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白居易《琵琶行》赏读:高中必读古诗词精华品鉴!

白居易《琵琶行》赏读:高中必读古诗词精华品鉴!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琵琶行(并序)〔唐〕白居易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yāo)》。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诗歌第三自然段,琵琶女自诉身世遭遇,人生起落。琵琶女由巅峰跌至低谷,大起大落,人生无常,命运悲惨。这与琵琶女的心境不吻合。

白居易《琵琶行》赏读:高中必读古诗词精华品鉴!

琵琶行(并序)

〔唐〕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pén)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dí)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yāo)》。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há)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diàn)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ōuyā)嘲哳(zhāozhā)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www.daowen.com)

《琵琶行》写琵琶女的出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半遮面”,这个句子很重要,内涵丰富,片言居要,不可以忽略。鉴赏诗歌以此为基点、为抓手、为纲领,可以既快又准地把握诗意。不妨从两个方面展开鉴赏思路,一个是作者的角度,一个是琵琶女的角度。

从诗人的角度,提出问题,诗人和客人为什么要“千呼万唤”琵琶女?到底是琵琶女哪方面深深吸引了他们?当然是音乐,有诗为证,“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还有后文的“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千呼万唤”体现了诗人和客人急切、强烈、渴慕、钦羡的心情。大有非见不可,不见不散的态势。换作“三呼两唤”,不妨比较,后者则见出心意平淡、浅薄,可见可不见,远远没有“千呼万唤”来得热烈、执着、持久。那么,我们不禁要问,琵琶女的琵琶弹奏得怎样?诗歌是如何描写的?且看文章第二自然段。音乐唤起了白居易广泛而生动的生活联想,他体验到音乐旋律跌宕起伏的变化。音乐本来无形无状,无色无味,不可捉摸,不可展玩,但是,白居易笔下,声音幻化为一幅幅画面,一段段人生。“如急雨”“如私语”“如珠落玉盘”“如花底莺语”,时而粗重急骤,时而轻细委婉,时而清脆圆润,时而婉转流利。“如泉流冰下”,阻塞、压抑、低沉、凝滞;“如银瓶乍破”“如水浆迸射”,奔涌、激越、尖厉、刺耳;“如铁骑突奔”“如刀枪轰鸣”,高亢、雄壮、浑厚、磅礴。“如裂帛”,尖厉刺耳,戛然而止。曲曲演奏,极尽变化,声情并茂,多姿多彩,可见音乐的魅力。即便就是演奏之前的调弦正音的阶段,也是“未成曲调先有情”,也是“似诉平生不得志”,也是“说尽心中无限事”,声中含情,情在音内。

从琵琶女的角度,不妨追问,为何是“千呼万唤始出来”,为何又要“半遮面”?诗歌第三自然段,琵琶女自诉身世遭遇,人生起落。文中有句子“深夜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该段叙说了“少年事”和“老大事”,对比揭示人生命运。少年事:“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大红大紫,风光无限,何等富贵豪华,何等疯狂得意,是谓人生得意之巅峰。品味细节“击节碎”“翻酒污”,琵琶女载歌载舞,承欢卖笑,情至高潮,竟然拔下头上的银质梳子,敲打节拍,手舞足蹈,如痴如狂。桌上的酒杯打翻,美酒飞溅,弄湿了她红艳的罗裙。注意“碎”字,银质的梳子应该是比较坚硬的,竟然也被敲碎,可见琵琶女歌舞之时何等疯狂,何等欢悦。“血色”二字修饰“罗裙”,仿佛让人看到一位歌女翩翩起舞,熠熠生辉的形象。血色是暗示青春风流,光华四射;是暗示未来人生失意,处境凄凉;是暗示激情飞扬,歌舞欢畅。

老大事:家人离散,年长色衰,人老珠黄,门庭冷落,委身商人,漂泊流离,独守空船。何等潦倒,何等狼狈,这是人生失意之低谷。琵琶女由巅峰跌至低谷,大起大落,人生无常,命运悲惨。“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说明琵琶女内心充满无限苦楚,不想见、不能见诗人一行。具体说来,原因可能是:萍水相逢,他乡之客,素昧平生;男女有别,孤身一人,恪守妇道;人生失落,内心苦楚,愁情满怀;流离江湖,诸事不顺,自卑、羞愧。种种原因,不一而足。反正,这个“千呼万唤”“半遮面”充分揭示出人物敏感而复杂的内心情感。要是换作“三呼两唤就出来,怀抱琵琶笑盈盈”,则大为逊色,背离人物际遇与内心情感。后者看出琵琶女的开朗、干脆、多情与世故。这与琵琶女的心境不吻合。

诗歌主旨句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该句表达了诗人白居易与江湖歌女的邂逅、知音、共鸣的心理感觉。结合全诗来看,两个相遇江湖的人势必有一些类似的人生经历,才可能产生心灵共鸣。诗歌的三、四两节分别描述两个人的人生起伏,大致类似。第三节是琵琶女演奏完成之后自诉身世,诗云“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琵琶女何以流泪?原因是人生大起大落,命运无常,反差巨大,琵琶女不堪承受。青春时代的琵琶女大红大紫,风流快意,富贵奢华。而年长色衰的琵琶女者沦落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独守空船的境地。两者形成对比,令琵琶女感叹唏嘘,伤心坠泪。诗歌第四节叙述诗人的宦海沉浮,也是对比,京城为官,才华横溢,名动天下,风光无比;及至今日,贬官江州,戴罪之身,投闲置散,落魄潦倒;由盛而衰,天差地别,感慨万千,不胜唏嘘。三、四两节分别叙说两人的人生起落,惊人相似,这是琵琶女与白居易能够产生共鸣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两人均有共同的音乐爱好。琵琶女弹得一手好琵琶,旋律起伏,声情并茂,诉说心事,曲曲含情。白居易欣赏音乐,听音知心,赏曲见意,妙用文字,表情达意。琵琶演奏,“如急雨,如私语,如珠玉,如莺语”,旋律欢快、明朗、清脆、悦耳,暗示琵琶女少年得意,风光无比,对应诗歌文句“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如冰泉,如呜咽,如凝绝”,旋律冷涩、忧愁、压抑、沉重,暗示琵琶女年长色衰,门庭冷落,委身商贾,沦落江湖。对应诗歌文句“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离别”“去来江口守空船”。“如银瓶乍破”,“如刀枪轰鸣”,“如铁骑突出”,“如水浆迸射”,“如裂丝帛”,旋律刚劲、急促、高亢、激越,暗示琵琶女痛不欲生,悔恨交加,不满现实,愤怒控诉。对应词句“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深夜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琵琶女的演奏融汇了自身的苦难经历,白居易的描述表达了诗人的敏锐感受和深刻理解。音乐和音乐里面的人生将两个人聚拢在一起,抹去了身份差别,忽略了世俗眼光,心与心彼此信任,情与情彼此交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于是才有高山流水互诉衷肠的江湖相遇,才有这段精彩动人的琵琶歌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