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成欢平壤之战
七 成欢平壤之战
方海上有事之时,我驻牙山之兵已早处孤立无助之境。牙山者,朝鲜之县邑,值王京西南一百五十里,而仁川澳左腋,沔江口也,仁川澳为王京门户,群岛罗列,与我山东之成山头相值,从澳左转入汉江口,即达王京。汉江口之南,迤东为仁川埠,诸国商贾所萃。自仁川南行,稍西历南阳,循广德而至牙山,值沔口津曰白石浦,乃仁川全澳之东南角,地本偏区。当时东学党倡乱在全罗,我军以戡乱援朝,故自仁川登岸即趋驻牙州以就南道。盖由此循公州(忠清道会城)赴全州(全罗道会城),军行稍便;不即争汉江门户,固不虞日本之遂敢启衅也。
初,朝鲜之乞援于我也,日人闻之,亦以兵至,从仁川登陆,径赴王京。是时朝鲜乱党闻我兵至,气已慑,五月初九日,为朝兵所败。会我军出示招抚,遂弃全州遁。十一日,朝王遣其陪臣李重夏来犒师。明日,日兵已大至。朝鲜君臣惧甚,遂于十三日电止我牙山兵前进。时我北洋大臣李鸿章方力谋议和于天津,致电驻牙将领叶志超,谓“倭使欲颇奢,已饬驻朝总办袁道(世凯)商酌撤兵,拟先撤五分之四,留兵四百驻仁川。宜与袁道妥商办理”。而卒未果行。十七日,世凯电戒志超速请北洋拨海军战舰来仁川助声威,并添陆军驻马坡,或可少回日焰。志超电请北洋,鸿章不报。二十日,我牙山兵拟以洋枪队四百人入王京护我驻朝公署,并以四百人扎水原为接应。世凯以日议未成勿轻动止之。时日兵分驻力厪津、龙山、马坡、千酒计,环王京而屯,势已张。二十一日向晚,复有日人十余名至牙山海口一带测绘。聂士成率亲兵十余人诇之,日人即登舢板,飞棹去。二十二日,总兵夏青云率兵三百名、马队及旱雷兵各百名自天津抵牙山。二十三日,鸿章电令牙山兵往剿全州余匪,无庸顾王京。于是志超留牙山,而士成即于翌日拔队往全州。
士成师次安州,朝鲜招讨使洪启勋来犒师。二十五日,次广亭。日公使大鸟圭介来诘我军抚贼示真伪,立索咨复。盖日人时以扶朝独立为名,而我抚贼示有“朝鲜为我属国”语也。二十二日,士成抵公州。志超以倭事急,电令回牙山。二十八日,志超复电告士成,倭事稍宽。二十九日,志超电令士成仍往全州剿贼。而总兵程允和自王京至公州,言总办袁世凯属士成撤兵回牙,免倭借口。会同知史云龙亦自全州探贼回,言贼党见我军告示,皆愿投诚。于是士成于六月初二日令允和代率所部先回牙山,而自领数十骑往全州。初三日,抵州。翌日乃发银钱一千八百余圆救难民九百余户。有贼酋数人诣士成乞抚。士成方治全州善后,志超电趣之,驰还。
时日兵已踞王京强其变法,横肆益甚。我军孤寄牙山,乃屡电请班师内渡,以待和议,不可得。十二日,鸿章以和议难成,始遣江自康率仁字营来会师。
方日兵之初至也,以卫商为名,犹未敢昌言敌我。及踞王京,扼险阻,布置已定,且知牙山兵薄,乃决计寻衅,遂于汉江口遍下水雷,而以兵塞王京诸门。每中国人出入,必搜索。我旅朝商民大骇,争内渡,驻朝公署员役亦逃散一空,势岌岌。十七日,世凯遂赴仁川,登轮回华。二十一日,日使以兵入王宫,掳朝王,尽易朝臣,而拥大院君昰应主国,和议决裂。二十二日,鸿章乃电令牙山速备战守。
先是,鸿章奏请以大同镇总兵卫汝贵率盛军十三营继进,而迟回不发。至是,政府决意用兵,乃复有四大军赴援之命。四大军者,一为提督马玉昆分统之毅军,发自旅顺;二为高州镇总兵左宝贵所统之奉军,发自奉天;三为淮军之盛军,即汝贵所统,发自天津;四为奉天之盛军,副都统丰升阿所统,亦发自奉天。于时兵形已兆,虑海道不可行,乃议尽由陆路,自辽东分起前进,渡鸭绿江入朝鲜。然兵机既钝,且道迂远不即达。我牙山之兵孤露无援,既不得四大军消息,而海滨一廛地,势又平衍不可守。距牙山东北五十里有成欢驿,为自王京南来大道,且南通公州,于是士成请于志超,往扼守。遂率武毅副中营、老前营及练军右营于二十四日移驻成欢。而英轮高升载我兵两营并军装器械来援,已先一日为日舰击沉于海。盖鸿章以议和不成,始租轮载北塘防兵渡援,以兵轮三艘翼之而东。而日人间谍时在津,贿我电报学生某,得我师期,遂为所截也。
牙山驻军闻高升失事,知援绝。而日兵大队已逼振威,去成欢四十里,士成请援于志超。二十五日,营官江自康、许兆贵率队赴援。二十六日晨,志超亦驰至。士成言于志超曰:“顷海道已梗,援军断难飞渡,牙山绝地不可守,公州背山面江,天生形势,宜速往据之。幸而胜,公为后援;不胜,犹可绕道出。此间战事,当竭力防御,相机进止也。”是日,日兵已迫素沙场,去成欢才十余里。于是志超自率叶玉标一营往公州,而士成率五营驻成欢。
成欢值平泽县东北,左右皆山,中通纵横两驿道:北走振威,南迤东达天安、公州,西迤南达牙山,东达稷山。前横大河,河之南北两岸皆泽国,池沼与水田相错,惟中通一线大道,跨河为桥,曰安城渡,为北来隘道。我军诸垒分驻成欢东面山顶,西面山冈仅立一垒;其炮队则分驻西南最高山顶,以遏日兵来路。时我军驻地甚据形胜。二十六日,武备学生于光炘、周宪章、李国华、辛得林等冒雨夜出探敌情,日兵已分道来犯。归促士成速备战,并纠健士先往伏桥侧守要隘,且请士成速接应,遂行。而诸将莫利先发,观望不即进。光炘等伏桥畔村落。夜午,日前锋至,光炘等狙击之,颇有杀伤,并毙其士官数名。日兵骇,却过桥,多挤溺。而觇我军无继,其后队且至,复猛进。光炘等扼桥守一时许,接应终不至,光炘等死焉。日兵遂大进。二十七日黎明,日兵已踞成欢西北面山坡。士成自督队与相持,甚猛。而我军左侧之东北面山坡又突为日兵所袭踞,以炮直击我东面诸垒。我炮队还击,竟莫能中的。势不支,遂败。盖是夜日兵自素沙场分两道来犯,一从大道缀我师,而一则绕出东路以袭我侧面;我军以全力自大道遏日军,而不虞东道之敌自侧面来犯也。
士成既败,东南趋公州就志超。志超已弃公州,乃合军北走。仍恐与日军遇,绕王京之东,循清州、镇州、忠州、槐山、兴塘,涉汉江,经堤川、原州、横川、狼川、金化、平康、伊川、遂安、祥原,渡大同江至平壤,与大军合。时值夏秋之交,溽暑甚,途行匝月始达(志超于七月二十一日至,士成率队于二十八日至)。残军饥疫,死者相属。而志超方以成欢之战杀敌过当并沿途叠败倭兵铺张电鸿章入告,且论功奏保员弁数百人,获嘉奖,并赏军士银二万两。未几,复拜总统诸军之命。
当中国出兵援朝时,绝无与日开战意,故迭次交涉,一以和平为职志。及高升沉没,成欢受兵,我政府乃赫焉斯怒,以七月初一日下谕宣战。谕曰:
朝鲜为我大清藩属二百余年,岁修职贡,为天下所共知。近十数年,该国时多内乱。朝廷字小为怀,叠次派兵前往戡定,并派员驻扎该国都城,随时保护。本年四月间,朝鲜又有土匪变乱,该国王请兵援剿,情词迫切,当即谕令李鸿章拨兵赴援。甫抵牙山,匪徒星散。乃倭人无故派兵,突入汉城。嗣又增兵万余,迫令朝鲜更改国政,种种要挟,难以理喻。我朝抚绥藩服,其国内政事向令自理。日本与朝鲜立约,系属与国,更无以重兵欺压,强令改革之理。各国公论皆以日本师出无名,不合情理,劝令撤兵,和平商办。乃竟悍然不顾,迄无成说,反更陆续添兵。朝鲜百姓及中国商民日加惊扰,是以添兵前往保护。讵行至中途,突有倭船多只,乘我不备,在牙山口外海面开炮轰击,伤我运船。变诈情形殊非意料所及。该国不遵条约,不守公法,任意鸱张,专行诡计。衅自彼开,公论昭然。用特布告天下,俾晓然于朝廷办理此事,实已仁至义尽。而倭人渝盟肇衅,无理已极,势难再予姑容。着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续进发,以拯韩民于涂炭。并着沿江沿海各将军督抚及统兵大臣整饬戎行,遇有倭人轮船驶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悉数歼除。毋得稍有退缩,致于罪戾。将此通谕知之!
日本久蓄野心,早冀一逞,既先向我开衅,同日亦下诏对中国正式宣战。略曰:
朕兹与清国开战,其令各有司上承朕意,下顺民心,水陆攻守,咸修其职,以振一国之威名,勿违万邦之公法!朕之素志惟在偃武修文,纳民于平安之轨,即位以来,兢兢业业三十年矣。夫交邻失和,其祸难测,故朕常饬谕大臣,务修邻好。年来内外相亲,深喜择交之善。近因高丽一事,清国失信背好,实非朕意料所及。缅维高丽为独立之邦,而与各国结约通商,实由我日本劝导之也。然而清国恒称高丽为藩邦,干涉其内政。今者高丽有事,清国托以护藩,举兵入韩。朕乃照西历一八八二年成约,命师渡海,用备不虞,而拯高丽于祸乱之中,置东亚于太平之域,以符素愿。故延清国协力同事,成此美举。岂知清国推诿万端,不允所商。日本乃告高丽一新厥政,使内安其民,外睦厥邻。高廷业经明允自新,清国不啻暗阻图治,阳示镇静,阴整兵甲。水陆武具既完,遂乃增兵添将,加在韩之势,凭强逼弱,逞利己之策。傲慢自大,乃至炮击我船(按日本先击高升,故华船开炮还击,今反如此说,盖直欲掩蔽其开衅之咎耳)。兹按高丽独立之位,原系日本维持之力,各国条约之所认也。清国非但谋损高丽地位,并且置条约于不顾。此等举措伤我国之权利,害东亚之安稳,清国贪利乐祸之心,了然可见。我邦仗义兴兵之举,势不可止。吾民忠勇,宜各任厥职,期使早致太平,显扬国光,朕有厚望焉!
两国战端既开,公使即下旗各归。各国除法、俄、美三国外,次第宣告中立。英国以远东商业关系,且请以上海为中立地。中国许之。日本以上海不为战斗设施为条件,亦许之。此时朝鲜政府全落日本掌中,七月二十日,日使大鸟圭介复乘机与之结新协约如下:
(一)朝鲜政府实行改革内政。
(二)京仁、京釜铁道许与日本敷设。
(三)日本所设京仁、京釜间之电线,依然保存。
(四)全罗道开一通商口岸。
(五)两国不追究六月二十一日之事变。
(六)将来两国派员协议朝鲜独立自主。
旋于二十六日又结日、韩攻守同盟约,即协定日、韩两国合力驱斥中国军队,以巩固朝鲜之独立自主为名也。至是,朝鲜遂全受日本之胁制,不复能自伸其意矣。
是年七月下旬,叶志超、聂士成先后抵平壤。旋士成电鸿章,请赴天津募兵,八月初三日即解兵去。当是时,我军驻朝境者有芦防六营(志超所部并江自康、夏青云各一营在内),卫汝贵部盛军十三营,左宝贵部奉军六营,丰升阿部奉天盛军六营,马玉昆部毅军四营,共三十五营,皆驻平壤。
平壤者,朝鲜旧京,城垣壮阔,南北绵亘十余里。凡六门:南曰朱雀,西南曰静海,西曰七星,北曰玄武,东曰长庆,东南曰大同。长庆、大同二门直逼大同江;玄武门跨山为城,附城一山曰牡丹台,为全城命脉所在。牡丹台山外,复有三山环抱,迤逦而西,内屏牡丹台,而外扼往义州通衢,实为平壤后路孔道。城之东南达王京,西南至大同江口,东走元山浦,地要而险,最据形便。
方四大军之入朝鲜境也,朝民以王师至,欢呼夹道。为时盛暑,争献茶浆饷我军士。而军士残掠,毁器皿,攫财物,役丁壮,渔妇女;汝贵军尤甚。朝民大失望。七月初二日,抵平壤。时我牙山军已败退,日人无南顾忧,而犹麕聚王京,迟回未发,盖新遣之兵未集,且其元山支队未东渡也。我平壤军不即直趋王京,分道争利;又不择险分屯,互为策应,以绝觊觎。而以二十九营万四千余人聚平壤,置酒高会,日督勇丁并朝民于城内外筑垒环炮而守焉。及志超至军,弥庸懦无布置。识者早忧之。
七月初八日,有日本马探兵一小队至大同江南岸来窥我军。我军围而歼之,乃分哨队渡大同江。是月中旬,又有日本探兵过凤山,侦我兵在黄州,即退去。诸将遂以屡获大捷闻,亦旋弃黄州,还守平壤。八月初三日,卫部盛军夜出哨,与毅军遇,互疑为敌,遂相轰击,历一时许,死伤颇众。由是坚壁不出者越七日。及闻日兵已自黄州北进,乃大严诸军作婴城计。城南附郭凡筑垒五座,大同门外凡筑垒五座,络以浮桥,以通大同江之两岸。玄武门外前后山顶四,凡筑垒五座,而牡丹台一垒尤坚。玄武门内附城山上筑垒两座,而以炮垒分扼城内外四隅。及日兵既逼,诸将分画守界:城之北面,左宝贵所部奉军及丰升阿之盛军、江自康之仁字营守之;城之西面,叶志超所部芦榆防军守之;城之南面及迤西南隅,卫汝贵之盛军守之;城之东面及大同江东岸则马玉昆之毅军守之。复以左宝贵部分统聂桂林策应东南两面,盖以东南当敌冲,尤为我兵力所注重也。
是时,志超驻城中调度,宝贵驻城北山顶守玄武门,诸将皆各以守界方位驻城外。十三日,日兵前锋已抵大同江东岸。盖自中和大道从平壤东南之土器店来。我军敛入垒,发枪遥击。十四日,日兵大队至。十五日,皆互放枪炮,日兵亦时前时却。
十六日,东路日兵分四股猛进:一股从东南,自羊角岛渡江,袭平壤县东南隅;一股绕东北,渡江将袭东北隅;余两股则猛扑我大同江东岸营垒。时我大同江东岸,前敌两垒稍远,夹大道而峙;而后三垒背倚大同江,面控大道,与北岸炮垒相望。稍北,即浮桥。是日天未明,日兵即来扑,先互放枪炮。惜我炮准甚疏,日兵得竞前薄我垒。马玉昆自督步队截击,而日兵冒死进,奋夺我前两垒,复趋我后三垒。玉昆肉薄血战,抵死相撑拒。汝贵渡江援之,枪弹雨发。隔江炮台亦发大炮轰击,死伤山积,仍不退。鏖战及四时许,日兵弹丸尽,伏地无策,始败退去。玉昆将追之,忽闻玄武门失守,志超有速撤之令,乃退。
盖日兵之来攻平壤也,多取远势,分四大支以包平壤。一支由王京西北出,循开城、金川、瑞兴、凤山、黄州、东北折,历中和而抵平壤东南。此即由大道分四股来扑之兵,马玉昆御之于大同江东岸者也。其主力为第九旅团并骑兵、工兵、炮兵,司令官则少将大岛义昌也。一支亦由王京西北出,至黄州,遂渡大同江,分道至江西甑山以袭平壤西南面。此支号称大军,由其第三师团司令官中将野津道贯所率,军队编制则杂集第十旅团中之二十三联队、十二联队及骑兵、工兵、炮兵而成者也。一支由王京东北出,至朔宁,经新溪、遂安、祥原,至江东县,渡大同江以袭平壤北面。此为第十旅团中第十二联队之第一大队及第九旅团中二十一联队之第二大队,并骑兵、炮兵,名曰朔宁支队,其司令官乃少将立见尚文也。又一支为由日运来之第三师团第五旅团之第十八联队及骑兵、炮兵、工兵,其大佐佐藤炼太郎率之,自元山登岸西行,历文川、阳德、成川,趋顺安以截平壤西北大道,期欲堵我归路者也。四支日军,皆刻期十六日会平壤。而我大军在平壤者方墨守城垣附郭而屯,惟知大道日兵(即中和一路)之来,而莫虞狡敌之自西北分道以议我后也。
方十二日警报迭至,马玉昆既逾江备敌,左宝贵亦遣军探敌。出玄武门迤而东北,行八十里,至大同江上游,日兵自朔宁来者已趋至,将渡江。宝贵所部三营列阵以拒,枪炮互击。日兵之在隔江山上者复以炮猛击我军。时距我军尚五六里,而志超以前路急,羽箭趣三营回。日兵遂渡,折而西南向平壤。十四日,坚伏不动。我军亦敛入垒。是日,日兵自元山登岸者亦北至顺安,我军西北赴义州归途已断。而我诸将方忧大同江东岸来犯之敌,尚未顾及后路也。十五日,日兵两支复进踞城北山顶数垒,宝贵自出争之,不能胜,乃入城,以炮仰攻。日兵仍坚伏。至是,诸将始虑后路将绝。其夕,志超将突围北归。宝贵不从,且以亲兵守之,虑其逸;而自扼玄武门山顶,备决战。
翌日迟明,城北日兵分两道来扑。时我玄武门外营垒分两重:内重两垒相属,牡丹台即为其东一座;外以三垒环之。敌之来攻也,宝贵自至城上指挥我军力御之。日兵死伤无算,仍猛进。辰刻,竟破我外重之东垒,而其中一垒犹固守。未几,日兵舁一大炮至相近山巅,向我迫击。于是中垒不守,而外重之西一垒及内重之西一垒皆相继溃。城北日兵乃萃于牡丹台。
牡丹台据全城形胜,我军以全力持之。而日兵炮队继至,专注轰击。其步队遂乘势蚁附以上,牡丹台遂陷。宝贵知势已瓦解,志必死,乃服黄马褂顶带,登城指挥。遂连中炮,受伤堕地,犹能言,下城始殒。部将死者数人,我军夺气。日卒十余人潜奔城下,以绳梯猱升,而我守军竟不觉。日卒既登,守军惊散,遂逾城入,径奔玄武门,斫我守兵,开城以纳日军。志超乃于城上遍插白旗,乞缓兵。城中扰攘甚。
是时,我马玉昆方与东路日兵相持于大同江东,竟击退获大捷。其西路日兵于十六日晨至城外西南隅,与卫汝贵遇,汝贵邀之,相持至午刻,日兵不得逞,亦退去。而闻北路大挫,玄武门已失守。未几,志超撤兵速退令亦至,于是玉昆、汝贵乃撤队。
志超之插白旗也,有日官来议。志超乞归路,日人不允,而兵亦未即入。其城北之兵仍屯牡丹台上扼我吭。是夜,志超率诸将弁兵弃平壤北走。日兵要于山隘,枪炮排轰,我溃兵回旋不得出。以避弹故,团聚愈密,死亡愈众;其受伤未殊之卒,纵横偃卧,求死不得,哀号之声,惨不忍闻。加以人马腾藉,相蹂死者至二千余人,掳于日兵者亦数百人。而将领死者盖鲜。
平壤军储甚厚,凡有大小炮四十尊,快炮并毛瑟枪万数十杆,将弁私财暨军士粮饷不资。及弃走,所有军资器具公文密电一切委之。自是,我军蹶而不振,倭焰益张,遂骎骎有内犯之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