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优化渔业、航运与商贸的发展?

如何优化渔业、航运与商贸的发展?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海河水系是天津渔业及航运的重要资源,促进了商业及贸易的发展。葛沽镇上随着渔码头衍生出来的职业,比如箍木桶的手艺人、窖冰的工人、专门为市里大渔行运输的脚力,也都兴盛起来。航运在天津与沿海地区的经济贸易上所起的作用更是不可估量。商业中心区的商品直接运往大沽海口和东南乡镇,而大沽海口和东南乡镇的货物又可输入天津城区的大市场,这都是海河及航运带来的便利。

如何优化渔业、航运与商贸的发展?

海河水系是天津渔业航运的重要资源,促进了商业及贸易的发展。

天津的河流和洼淀盛产淡水鱼类,渤海的物产鱼虾蜃蛤也很丰富。海河两岸沟渠纵横,又有大片的稻田,养育着鲫鱼、鲤鱼、黑鱼、泥鳅鲇鱼、蹦蹦虾及螃蟹等。至于海河东端的东、西大沽,因靠近渤海,又有众多的河流从这里入海,带来了大量有机物,为水产品的繁殖、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每年春暖花开时,各类鱼虾等水生动物,便汇集到海口寻食、产子。这些水中生物,成为渔业的资源。

“挂帆商舶秋风顺,晒网渔翁夕照间。”(瞿佑《次直沽》诗句)明清时期,大沽地区90余户居民中,渔户就有50户。《天津县新志》记载:“渔人驾舟出海约三百号”,说明了渔业的繁荣盛况。大沽的渔民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占有网具、渔船,自己和家人参加劳动;一种是没有网具、渔船,出卖劳动力为别人打鱼,亦称渔工。他们最早是在海边捕捞,使用的网具很简单。据说到了15世纪初(明朝)逐渐改进,出现了撩网、棍网。18世纪末(清朝嘉庆年间),风船增多,开始到离海岸较远的地方去捕捞。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前,大沽的渔船与网具又有了极大改进,渔船载重量增加,速度加快,行驶安全,网具又有了拖网、流网、打网等。

除大沽外,其他地方则主要是捕捞淡水鱼、河蟹等。一位佚名诗人在《直沽棹歌》中写道:“云帆十幅下津门,日落潮平不见痕。苇甸茫茫何处泊,一灯明处有渔村。”此诗正是反映了这里的情况。海河沿岸的葛沽等很早就是海鲜的集散地,1958年海河建闸以前,葛沽上下海河之中的野生鱼类繁多。但葛沽的渔民很少,从事海产捕捞的大多是东沽、西沽的渔民,他们出海打上来的鱼虾,由于地处偏远,村子又小,就都运到葛沽镇上来“批发”。而双港等地则有以贩运海货为生的人,人称“跑海的”。他们在午后蹬着加重自行车,沿海大道而下,赶往葛沽,把趸来的鱼一层冰一层鱼码好,又赶紧往家赶。转天凌晨,沿海大道赶往东浮桥市上,趸给卖鲜鱼的小贩。跑海的人,把发不出去的鱼驮回家在村子上卖,或是用大盐码在缸里腌上,冬天咸鱼。葛沽镇上随着渔码头衍生出来的职业,比如箍木桶的手艺人、窖冰的工人、专门为市里大渔行运输的脚力,也都兴盛起来。

商品交换与互通也与海河航运相依相傍。海河沿岸的村镇多是随着“河海转运、鱼盐之利”而发展繁荣起来,一些富商亦多以经营盐业、海运业、粮食业而起家。清中叶,随着海上运输业的发展,养海船的海户日多,他们拥有海船,以招揽商品货物运输及兼营商业而致富,成为家资丰厚的富商大贾。随之,他们又开设粮米、杂货等店铺经营商业,由此繁荣了一方经济

航运带动了经济,促进了贸易。当年海河边的大码头葛沽,有一条东西三里长的繁华街市,叫“当铺街”。大街南北一百多家商铺鳞次栉比,一家挨一家,吃喝穿戴,一应俱全。经营布匹绸缎的有益生祥、同兴和、同升和、益昌、沈记布店等,经营粮食米面的有庆源益、兴发德、盛茂、五合、温和记等,经营南北杂货的有福利、盛兴福、德发永、永兴德、德聚成、庆丰一店、二店、德泰恒等,经营干鲜果品的有春兴德、益发顺、长发顺等,制作出售糕点的有四海香、裕达,典当行有广昌号、天锡、景家典当铺,还有首饰楼、饭馆、肉铺、酒铺、豆腐店、理发店、洗澡堂、水铺等。(www.daowen.com)

由于航运畅通、商业兴旺,还形成了商贾摊贩、五行八作云集的大小市场。王振森的《热闹繁华的“庙前头”》一文中说:“旧时咸水沽的‘庙前头’,是指海大道(今建国大街)南北长街的中部地段。而这块地段的北面,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关帝庙(俗称老爷庙)。庙前有个非常开阔的广场,商贸、娱乐场所大都集中在这里,‘庙前头’成为沽人购物、娱乐的好场所。赶上集日或逢年过节,从早到晚熙熙攘攘,好不热闹,拉洋片的、耍把式卖艺的、变戏法的、捏面人的、吹糖人的、租赁小人书的,不胜枚举。”

航运在天津与沿海地区的经济贸易上所起的作用更是不可估量。据史料记载,早在15世纪后期的明弘治年间,天津的商业就冲破了老城的束缚,在城外形成了繁华的商业市场。东门外一带紧傍海河,为海陆入津的通衢,粮米、商货多在此装卸。天后宫前,官绅、士庶熙来攘往,店铺、货摊沿街而设,成为天津早期繁华的中心商业区。清中叶以后,城北门外沿河一带日趋繁华。这里紧邻府县官衙,过“浮桥而北,为赴京师大道,运河逶迤其间”。每年惊蛰前后,闽粤商船麇至,船载而来的商货,如铁锅、缝衣针、铜纽扣等,多集中在此地销售,形成北门外新兴的商业区。此外,在城厢附近还出现了一些专门集中经营某类商品的交易市场,如肉市、鱼市、菜市、果市、鸟市、骡马市等。至嘉庆、道光年间,闽粤商船还载来了西洋的舶来品,于是,北门外、东门外又出现专售洋货的市场——洋货街。

清道光年间的《津门保甲图说》中《东门外图说》称:“海河亘其中,米舶、盐艘往来聚焉,故河东多粮店,盐坨亦鳞次其间。河西为赴海大道,路程一百一十里。”又称这一带设有“分司署一,河东汛署一”,且“庙三十有七,街巷四十有九,浮桥一,小桥十,渡口四,闸口一”。海河航运的起点正是这些津门商业的繁盛之地。商业中心区的商品直接运往大沽海口和东南乡镇,而大沽海口和东南乡镇的货物又可输入天津城区的大市场,这都是海河及航运带来的便利。

(章用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