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学情分析论:以学情为基点的课堂教学形态

学情分析论:以学情为基点的课堂教学形态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面我们以陈忠文老师的一个课例《喂——出来》为例讨论如何从学情分析出发进行合理的课堂教学转型设计。为此,他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建构以“学情”为基点的课堂新形态。其次,通过续写,既可以让学生完成情节梳理的教学内容,又能激起学生探究情节的兴趣。据科学家检测,这些是原子反应堆的废料。“填洞公司”也破产了,3个星期后,城市彻底毁灭。这些学情的分析,使得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更有针对性。

学情分析论:以学情为基点的课堂教学形态

课堂形态的改变需要从学生的学情入手,寻找学生现有的基础和存在的困难。下面我们以陈忠文老师的一个课例《喂——出来》为例讨论如何从学情分析出发进行合理的课堂教学转型设计。[1]

《喂——出来》是星新一的经典名作之一,人教版教材编者把它定位为“环保”主题,但教学中如果止步于环保主题,文本丰富的资源就可能浪费了。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主题对我们当今的中学生来说,很可能是“一望即知”的。

陈忠文老师认为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引领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去领略小说多样的艺术魅力。为此,他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建构以“学情”为基点的课堂新形态。

(一)学情分析

1.课前布置任务:续写故事的结尾;提出你最不能理解的问题。

本课例之所以要打破阅读常态,设计学生续写故事结尾的环节,是因为考虑到这几个因素:首先,关注学情的起点在于关注学生阅读的兴趣。备课的起点如果失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那关注学情就无从谈起。这篇小说的故事很有趣味性,所以想充分利用情节,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通过续写,既可以让学生完成情节梳理的教学内容,又能激起学生探究情节的兴趣。再者,情节的续写,最突出的教学价值在于可以通过学生补写的情节,真实窥探学生对小说理解的程度和层次。

提出最不能理解的问题,是把脉学情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把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重点和难点确立”的主要依据。因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永远是具体而不是抽象的。面对不同的学情,教学内容的选取自然也应该有所不同。这个班级的学生对小说理解和未理解的内容,肯定不会和另一个班级的学生理解和未理解的内容完全一样。

2.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

关于“洞”的问题:有这样一个黑洞吗?那个洞怎么来的?难道是一个新的黑洞?为什么洞填不满?为何向洞里扔进去的东西又回来了呢?

关于题目的问题:为何要以“喂——出来”为题,是什么意思?有没有什么样的深意?

关于写法的问题:为什么后面的内容不继续写下去?任劳任怨的“洞”,它平静的背后是不是预示着什么东西呢?

关于主题理解的问题:在填洞的时候难道就没一个人阻拦吗?为什么把科学家写得这么无知?

3.学生“续写”的典型样本

样本一

过了没多久,天空出现一个直径一米左右的洞,抬头往上看,黑咕隆咚的却什么也看不见。这时,从洞里掉下来一只秤砣,正好砸到工人头上,工人破口大骂:“谁这么没素质,什么东西都乱扔!”突然,从那个洞里传来震耳欲聋的响声,吵得整座城市都不得安宁。瞬间,消息灵通的报社记者来了。不一会儿,科学家和学者也闻风赶来了。大家都抬头往洞里看。接着,报社一辆直升机往上飞,似乎快要到了,突然又掉下了一堆东西,把飞机打了下来。飞机上的人无一幸存。据科学家检测,这些是原子反应堆的废料。人们似乎还未发现自己犯下的错误,把从洞里掉下来的东西继续倒进地上的洞里。可没过几天,又有东西往下掉,有动物和人的尸体、假钞、日记本、凶器、污水等等。人们感到十分恐慌,加上媒体大力炒作,整座城市笼罩在恐怖的气氛中。

渐渐地,在核辐射的阴影下,很多居民一天天死去,动植物一天天灭绝,人们渐渐搬离这里。“填洞公司”也破产了,3个星期后,城市彻底毁灭。

样本二

隔天,这座城市的上方开始传来经久不息的声音,震耳欲聋,随之而来的还有一只秤砣。人们不明就里,但第二天声音就消失了,便也不再留意了。

几周后,奇怪的事又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刚开始,天空中只是出现一个巨大无比的黑洞,让人们人心惶惶。第二天,从天空中突然飞落下许多铅做的大箱子,阻塞在马路中央。车辆无法正常行驶,接踵而来的是许多原子能反应堆的废料从天而降。这下子,交警和医院忙开了。第三天,消失的那些国家机密文件也出现了。国内大乱,国外间谍也乘机获取秘密情报。这只是噩梦的开始。第四天,从天空中掉下了成百上千个动物尸体和一些流浪汉的尸体,被砸中的人们一看到那些尸体,不是晕倒,就是口吐白沫。第五天,整个城市开始被污水淹没,黑色的臭水像瀑布一般从黑洞中倾泻而下,一发不可收拾。第六天,订了婚的小伙子看到心爱的姑娘的日记本,看到了对方与前任的亲密合照。第七天,假钞从黑洞中如红色的雪花般,满天飞散,犯罪分子的罪犯证据像天女散花般流落于世。

这一周时间,人人惊恐,不敢出门,只好躲在家里,以求上苍保佑。但是,灾难仍在继续。人们逃的逃,走的走,不过几周,整座城镇便面目全非,成为废墟。

学生的续写作品和所提的疑难问题呈现出以下学情状况:

(1)环保主题已经理解到位。如“人们对大自然如何破坏,大自然反过来一定会如何惩罚我们”“人们想把自己对环境的破坏隐藏,这已经是不可能的了”等观点就是证据。

(2)对于小说传达的人性缺陷主题已有关注,但模糊笼统。

(3)学生知道故事的虚构,但不知道为何要这样虚构。

综合起来看,大部分学生都写到了黑洞对人类的惩罚。学生应该是读懂了人类对黑洞(自然)不合理的破坏,会遭到黑洞(自然)的报复和惩罚。但也能看出学生对这个黑洞的象征意义是缺乏深入思考的。这不仅是自然的黑洞,更是人性的黑洞。从学生的提问中,我们还知道,学生对“神秘的黑洞到底神秘在哪里以及作者为何要虚构这样一个神秘的黑洞”的理解是模糊笼统的。这些学情的分析,使得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更有针对性。

(二)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交流各自续写的故事。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非常有趣,标题就非常奇怪:喂——出来。这个标题在课文中出自哪个地方?请你读读看,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选出有特色的全班交流。

师:经过刚才的交流,大家可能发现共同的东西。什么东西呢?就是人们扔进洞里的东西最后会一五一十地出来。甚至有可能如同学写的一样,地球会不复存在。同学们写的结尾都在明确地表示,大家都读懂了,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的是要保护环境,要珍爱我们的地球。

师:原文到此就结束了,作者为什么不写这样的结尾?请再读“探洞”“填洞”情节。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洞?

生:黑咕隆咚的什么也看不见,深不可测。

学生朗读填洞公司的广告语——“本公司有一个绝妙的深不可测的洞!据学者们估计,其深度至少在五千米以上!这是容纳原子能反应堆的核废料等危险物品的最好场所!机不可失,时不再来!!!”(www.daowen.com)

师:填洞的效果怎么样?课文是怎样写的?

不管是扔进去什么东西,这个慷慨大方的洞全部一视同仁,照收不误。这个洞任劳任怨地给整个城市洗刷着各种肮脏的东西。渐渐地,海洋和天空又变成了美丽的蔚蓝色,远远看上去就像透明的玻璃一样。

师:从这部分内容来看,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填洞公司真是太好了!功德无量,自己发了财,又造福了社会,造福了人类。是吧?但我们看看这样填洞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这“任劳任怨”的洞也许有一天会突然爆发,甚至导致世界末日的到来。就像同学们所续写的一样。

小结:“洞”以特有的方式报复着人类,可能就是世界末日、人类悲剧的到来。

2.关键环节,促进深度理解。

师:故事的最后很有可能像我们同学所描述的那样,扔进去的东西会一样样地掉出来,甚至会对地球造成伤害。那就将会是一场悲剧。那么,我们来深深思考一下,造成这种悲剧,谁应该负责?请细读文本,抓住描写的关键词来品读人物的语气、神态、心理,把读到的最有感触的词语句子圈点出来。

学情预设——

商人:“贪婪”“牟取什么利润

学者:“发虚”“装着镇定自若、胸有成竹”“不容置疑的口气”

村民:“村长还没来得及回答,村民们就异口同声地叫了起来”(琢磨一下,村民们为什么能异口同声,他们在想什么?)

新闻记者:“一声不吭地解掉自己腰里的那条结实的粗绳子”(琢磨一下,这记者为什么要解掉绳子?他在想什么?)

政府官员:发营业许可证,轻松谈论打高尔夫球的事,谈论弹球房的事

大学:运来做实验的尸体

有关方面:比向海洋排污高明多了

城市里的居民们:谁也不愿意去处理棘手的垃圾问题,谁也不愿意与垃圾打交道

订了婚的姑娘们和有的人:“心安理得地开始新的恋爱”(想象一下“心安理得”是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警察:“万无一失”

罪犯:逍遥法外

师:在这个故事中,上到社会的精英,下至普通老百姓,他们出于什么目的一扔了事?

师:如果你也是小说中的人,会向洞中扔进什么吗?

课堂小结:(PPT展示)

填洞之人,各行各业;填洞之物,各种各样——现代社会的缩影

填洞之举——展示了贪婪、自私、贪小便宜、不懂装懂、死要面子、虚伪、愚昧、不负责任……等人性中各种各样的恶。

3.拓展延伸环节

师:同学在预习时提到,为什么有这个洞?为什么这个洞填不满?其实,我们可以发现,作者是在讲故事,真的有这个洞吗?有形的洞也许是不存在的,但是无形的洞肯定是存在的,这个洞在哪里?

教师点拨:有形的洞?无形的洞?虚构的洞?真实的洞?小说的魅力就是那样多姿多彩。洞中窥人,洞中窥见社会,洞中窥见我们真实的内心。

师:面对这个洞,我们该怎么办呢?作者没有给我们答案,老师在这里希望大家回去后再深深地思考一番吧。记得在阅读提问时,有同学提出的问题是“喂——出来”这个题目有什么意义呢?作者是不是希望每个人都来喊一喊,喊回我们所丢失的东西?

师:作家没有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办,只是警醒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正如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在他的作品《萧萧》的“前言”中所说:我只建造一座小庙,在这座小庙里,我供奉的是人性。一场现代化的“台风”,连根卷跑了那座小小的庙。是否重建这座小庙我觉得不要紧,最重要的是,把失去人性的真诚、善良、美好重建。最后老师想套用标题的形式,大声喊一句:喂——回来!把我们曾经随手丢掉的真诚、善良、美好喊回来。愿我们每一个人在心里把它们喊回来!

陈忠文老师在教学反思中认为,从课堂实施情况来看,学生对小说环保主题的阅读基本是属于已经学会的教学内容。正是有了这个基本学情的判断,就避免了很多老师把整节课的教学内容或者说是核心内容定位为环保主题的做法。对于环保主题的解读作了简略处理,而通过学生对情节的梳理和补写结尾这个学习活动来锻炼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和合理推理情节的能力。这样处理就使得课堂结构有了详略变化。

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的活动比较充分,在探讨中理解了人性的弱点正如这个神秘的黑洞一般,具有普遍性,较好地突破了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正是基于这个最大的学情,这堂课教学内容的确定有了很强的针对性。

而且,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学情作了动态观察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引领学生理解。讨论的要点是:人性的黑洞为什么会存在?我们该如何面对人性的黑洞?为什么我们明明觉得文章是虚构的,却总感觉故事像真的一样?课堂最后环节是反复朗读标题,在朗读这个独特而富有深意的标题中加深理解,引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些课堂问题的探讨,很好地解决了学生阅读的困惑,使学生实现了“读懂——读不懂——再读懂”螺旋式的阅读教学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