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加快瑶山经济发展,保障改善民生

加快瑶山经济发展,保障改善民生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瑶族乡村和谐文化建设首先要提高农林业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瑶族群众的收入水平,不断改善民生,才能为文化和谐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要求,瑶族群众聚居区应该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统筹区域发展的政策,加大政府对瑶族山区的政策与资金投入,以建设“南岭瑶山主体生态功能区”为目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快瑶山经济发展,保障改善民生

一、加快瑶山经济发展,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能够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9)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用更通俗的语言概括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10)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发展规律启示我们,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精神生产的前提和基础,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文化既是一种精神的存在,也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瑶族乡村和谐文化建设首先要提高农林业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瑶族群众的收入水平,不断改善民生,才能为文化和谐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从当前南岭走廊地区瑶族乡村经济发展情况看,由于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水源林和生态公益林保护补贴,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落实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等一系列保农、惠农、助农、富农政策,南岭瑶山民生改善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由于南岭山区相对闭塞,产业结构调整和商品生产发展滞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教育投入不足,社保能力弱,农民增收慢,贫困人口比重大。在“南岭瑶族盘王节”协作区所属的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江永县,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恭城瑶族自治县、贺县(今八步区)、钟山县,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乳源瑶族自治县、县级连州市等十县市中,有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4个,省级贫困村374个,特困人口50多万。南岭瑶山贫困现象仍然相当严重。

2008年,笔者为完成广西教育厅科研立项课题“少数民族农民贫困代际传递问题调查与研究”,在广西、湖南、广东三省(区)交界的南岭山脉中段瑶族聚居区抽样调查了30多个瑶族山寨的300户农户。总的来看,边远山区瑶族群众的贫困问题仍然十分严峻。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 000元的农户占样本总数的32%,年人均现金收入不足500元的农户占样本总数的15.2%。他们的现金收入主要不是来自于农林产品的市场销售收入,而是来自于家庭成员外去务工的收入。经过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的大力扶助,平地瑶村寨的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收入情况与周边汉族地区已经没有太大的差距,但过山瑶村寨的情况却不容乐观。过山瑶村寨人均水田不足0.2亩,大多数农户主要还是开荒种地,在山坡地上种植玉米红薯、木薯、芋头、旱禾等农作物作为主粮。居住在都庞岭和萌渚岭深处的大多数过山瑶村寨的瑶族群众仍然沿袭着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他们的贫困已经构成一种“贫困代际传递”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瑶族群众“吃、喝、住、穿”的基本物质生活保障问题都没有完全解决。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要实现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的目标,显然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www.daowen.com)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与文化的关系不是一种简单线性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与经济已经融为一体。经济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也必须以经济为基础。没有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作为保障,构建乡村和谐文化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生产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的要求,南岭走廊瑶族聚居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帮助瑶族群众发展经济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要求,瑶族群众聚居区应该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统筹区域发展的政策,加大政府对瑶族山区的政策与资金投入,以建设“南岭瑶山主体生态功能区”为目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推进多层次、多形式的跨区域经济技术协作,努力实现教育、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推动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和跨区域的资源重组。继续实施中西部民族贫困地区“扶贫攻坚战略”,加强南岭瑶山“整村推进”扶贫工作力度,基本解决人畜饮水难、用电难、行路难等具体困难,切实改善南岭瑶族山区的医疗卫生条件和生产生活条件。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开发人力资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加强生态林、水源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建设,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不断减少贫困人口,切实提高困难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11)如果广大瑶族群众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每天为生计发愁,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就难以实现预期的目标。瑶族群众聚居区基层政府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如何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帮助瑶族山区群众调整产业结构,提供资金与技术援助,面向市场,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种养殖业种植业,尽快提高其经济收入。以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扎实推进瑶族乡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千方百计地防止和消除瑶族乡村绝对贫困的代际传递与相对贫困的持续扩大,稳步提高瑶族乡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增收能力,让他们尽快赶上全国平均收入水平,切实改善民生,真正夯实瑶族乡村文化和谐的物质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