的场合使用合适的幽默,可以将一些原来较为困难的情况转变一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渡过难关,免除尴尬。它是一种成功的适应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