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成人感的产生
青少年成人感的产生
每星期一早晨,学校要举行升国旗的庄严仪式。许多中学都要求初一年级的少先队员,戴红领巾,并在国旗缓缓升起时,向国旗行少先队队礼。为此,教导处和少先队大队经常要检查少先队员们是否戴红领巾。为了遵从学校的要求,少先队员们大都认真做到。可是,国旗刚刚升起,教师喊完“礼毕”,队伍尚未解散,不少学生已经开始解开围在脖子上的红领巾,待走进教室,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已摘下了红领巾。
是同学们不热爱红领巾吗?不,你看,许多同学不是正在细心地折叠、小心翼翼地将它塞进塑料口袋吗?事实上,许多高年级同学,甚至上了大学,还珍藏着第一次入队时戴的红领巾。因为他们知道,它是红旗的一角,每当看见它,总能引起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一、我长大了
那么,初一年级的少先队员为什么不愿戴红领巾呢?这主要是因为许多学生一上中学就认为自己已不是小学生、小孩子了,自己已长大,不应再戴上作为小学生、小孩子标记的红领巾。这就是一种“成人感”。
什么叫“成人感”?一个孩子从小一直处于家长或其他成人的照料、帮助、保护之下,已习惯了他人把自己当做孩子,自己也认为自己是孩子。表现为安于受照顾、被帮助。进入青春发育期后,个子一下子长高了,性机能开始发育了。当他们从镜子里看到自己身体长高了,形态有了变化,与周围成人或幼小的孩子相比,感觉到别人变矮了;由于性机能的发育,女孩子出现了月经,男孩子出现了梦遗,伴随着这些生理变化,还出现了一些过去没有体验过的微妙的难以启齿的欲望。这种对自己的外部形态的观察与内部出现变化的体验,综合出一个结论:我不是孩子了,我长大了。这就是“成人感”。
这种成人感,不少学生在小学高年级时已产生。由于在小学这个社会环境,包括小学教师的教育管理方式,课程设置,以及社会对小学生的期望,这种成年感并不十分突出,也没有得到发展。天天戴着红领巾上学,天天放学排队回家,虽然有的同学也有点不高兴,却也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的不愉快。然而,上了中学,多数学生立刻感到:我是中学生,我长大了,不愿别人把自己当小孩子。不愿戴红领巾,正是为了避免别人将自己错当作小学生、小孩子。
二、成人感的心理过度
成人感的产生是一个人从小到大的重要转变,是脱离幼稚,走向成熟的一种标志。一个人只有当感觉到自己长大时,才会体验到自己肩上所担负的社会职责,才会像前辈一样确立符合社会所需要的目的,去为社会作贡献。
随着成人感的产生,独立、与成人平等、受到成人尊重的需要也产生了。他们要求受到成人的待遇。这种新的需要与周围人们已习惯了的教育管理方式常常产生矛盾;这种新的需要也与自己已习惯了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知识经验、体力发展水平产生矛盾。
如小学时,班主任老师几乎每节课都跟着,大大小小的事情只要听老师的就行;上了中学,班主任老师还要教其他班,许多事情老师还特意要同学自己管,要自己管自己就有点不习惯。这说明刚刚告别童年的少年,尽管有了作成人的要求,也有了作为成人的某些条件与体验,却还不是成人,是半儿童半成人,表现为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赖半独立。
这就是说,这个时期的个子已像成人,而骨骼、肌肉、神经系统、内脏器官、内分泌的发育都未完成,还不能像成人那样承担生活的重任;虽然有着独立解决问题、处理事情的要求,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尚未改变,知识、经验的缺乏,社会视野的狭窄,以及尚未经受困难、挫折的磨炼,致使不少在成人看来比较简单的问题,对于少年仍表现为手足无措,或事与愿违,好心办坏事。
因此所谓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赖、半独立,既指实际上还幼稚,还不成熟,还不能完全独立,还需要成人帮助,也指少年本身在心理上有摆脱成人管教、“束缚”的需要,又有希望获得实际帮助的需要。这就是,想独立,想挣脱成人管束,心理上却难于不依赖人;想像大人那样做事,却难免做出幼稚的事。
这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重要时期。许多少年充分利用这一精力充沛,正在积极发展的大好时光,学习书本知识,学习社会,适应不断变化的生活,为一生的事业、成就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少年时期惊人的创造力
你们知道北京二中的刘慧军同学吗?尽管学业任务很重,尽管她的父亲重理轻文,每天下午放学后,她总在学校所在胡同内的小书店中,沉浸在神奇浩瀚的历史海洋之中。第一篇《太平天国的故事》完成时,她才初一。以后经一学期的奋斗,又完成了有二、三十万字的小说——《汉光武帝》。其他还有《耿弁东征记》、《少年皇帝》,都在《儿童文学》上发表过。
刘慧军同学就这样,充分利用少年期尚无沉重的社会与家庭负担,大脑已能承担接受大量复杂信息,进行抽象逻辑思维的大好时机,像蜜蜂一样在知识花丛中采集、吮吸花粉、花蜜。
美国学者莱曼曾研究了几千名科学家、艺术家和文学家的年龄与成就,认为青春期是创造和成长的最佳年龄期;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张笛梅统计,从公元600~1960年,共有1243位科学家、发明家,产生1911项科技发明创造,最后得出结论:青春期是创造的黄金时期,是人的一生中精力最旺盛、思想最解放,最能有所发明和创造的时期。
爱迪生16岁发明了电报自动发报机;伽利略17岁发现了钟摆原理;牛顿23岁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开始从事微积分的创造;瓦特23岁开始研究蒸汽机;海森堡24岁建立了新量子力学;爱因斯坦26岁发表了光电效应……没有少年时期广泛的积累、专注的探索精神,难以在青年时期作出如此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