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抗战时期的绥德分区医疗卫生事业落后引发高儿童死亡率的严重问题

抗战时期的绥德分区医疗卫生事业落后引发高儿童死亡率的严重问题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绥德分区地处偏僻落后的山区,医药卫生事业非常落后。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李鼎铭在边区二届一次会议上做的工作报告中指出:值得严重注意的是,旧社会给我们的遗产——疾病时刻威胁着我们,尤其是儿童死亡率高得惊人。据边区政府民政厅调查:安塞县五区1939年四五月间共新生婴儿50个,至1940年7月仅存活10余个,由此可见死亡率之高。

抗战时期的绥德分区医疗卫生事业落后引发高儿童死亡率的严重问题

绥德分区地处偏僻落后的山区,医药卫生事业非常落后。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李鼎铭在边区二届一次会议上做的工作报告中指出:值得严重注意的是,旧社会给我们的遗产——疾病时刻威胁着我们,尤其是儿童死亡率高得惊人。据边区政府民政厅调查:安塞县五区1939年四五月间共新生婴儿50个,至1940年7月仅存活10余个,由此可见死亡率之高。边区政府秘书长的李维汉后来也回忆说:边区的“卫生条件极差,缺医少药,人畜死亡率很高,婴儿死亡率达百分之六十,成人达百分之三;全区巫神多达二千余人,招摇撞骗,为害甚烈。”毛泽东也曾指出:“在一百五十万人口的陕甘宁边区内,还有一百多万文盲,两千个巫神,迷信思想还在影响广大群众。“在医药方面,更是如此,陕甘宁边区的人、畜死亡率都很高,许多人民还相信巫神。”面对如此落后的医药卫生状况,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陕甘宁边区政府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来促进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

据子洲县的调查,本县在新中国成立前人民生活贫困,体质羸弱,鼠疫霍乱天花流行猖獗,麻疹、痢疾、白喉、伤寒、流行性脑膜炎、小儿麻痹等疾病蔓延,而境内仅个别集镇设有极少数私营小药店,设备极其简陋,药物器械稀少,且时关时闭。乡间偶有郎中、卖药先生等游医,由于药价昂贵,贫民有病也多无力就医用药。病患者,轻则多采用拔火罐、扎火针、艾灸等民间土方治疗,重则医疗乏术,或一拖再拖,或求助于巫婆神汉,烧香拜佛,人民群众健康无保障,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本县周家硷区,1945年春夏疫病蔓延,至6月18日,全区死亡人口达518人,其中除成人52人外,其余皆是小孩。被疫病威胁最厉害的村庄是张家砭、冯家渠、双庙湾等地。张家砭全村有29户计148口人,从1岁至15岁的小孩共有67人,而死亡竟达21人,短短半年时间死亡31%的小孩。瓜园则区二乡也发生类似疫病,死亡大人、小孩100多人(其中小孩74人),仅钟家砭一个村死亡小孩20多人。1945年,全县各种传染病患者多达5838人,虽经组织中医研究组、卫生委员会、驻军卫生队和延安派出边区医疗队救治,但因医务人员太少,死亡2396人,且神汉巫婆十分活跃。

位于黄河岸边的吴堡县,自然环境十分恶劣,长期以来缺医少药,疾病肆虐,内科难治沉疴,外科动不了手术。巫婆神汉,游医假药,坑害了无数平民百姓。1940年前,霍乱、天花、伤寒、痢疾、麻疹、疟疾等传染病连年流行,患病率、死亡率都十分高。1937年至1938年,仅上张家山村就死亡10多人。1940年前,婴幼儿死亡率高达千分之二百。全县人口或增或减,长期徘徊在3万人左右,平均寿命仅为30岁左右。1940年2月吴堡解放后,在陕甘宁边区和绥德分区的大力支持下,吴堡县政府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号召民众加强卫生,预防疾病,开展妇幼保健工作。接生员队伍,走村串户,上门服务。1943年初,吴堡县城和岔上、辛家沟、李家沟等区相继成立保健药社,开展卫生宣传,实施预防接种和组织培训民间医药卫生人员,大力开展全民卫生运动和全民预防救治工作。

1944年1月,子洲县即在老君殿成立了政民药社,是年7月迁址双湖峪镇,更名保健药社。至1945年,双湖峪建成4个中西药社,有医生6人,周家硷区设立3个药房,5个中医,医疗卫生事业在全县初步兴起。

绥德解放后,遵照《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关于“推广卫生行政,增进医药建设”的指示,在绥德专署内创办卫生所(西药),同时在县城筹建了医药并举的保健药社和中西医研究会。为全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示范、培训和带头作用。

1940年7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布《关于健全各级卫生组织的指令》,随后陆续建立了边区政府卫生处以及各分区、县、区、乡的医疗领导和工作机构。1941年9月至1942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又分别颁布《陕甘宁边区医务人员管理章程》《陕甘宁边区预防管理传染病条例》《陕甘宁边区防疫委员会组织条例》《陕甘宁边区中西医研究会组织简章》《保健实施办法》等。这些章程、条例、办法等一系列规定,使绥德分区的医疗卫生工作有章可循,进一步达到规范化、制度化、正规化。

1940年以后,绥德分区的医疗卫生工作逐步展开。其主要方向是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各公立医院除为国家公职人员和驻地部队官兵治疗外,主要任务改为为群众看病,并经常组织巡回医疗队下乡服务。各医疗单位为群众看病,医药费实行全免,但工作进展极不平衡。为排除门户之见,毛泽东采纳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的建议,提出要走中西医结合之路。李鼎铭是绥德、米脂一带的著名中医。三边中医崔岳瑞亲身实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深受患者赞许,成为卫生运动中的模范。崔岳瑞的经验迅速在边区和绥德分区各地推广并被誉为“崔岳瑞运动”。各医疗卫生部门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开展经常性的群众卫生运动,使广大民众认识到讲卫生、搞防疫,才是走向人丁兴旺的唯一正确道路。

由于几千年的封建礼教与传统习俗的束缚,妇婴保健更是薄弱环节,绥德分区不少偏远落后山区婴儿死亡率高达80%。为此,有关业务部门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妇幼卫生保健知识,积极培训专业人员,大力推广新法接生,大大减少了婴幼儿童死亡率。分区政府还颁布专门的政策法令,保障妇幼健康,使全区妇幼保健工作大为改观,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附表

绥德分区1944教育工作统计表

摇本表数字为今年文教大会后9月间统计。
摇本表来源于原任绥德分区专员杨和亭当时的工作笔记。

绥德分区1941年各县、区、乡、行政村人口统计

本表数字来源于原任绥德分区专员杨和亭当时的工作笔记。吴堡全县总人口为34695人,总户数近8万户,总户数有误,疑为摘抄或原件有误。

绥德分区1939年~1940年生产合作社统计表

绥德警区第三次精简总结报表

本表来源于中共绥德地委1943年6月2日《警区第三次精简总结报告》,原件存中档馆第827卷第3号。表头题为编者所加。

绥德分区1938年~1940年耕地、牲畜、产粮统计表

绥德分区1938年~1940年林业、工厂、合作社统计表

绥德分区1944年建设工作各种数目统计表

摇劳动力合计项内是全劳动力数目,半劳动力是二折一计算。

(2)各县劳动力耕畜土地面积统计表

耕地面积以垧为单位,每垧三亩。

(3)各县耕地面积统计

(4)各县牲畜业统计

摇计算总计项内数目。

(5)各县按户计划统计表

(6)分区(1943~1944)各县变工队发展统计

(7)分区1944年蚕业统计

(8)分区1944年种兰统计

摇收兰数系水兰,重点在折家坪一带种兰。

(9)分区1944年洋芋种植面积及产量统计

(10)分区1943年~1944年棉花产量及消费调查

今年比去年多种93924亩,比去年多收684974斤,今年尚欠棉花399587斤。

摇劳动力以全劳动力计算,绥德分区人多地少,每年有组织地向外地移民,也有自发地迁移。

(12)分区1944年改造二流子统计

摇懒汉和二流子,经教育和组织劳动生产,政府适当扶助,绝大部分改造成为劳动者,增加了收入,有的劳动致富,得到社会的好评。

(13)分区1944年丝业统计(www.daowen.com)

1﹒绥德的蚕茧尚未打完全打丝。2﹒绸缎以匹为单位,手帕以块为单位。3﹒清涧打丝未报来。

(14)分区1944年棉毛织工厂调查

摇1﹒子洲未计入。2﹒盈利是上半年结算数。3﹒资本盈利数字系近似数。4﹒清涧没盈利数。5﹒布以匹计、毛巾以打计,袜子以双计,毛衣毯子以件计。6﹒资金盈利以边币计算。

(15)分区1944年棉毛织工厂调查

(16)分区骡马店1944年营业概况调查

摇1﹒店数系指散在各乡之数。2﹒资本纯利系不完全统计。

(17)分区1944年手工业作坊调查统计(一)

1﹒此表数目不甚完全,实际不只如此。2﹒资金以边币计,多不完全。3﹒绥德成衣局资本只是机子八架。

分区1944年手工业作坊调查统计(二)

(18)分区1944年造纸业统计

(19)分区1944年造纸业统计

(20)分区1944年县区乡村合作社统计

(21)分区1944年合作社业务统计

(22)分区1944年合作社社员资金统计

(23)分区合作社(1939~1944)发展比较

摇合计数系历年发展数,总计系分区所有合作社数。

(24)分区1944年运输牲口调查(一)

摇佳县有与别县伙喂驴一头未统计在内,牲口总数内有各种小牲口。

分区1944年运输牲口调查(二)

(25)分区(1943~1944)家庭纺织比较

摇绥、清、吴三县历来有家庭纺织传统习惯,易于组织发动。

绥德分区1944年财政工作各种数目的统计

农业收获按全年的计算

2.各单位的生产情形

续表

3.各单位开支情形

4.各项费用开支情形

5.地方收入数目

当时建立了全面系统的财政制度,财经纪律也很严,很少有贪污和多吃多占现象。

6.全年财政收支对照

7.今年粮草支付情形

8.附加粮的开支情形

今年公粮30000石,公草3000000斤,公盐17000驮(每驮15000元),共计255000000元。

公粮分区以54万人计算,每人平均为5升5合5勺,以负担人口来平均,每人为7升1合(内有附加粮),如除过即6升3合。

公草平均为7斤半。公盐每人平均472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