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心理防卫机制
建立心理防卫机制
当一个人在心理上受到挫折或出现困难时,有许多方式可以应付与适应。比如,采取行动直接去处理问题、消极地暂时躲避,或退行改用较幼稚的方式去应付等。只要我们认真回想一下,就不难发现在过去诸多经历中屡有此类情况。即在遇到或挫折时,常常会使用一些心理上的措施或应激,不至于引起情绪上的过分痛苦与不安的自我保护方法,我们将其称为心理防卫机制。
心理防卫机制属于一种心理适应性反应,这种反应典型地采用习惯性和潜在意识的方式,以消除或保持一个人的内心焦虑、罪恶感以及失去的自尊心。这种心理防卫机制大都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也就是说,是在不知不觉中使用的。比如“酸葡萄”的故事中,狐狸只吃不到长在高树上的葡萄,便说:“反正是酸葡萄,没什么好吃的。”
用心理防卫观点来解释,也可了解因吃不到葡萄而委屈沮丧时,把葡萄说成是酸的和不好吃的,吃不着(遭受挫折),心理也就不会那么难过了。
一、心理防御机制的功能
每一个人在其行为发展过程中,均会逐渐学会种种防御性反应,以便在自我受到侵袭时,随时采取自动的防卫行为。心理防卫机制具有以下功能:
(1)减低情绪冲突;
(2)从自身内在具有危险的冲动中保卫自己;
(3)缓和伤感经验和情绪的感受;
(4)减轻失望或失望的感受;
(5)消除个人内在态度与外在现实之间的冲突;
(6)协助个体保持其充实感和价值观。
一般说来,心理防卫机制几乎每个人都在不知不觉地使用,并不算毛病,也不是消极之举。因为在我们的生活环境里,处处都会遇到许多挫折与困难,不能一一直接去处理应付,有时便需要依赖心理上的机制和措施来适应。这是一种正常且健康的心理现象。例如,一个人近来常受人欺负,又因无法反抗而难过,遂自我解嘲说:“虎落平原被犬欺。”因为人在受人欺负时,自尊心受到打击,所以在心理上改变一下现实,认为别人是犬,自己是虎。老虎当然比犬强,在心理上获得自我满足,心里也就不那么难过了。但假如把现实情况歪曲得太厉害,把自己当成皇帝,当成神,以弥补自己的自卑感,或将别人都视为敌人,形成妄想状态,与现实完全脱离,则就变成病态了。可见,同一种心理防卫术由于其使用的范围程度有别,便有健康和病态之分。
二、心理防卫机制的4种类型
心理防卫的机制很多,按照个人心理发展程度的成熟性可分为4类:
(1)自恋心理防卫机制。包括否定、歪曲、外射诸法,它是一个人在婴儿早期使用的心理机制。早期婴儿的心理状态,属于自恋的,即只照顾自己,只爱恋自己,不会关心他人,加之婴儿的“自我界限”尚未形成,常轻易地否定、抹杀或歪曲事实,所以这些心理机制即为自恋心理防卫机制。
(2)不成熟心理防卫机制。包括内射、退行、幻想诸法。
(3)神经症性心理防卫机制。是儿童的“自我”机能进一步成熟,在儿童能逐渐分辨什么是自己的冲动、欲望,什么是现实的要求与规范之后,在处理内心挣扎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机制,如“潜抑作用”、“隔离作用”或“反向作用”等。
(4)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指自我发展成熟之后才能表现的防御机制及防御的方法,不但比较有效,而且可以解除或处理现实的困难、满足自我的欲望与本能,也能为一般社会文化所接受,这种成熟的防卫机制包括压抑、升华、利他、幽默诸种。
三、心理防卫术的作用
心理防卫机制有积极与消极两种作用。
(1)其积极作用表现为:对偏激或攻击性行为有缓解作用;能暂时消除内心的痛苦和不安;可能引导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等。例如,升华作用可以将不被社会所接受的动机或行为转变为可接受的动机或行为,使个体心理上获得满足。又如,补偿作用能使人变得更聪明、机敏,能取长补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减轻某些挫折感。
(2)其消极作用主要有:心理防卫机制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并不能真正解决,往往带有一种“自我欺骗”的性质。它常常只起到使人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有时还会使实际问题复杂化,提高心理冲突的程度。
总之,建立心理防卫机制的目的在于处理自己与现实的关系,以消除心理的挫折,求得内心的安宁,是一种“自我”保护方法。虽然方法种类繁多,但互相渗透、互相联系,很少单独作用。而同一心理现象,往往也可使用不同的心理防卫机制来解释和说明。
在通常情况下,一般人常用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也常用社会症心理防卫机制,只是偶尔使用不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至于神经症患者,虽然也用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但主要还是使用神经症心理防卫机制。只有精神病患者,才使用精神病心理防卫机制。换句话说,随着个人的成熟及其健康状况,每个人都会使用不同水平的心理防卫机制。而从临床心理学来说,心理医生懂得心理防卫机制的原理与方法,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病人的症状和心理问题,对心理治疗极具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