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秦东历史文化2019年论文集

秦东历史文化2019年论文集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理由一,张守节关于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四十二岁的观点,应有根据。对此,后来人首先应考虑到,张守节认为司马迁生年公元前145年,不会随意而为之,应有根据,也是比较合理的结论,可以溯本探源、细加探究,但不可断然否定。有据可考的是,按司马迁生年公元前145年的观点,司马迁任职年龄应为二十八九岁时。这是依司马迁生年公元前145年而言的。若依司马迁生年公元前135年之说,司马迁只能是10至18岁了,显然难以成立。

秦东历史文化2019年论文集

究竟孰是孰非?我们与众多学者看法一致:司马迁生年孝景中元五年(前145)为是,司马迁生年孝武建元六年(前135)为非。

理由一,张守节关于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四十二岁的观点,应有根据。

张守节关于公元前104年司马迁42岁的观点,其根据是什么?尚不可考,但张守节肯定是有根据的,不会随意而为之。王国维的“数字讹误说”虽是推理,但比较合理。张守节《史记正义》比司马贞《史记索隐》成书晚约4年时间,两人同属老师张嘉会的学生,张守节是否与司马贞讨论过司马迁生年问题?张守节是否读过《史记索隐》?都有可能。按王国维比较系统、扎实的太史公行年考证研究基础上的推论,张守节纠正了司马贞将“三十八”误为“二十八”的差错,再得出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年龄42岁的结论。有一点可以肯定:作为学者和官员的张守节,他关于公元前104年司马迁42岁的观点,应有实在的根据。但今天,没有见到张守节观点的明确来源,因而司马迁生年问题成为司马迁研究疑案。对此,后来人首先应考虑到,张守节认为司马迁生年公元前145年,不会随意而为之,应有根据,也是比较合理的结论,可以溯本探源、细加探究,但不可断然否定。

理由二,司马迁游学出仕的丰富阅历,时间应比较长,18年左右时间,可能可信。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言:“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5]4242司马迁出生在龙门,童年少年在家乡龙门山南麓耕作放牧。十岁时能诵读古文,二十岁开始游历学习。去了哪些地方、去这些地方做了什么?用了几年时间?司马迁自序讲,上会稽探访大禹曾住过的洞穴,到九嶷山考察大禹勘地治水的遗迹。浮游沅水、湘水,寻踪屈原漫游的足迹。北上汶、泗,到临淄曲阜去研习儒家学问,考察孔子教化的遗风流韵,还到邹县、峄山去学习乡射礼节。后来,任职郎中。何时游学结束任职郎中,未可考,本文在后推算最晚时间在公元前117年或公元前116年。有据可考的是,按司马迁生年公元前145年的观点,司马迁任职年龄应为二十八九岁时。元鼎六年(前111)春,司马迁奉使监军西征、南略,约一年后的元封元年(前110)春回到长安。就在这年,其父病滞洛阳未能随武帝东巡泰山封禅,遗憾愤懑逝世。《太史公自序》:“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其父逝世后第三年,即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守孝期满后继任太史令。或许有人会问,司马迁担任太史令怎么都38岁了?回答只能是:史官为子承父业,父亲健在,则子不能任;父亲若因为身体健康状况不能担任、或死亡离任,儿子方能继任,而且守孝三年后才能继任。

司马迁用八九年的较长时间远道游历学习,用心地寻踪古代贤哲致世奋斗故地,悉心地考察体验古代贤哲作为成就影响,认真地学习古代贤哲的深刻思想与卓越精神,尽最大努力提升自身境界修养和能力水平,从而达到了丰富自己、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效果。

司马迁能够专门用八九年左右的较长时间、潜心竭力游历学习,有着深刻的原因。首先,也是客观的原因,是来自司马迁父亲的原因。司马家族是史官世家,司马迁父亲司马谈是一位学养深厚、抱负远大的史官,“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于黄子”。司马迁父亲向汉代方士唐都学习天文,向《易》学专家杨何学习《易》理,向道家思想权威黄生学习道家学问。司马谈全面、系统地向大学问家、大政治家学习,为的是论著古今,如同家族中显赫虞夏时代的先人一样“扬名于后世”。他对于儿子司马迁,希望子承父业,“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一定要继承司马家族世代传续的史官职业,撰著历史佳作,光大史官事业,弘扬史官精神。因此,司马谈尽心尽力教导和支持司马迁比自己更长时间、更大心力地游历学习,游历考察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名胜,体会感悟贤哲的作为与影响,向学养深厚、影响重大的权威专家政治家学习知识、深悟思想、树立理想,为的是培养有大理想、有大学问、有大建树的史官接班人。

其次,是内在的原因,在于司马迁幼儿好学,志向远大,立志继承祖业,成为具有新的更大作为和成就的史官,扬名于后世,使自己的著作在现实与历史发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父亲的教导和支持下,他比父亲花费更长时间、去了更多地方考察名山大川胜景,体验具有历史意义的古迹,体悟贤哲的思想作为,拜师就学于鸿儒大师,也经历了艰辛厄困,担任郎中且更有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平定邛笮昆明的征战生涯。复杂的学习与职业经历,是需要较长时间的。司马迁比父亲的时间更长,应有八九年左右的较长时间。

理由三,从司马迁接触过的人来看,司马迁生年公元前145年的观点比较妥当。

为了撰写《史记》,司马迁游学天下,遍访名家,师承专家,经学大师孔安国董仲舒等是司马迁拜访请教的重要人物。接触过可能比董仲舒还要年长的公孙季功,还有冯遂等。从司马迁与这些人的关系分析,司马迁生年公元前145年的观点比较妥当。

孔安国是西汉鲁国曲阜人,习通经学,与董仲舒齐名。司马迁曾向孔安国请教,有关尧、禹等的研究,多显孔安国的影响。《汉书·儒林传》记载:“司马迁亦从(孔)安国问故。迁书载《尧典》《禹贡》《洪范》《微子》《金縢》诸篇,多古文说。”[9]3607《史记·孔子世家》:“安国为今皇帝博士,至临淮太安,蚤卒。安国生卬,卬生驩。”[6]2356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中,根据《史记·孔子世家》和《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中记载考证,孔安国为博士,当在元光(前134—前129)、元朔(前128—前123)间,元狩年间(前122—前117)可能任临淮太守。也就是说,司马迁向孔安国请教,可能性最早的时间在公元前125年后,即司马迁游学开始的20岁之后;最晚时间在公元前117年,即司马迁28岁时。这是依司马迁生年公元前145年而言的。若依司马迁生年公元前135年之说,司马迁只能是10至18岁了,显然难以成立。

再说司马迁请教公孙季功[10]232、董仲舒。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又言荆轲伤秦王,皆非也。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6]3078-3079可见司马迁向公孙季功、董仲舒当面请教讨论过荆轲刺秦王事件。董仲舒(前179—前104)于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上书《举贤良对策》,创建了以儒学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独尊儒术”等主张被汉武帝赞赏采纳,声名大噪。之后,董仲舒任江都昌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官回家,著书写作。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议,皇帝即会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询建议。死后也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司马迁见董仲舒,最晚也在公元前104年即董仲舒逝世之前,二三十岁的司马迁与三四十岁的司马迁,董仲舒接见的可能性孰大孰小?似乎在这方面,生年公元前135年的司马迁与生年公元前145年的司马迁差异难有,但如有差异,则生年公元前145年的司马迁占优。应该注意到的是:公孙季功虽与董仲舒大致同时代,但应比董仲舒年长,司马迁在两人并称时将公孙季功排在前边说明了这点。如此说来,司马迁见公孙季功、董仲舒的时间还应再早些。早五年、十年?或是更早?都有可能。这使得司马迁生年公元前145年之说更为可靠,而司马迁生年公元前135年之说则明显的难以成立。我们有理由可以这样思考:公孙季功帮助了董仲舒与夏无且相识、游历。董仲舒生年公元前179年,夏无且此时已经五六十岁了,董仲舒二三十岁时夏无且已经七八十岁了,年纪相对长的公孙季功是帮助董仲舒结识夏无且的合适人选。夏无且是秦王侍医,能做侍医则年岁应在三十岁以上,三十岁的中医大夫在今天也是难以成为人们信服的名医的!秦王更不会让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中医大夫为自己侍医。夏无且的沉着、勇敢也是应在三十岁以上年龄的佐证。公元前220年发生荆轲刺秦王事件,秦王侍医夏无且在阻挡行刺秦王中表现勇敢,《史记·刺客列传》中简要记述,名载史册。侍医夏无且,目睹荆轲持匕首追逐秦王、侍卫们惶急中赤手追搏的场面,万分混乱危急!他急中生智,“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将自己的药袋朝荆轲掷去,扰乱了荆轲追刺秦王过程,帮助了秦王的应对行为。事后论功褒奖,秦王赏赐夏无且黄金二百镒,表扬他说:“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荆轲也。”秦王称赞夏无且爱戴保护他,用药袋投击了荆轲。公元前220年的夏无且,即使年轻,也应三十岁或更长。如果他长寿,按八十多岁说,大约在公元前150年前后逝世。公孙季功和董仲舒与夏无且游历的时间,最晚也在这个年代。生年在公元前179年的董仲舒,以及可能比他可能还要年长的公孙季功,时年当为三四十岁,或各自年纪再小些。董仲舒长寿,于公元前104年逝世,而公孙季功逝世时间是否会还要早些?!司马迁向公孙季功、董仲舒请教了解过他们听夏无且讲荆轲刺秦王的事件,时间最晚也在公元前110年前后。司马迁生年若在公元前145年,则35岁左右见公孙季功与董仲舒;司马迁生年若在公元前135年,则最大25岁左右见公孙季功与董仲舒。但必须注意,司马迁在公元前115年至公元前110年前后,正在西征南略、父病等的忙碌中,见公孙季功与董仲舒的可能性比较小,更前些时间见的可能性比较大。那么,20岁之前的司马迁,是不可能见公孙季功与董仲舒的,因为司马迁尚未开始游历学习。二十来岁的司马迁,也不大可能到考察细究历史事件细节的时候。因此,司马迁生年公元前135年的观点难为妥当。

司马迁与冯遂[10]197-198友好。冯遂什么人?是《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中冯唐的儿子。冯遂曾与司马迁谈论战国时期赵国之兴废得失。“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遂字王孙,亦奇士,与余善。”[6]3340武帝初期,于公元前134年在全国举荐贤良,汉文帝时担任过中郎署长和车骑都尉、景帝时升任楚相的冯唐,九十余岁了,但被推举在列,因年事过高不能再次任用,汉武帝就让冯唐之子冯遂作了郎官。冯遂是位奇士,与司马迁关系好。汉武帝公元前134年起举贤良时,将冯唐的年龄姑且估计到九十二三岁。其子冯遂的年纪应有五十岁上下了。司马迁说冯遂与自己友好,只能是忘年之交了。依司马迁生年公元前145年之说,两人相差约40岁。当司马迁20岁时,冯遂就应60岁了。若依司马迁生年公元前135年之说,司马迁20岁时,冯遂就应70岁了。如果在考虑司马迁出仕任职时间,也就是说再晚几年,司马迁就难以与冯遂同期共事而有交往并且相互友善了,也就难有忘年之交了。司马迁生年公元前145年的观点,显然比司马迁生年公元前135年的观点要符合情理。

理由四,司马迁生年公元前145年,与“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的说法,比较符合。

司马迁撰写《报任安书》的时间是汉太始四年(前93)[3],仕为郎中的时间在随汉武帝西征的元鼎六年(前111)之前。公元前93年距公元前111年,是17年。司马迁《报任安书》中讲:“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5]4325司马迁说,由于先辈传承的史官事业,得以在京师供职,已经二十多年了。司马迁在京师供职,可由仕为郎中、任职朝廷算起。“二十余年”是多少年?可能是二十一至二十五年,也可能再多。由公元前93年上推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年,应是公元前114年、公元前115年、公元前116年、公元前117年、公元前118年。按“二十而南游”的说法,加之司马迁担任郎中、随汉武帝西征南略等的推测,司马迁生年应是公元前145年。如若生年是公元前135年,就不大合适,因为司马迁游历学习时间就可能会小于二十岁了,也难有游历学习的时间了,“二十而南游”的话就不对了。再者,任郎中应在公元前114年至公元前118年间,或更早些。司马迁在《五帝本纪赞》中说“余尝西至空桐”。考《汉书·武帝纪》,武帝西巡至空桐,事在元鼎五年(前112)。[9]185从太始四年(前93)上推二十年是元鼎四年(前113)。司马迁在元鼎五年(前112)从巡武帝。而出仕为郎中,应在这年(前112)之前或再早些,可能在公元前113年,也可能在公元前114年、公元前115年、公元前116年、公元前117年、公元前118年,以至再早。这样距公元前93年就是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二十三年、二十四年、二十五年或再多了。《报任安书》中“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若按仕为郎中到公元前93年有二十三四年推算,仕为郎中最晚时间,起码在公元前117或公元前116年。按司马迁生年公元前135年说,任郎中时司马迁则十八九岁;按司马迁生年公元前145年说,任郎中司马迁则二十八九岁。如果十八九岁任郎中,就与“二十而南游”相矛盾。如果与“二十而南游”“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等可考时间节点合理吻合,即司马迁二十岁开始游历学习、二十八九岁游历学习结束任职郎中,任职郎中到公元前93年撰写《报任安书》时有二十三四年时间。那么,司马迁生年就是公元前145年妥当,也就不可能生年是公元前135年了,司马迁寿岁也就不止42岁了。

持司马迁生年公元前135年之说者中,不少人以司马迁《报任安书》“早失二亲”为理由之一。这个理由当然受到不少持司马迁生年公元前145年之说者的批评。这里想说的是,按司马迁生年公元前145年之说,司马迁36岁时其父病逝,比起前述还有九十余岁父亲是冯唐的冯遂,当然是“早失二亲”了。当时长寿者还有夏无且、公孙季功、董仲舒等。司马迁父亲比起冯唐,比起夏无且、公孙季功、董仲舒等,自然不是长寿了。作为儿子,司马迁感喟叹惋“早失二亲”,是可以理解的。(www.daowen.com)

参考文献

[1]郭沫若.“太史公行年考”有问题[J].历史研究,1955(6):26.

[2]汪荣祖.史传通说——中西史学之比较[M].北京:中华书局,2003.

[3]张大可.司马迁生年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4]张大可.司马迁生年十年之差百年论争述评[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1):5-17.

[5]张大可,丁德科.史记通解:第九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6]司马迁.史记(点校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3.

[7]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十一[M].香港:香港中华书局,1973.

[8]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9]班固.汉书[M].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

[10]段国超,丁德科.《史记》人物大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注释】

[1]桑原骘藏《关于司马迁生年之一新说》,1922年刊于日本《东洋文明史论丛》。1929年重发于《史学研究》(日本)第一卷第一号,收入《桑原骘藏全集》第二卷。

[2]李长之《太史公生年为建元六年辨》最早收录于1944年5月出刊的《中国文学》第一卷二期,后收入其专著《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三联书店1944年版。

[3]关于司马迁《报任安书》的写作时间,有太始四年(前93)与征和二年(前91)两种说法,本文认为是太始四年(前93),具体论证参见《史记通解》第九册4323-432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