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认识的片面性
青少年认识的片面性
那时,聂卫平13岁,由九段棋手棍原武雄率领的日本围棋代表团在民族宫与中国队交战。卫平费尽心机,从刘仁同志的秘书——他的一个大棋友那里要到一张“请柬”。于是,他破天荒地连逃了3天学,跑到民族宫去看比赛。第三天,妈妈知道了此事,竟找到民族宫比赛大厅,卫平吓得提着书包躲在厕所里,半天不敢出来。回到家里,母亲勃然大怒,对着卫平挥起了鸡毛掸子。
其实,聂卫平最害怕的并不是鸡毛掸子,而是担心父母将此事告诉陈毅伯伯。作为围棋爱好者的陈毅同志,早就告诫过他:“首先是学好功课,然后才是下围棋。”
一、追求独立的困惑
青少年出现“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望东南,忘看西北”,“只见树木,未见森林”,“只思其利,未想其弊”的事情是很多的,也是不足为怪的。
这首先是因为青少年的知识经验不足,往往根据一方面的认识、一方面的因素、一次经验,形成一种看法,决定一种做法,像这样好的一次观看具有国际水平的围棋比赛的机会,小卫平本可以将此事与老师、家长商量,求得一种较好的解决办法,但是,由于他认定老师、家长不会同意,又急于达到目的,就采取背着成人的办法。殊不知,成人是特别需要尊重的。当孩子采取不尊重成人意见的态度去从事某事时,可能导致本可支持的态度变为不支持或坚决反对的态度。
再以离家出走的行为为例,国内外青少年均时有发生,出走的理由:有的认为长大了应自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的认为应挣钱养活自己,自己杀出一条路,让家长吃惊;有的因为学习不好,怕老师向家长告状;有的交了异性朋友,想学电影、小说上的,去“私奔”;有的因为家长、老师批评了自己,赌气出走……。
不论出自何种原因,有一点是完全相同的:对离家出走后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未能认真思考,他们对复杂的社会生活缺乏认识,对如何寻找正确的人生道路毫无经验。这就是认识的片面性所造成的一种后果。
二、人生观的困惑
现代中学生是生在互联网全球化开放的时代,也是经济生活以及社会观念发生骤变的特殊历史时期。过多的、难辨真伪的信息,因为缺乏有效的引导,必然造成认识上的片面性,产生思想混乱、信仰困惑。
1.缺乏辩证思维能力,不善于从多种角度进行思考
大家在上述材料的介绍中已不难看出,有时青少年并非未占有足够的材料,只是不善于从多种角度去分析。例如,由于想杀出一条路,想经济自立而离家出走的青少年,可能只有急于要做出成绩,赚到钱的短期打算,并没有对自己今后几十年的发展作过计划与设想;只想到能赚钱及赚钱后的喜悦,不去想可能蚀本、赔钱,以及补救办法。又如,听到揭露政府官员腐败和社会道德堕落的事例,对社会产生片面的不正确的看法。
辩证思维能力是随着知识的积累与大脑的发育而发展的。据心理学工作者研究,小学阶段的学生,具体思维能力能得到较好发展;小学高年级至初中阶段的学生,抽象形式逻辑思维已得到发展;大约在高中,尤其在高二、高三年级,辩证逻辑思维才有所发展。当然,这对不同的人来说,发展的速度是不同的,但这种发展的顺序却是不可颠倒的。辩证思维能力弱是不成熟,或称作幼稚的一种表现。
2.自控能力差,易受情感、兴趣的控制
少年时代的聂卫平是“一心只钻名家谱,两耳不闻棋外音”的“小棋迷”。浓厚的兴趣加上客观上难得的机遇,完全可能使一个少年忘乎所以。类似他这种为了观看一场比赛,破天荒地逃学的做法,恐怕在不少少年身上都曾经出现过。这当然不是仅指逃学,而是指出自某种兴趣,去做当时不应做的事。这是因为,兴趣是一种带有积极情绪的认识倾向,也就是说,兴趣本身就具有情感色彩。
青少年的神经活动,兴奋与抑制过程有时还不平衡。一时冲动、一时热情、一时激愤都可能使认识发生偏差,行为上铸成错误。所以,不加分析的头脑一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为了“哥儿们”,“两肋插刀也在所不惜”之类的愚蠢行为就可能由此产生,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注意。
当然,事情也有另一面。青少年认识上的不全面,并非都产生消极作用。
还记得安徒生的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衣》吧!当时,唯一说实话“皇帝什么也没穿”的人,就是一个孩子。成百上千的成人,看着赤身裸体的皇帝,疑虑重重。他们既不敢相信皇帝什么都没穿,又不敢承认自己看到的皇帝,什么衣服都没穿。因为这不仅可能冒犯圣上,又可能被视作愚蠢。于是一个个随声附和地赞不绝口,夸奖衣服之美丽。这可以说这些成人是很有经验,很善于从多种角度进行思考的,但是,他们的的确确输给了一个幼稚、天真的孩子。
3.多读书学习,克服片面思想
这里借用这个故事,无非要说明青少年貌似不全面的看法,不一定不代表真实,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当然,由于前面提到过的弱点,认识上的片面性也难免出现。
克服这种片面性的办法:
(1)加强学习,全面地占有材料,其中必然包括虚心听取成人意见。
(2)在这基础上学会辩证思考,使自己能从多种角度观察、分析同一个问题。
(3)至于克服自控能力方面的锻炼,一般在学会从多种角度思考时,就能使自己头脑冷静下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出有说服力的观点。青少年完全可以做到这些。
2008年8月31日《光明日报》登载了河北师院附中学生舒滢的一封信《我们只有一个中国》。信中批评了大人们不负责任、恣意浪费可再生与不可再生的资源,环境污染,气候的异常变化,山西煤矿的矿难等。这些青少年听到这些消息无不焦虑担心,他们疾呼:如此下去,炎黄子孙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与惩罚。
舒滢同学写得多好,信的内容丝毫没有片面性的痕迹。这是由于他不仅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又对占有的大量材料进行透彻的分析。他所看到的、想到的问题,成人难道未看到、未想到?报刊登载了他的来信,正说明了像舒滢同学这样的青少年,完全可以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他能做到,其他同学也是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