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的内部动力
心理发展的内部动力
相传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生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
一、内因是根本
为什么拔苗不能助长呢?因为麦苗的生长不但需要阳光、水、肥、灭虫害、除草等外部的条件,更重要的是它有自身内在生长发育的规律。正如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一书中指出:“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生物的生长发育是这样,其他事物的发展也是这样,必须遵循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否则就会受到“拔苗助长”的惩罚。人的心理发展也要遵循它内在的发展规律。生物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心理发展中各自起着重要的作用,生物遗传素质仅仅是物质基础;社会环境和教育则是心理发展的外部条件,即外因;而人的主观因素则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心理发展的内因。这个内因的水平如何,将对心理发展的速度和水平起决定性作用。
许多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凭借主观努力,即内因的作用获得事业的成功,他们一致认为,要获得能力,增长才干,没有主观的勤奋努力是不行的。他们中许多人留下了宝贵的座右铭。
李卜克内西:“天才就是勤奋。”“没有非常的精力和非常的工作能力便不可能有天才。”
爱迪生:“天才的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
托尔斯泰:“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之九是血汗。”
爱因斯坦:“A(成功)=X(劳动)+Y(方法)+Z(少说废话)。”
柴可夫斯基:“即使一个人天分再高,如果他不艰苦操劳,他不仅不会做出伟大的事业,就是平凡的成绩也不可能做到。”
门捷列夫:“终生努力,便成天才。”
高尔基:“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迫使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
这些精辟的论述阐明了主观因素在人的心理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数学家华罗庚在回忆他的生平过程时讲,他在读小学时因成绩不及格没有拿到毕业证,只拿到一张修业证书,在初一时数学经过补考才及格。从初二开始发生了一个根本变化,他认识到既然天资差一些,就应多用一点时间来学习,别人只用1小时,他就用2小时,这样数学成绩有了不断提高,经过自己几十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成为一名世界闻名的数学家,这就是内因所起的作用。
二、内因与外因的矛盾
什么是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呢?朱智贤教授在他的著作《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指出,“一般认为:在儿童主体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个内因或内部矛盾也就是儿童心理不断发展的动力。”简言之,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他们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
1.新的需要
指儿童的学习生活中,由社会和教育向他提出的要求真正地被理解和接受了,他就会在主观上产生一种新的追求和倾向。这种新的需要是以动机、目的、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例如,品德不良的学生,最初往往不能理解和接受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因此,社会和教育要求也就很难内化为他的需要,这时容易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甚至犯罪。经过反复耐心的教育,或在犯了严重的错误后受到了惩罚,认识到了发展下去的严重后果,才成为其改正错误的需要。这样就会重新考虑自己的前途,“从头做起”,加倍地努力学习,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形成学习的动机,其结果是“浪子回头金不换”。
2.已有的心理水平
指过去认识外界事物的结果,它经常代表着心理活动中旧的、比较稳定的一面。例如,品德不良的学生,在他没有理解并接受社会和教育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需要时的心理水平,就是已有的心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