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战争》简介
《中日战争》这本书是由王仲麒创作的,《中日战争》共有19章节
1
整理说明
一、丛书着力于“学术”与“文化”两方面,所收著作或为学术上开新之作,或为文化上奠基之作。 二、丛书之收书范围,原则上起于民国建立,迄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然某些...
2
序
百岁以还,列国之觇中国也,如望神境,如展童话,不胜其向往之情。而于政之修替,力之充虚,民生之康敝,殆鲜所知。中国之大暴于天下,盖自两战役矣。鸦片之役见衰弱之端,...
3
一 中日交涉之开幕
日本环海为国,风俗种族颇类中土。自汉已通音问,而以界越瀛海,中国每度外置之。及唐、宋间,乃有我商民浮海贸易焉。至元世祖命忻都、范文虎相继东征,实为用兵之始,顾师...
4
二 琉球问题与侵入台湾
方副岛种臣之来改约也,未及批准交换而台湾生番戕害琉球难民事件作。轩然大波适所以济其思逞之志,遂决计称兵台湾,以窥我强弱焉。 琉球处福州正东千七百里之地,合附近多...
5
三 朝鲜问题与天津之约
朝鲜自三韩分合以还,世与中国有连,征伐朝贡,史不绝书。及李成桂受明册封,子孙修贡靡阙,与明以恩礼相终始。清起代明,朝鲜仍守事大之义,奉藩维谨,内向尤笃。顾其地与...
6
四 朝鲜内乱与中日出兵
日本既处心积虑,欲厚殖势力于朝鲜,不可不先间朝鲜,使脱离中国之宗属,故往者所订条约,一以尊重朝鲜独立为号召。及光绪十一年天津约成,日人阴谋得半遂,而中国在朝之地...
7
五 中日龃龉与各国之态度
初,日廷政略,军事务立于主动地位,外交则稍立于被动地位。及东学党已归沉静,两国军队犹对峙不撤。是年五月十一日,我驻朝委员袁世凯以“乱徒已散,中、日两国可同时撤兵...
8
六 中国海军之创设与日本海军之袭击
中国之议设海军,经始于咸丰之季,购英国战舰数艘,并议聘英水师兵官奥士朋统之,旋以事寝。同治初元,从大学士曾国藩、浙闽总督左宗棠议,开船政局于福州、上海。福州厂规...
9
七 成欢平壤之战
方海上有事之时,我驻牙山之兵已早处孤立无助之境。牙山者,朝鲜之县邑,值王京西南一百五十里,而仁川澳左腋,沔江口也,仁川澳为王京门户,群岛罗列,与我山东之成山头相...
10
八 黄海之败
自济远管带方柏谦败逃威海卫,提督丁汝昌遂率全军堵口门为固守计。迨日舰纵横辽海,京外交章弹劾,朝命始责汝昌巡弋洋面。六月之杪,汝昌曾督大队巡洋,以未遇倭船闻。七月...
11
九 旅顺口之陷没
八月黄海之战,我海军丧失过当,不复能军,辽海海权尽畀诸敌。日本觇我海军之隳,乃于广岛集其陆军第二军,将以兵舰护至鼻子窝(即貔子窝,一作皮子窝)登岸以袭我旅顺。盖...
12
十 东边诸城之失
方我军屯平壤时,政府虑诸将悬入无继,命四川提督宋庆以毅军五营自旅顺,提督刘盛休以铭军十二营自大连湾,将军依克唐阿以镇边等军十二营自黑龙江,皆赴东边九连城,为诸军...
13
十一 辽东之败
自日军渡鸭绿江连陷九连、安东、凤凰诸城,我军遂扼大高岭以固辽阳之防。辽阳者,盛京之南屏,辽东之重地也。乃九连、安东之敌分支西陷岫岩,入海城,且将东窥辽阳,西瞰营...
14
十二 海军之与山东遭兵
当日兵一二两军合力扰我辽东时,复渡海荼毒我山东。山东为京师左辅,东北斜伸入海,与辽东半岛相值,状若巨蟹之双螯。光绪十一年(一八八五)兴建北洋海军,实以辽东金州之...
15
十三 马关议和
光绪甲午(二十年)七月朔,中国始颁诏与日本宣战。于时高陛轮船已燔,牙山屯营已溃。其始固委蛇言款,盖不得已而出于战,当道原无备战之心。识者固知兵气之不振,战局之靡...
16
十四 割弃台湾与台民自立
台湾旧隶福建,称台湾府。后设台湾道。光绪乙酉(十一年,西元一八八五)中、法和议成,翌岁遂建台湾省,闽浙总督实兼领之。升淡水厅为台北府,设巡抚驻焉。刘铭传最先为巡...
17
十五 辽东之易款
中、日和局之成,美国实居间为介。英人依违其间,颇阴袒日。而俄、法、德三国滋不平:法惎其索台湾;俄则怒其据辽东,尤引为大害,必欲阻之;德亦乘机干预东方,为将来拓展...
18
参考书目
东方兵事纪略 姚锡光 光绪丁酉武昌刊本 中东战纪本末 林乐知 蔡尔康 广学会校刊本 琉球国紫巾官向德宏禀稿 中华书局中国近百年史资料本 向德宏二次禀稿 同上 向...
19
后记
王钟麒(1880-1914),字伯祥、毓仁,又作郁仁,号无生,别署天僇、天僇生、益厓、三函,斋名述庵、一尘不染。父王均,字治臣,是有名的孝子。祖籍安徽歙县,自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