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龙

黑水龙

黑水龙属于蜥脚形亚目,是已知最古老的恐龙之一,化石是在1998年发现于巴西东南部的一个地质公园,并在2004年11月的一个会议中发表。

黑水龙属于草食性的原蜥脚下目,与在德国发现的板龙为近亲,显示三叠纪时期的动物可轻易地跨越盘古大陆。

如同大部分早期恐龙,黑水龙相当小,并以二足方式行走。黑水龙的身长为2.5米,高度为70~80厘米,体重约70千克。

黑水龙的化石保存状态良好,包含一个几乎完整的头颅骨,附有下颌,以及部分的骨骸,大部分的骨头仍连接成它们生前的状态。黑水龙的化石是最完整的恐龙化石之一,并且为巴西所发现的最完整的头颅骨。

叙 述

黑水龙生存于晚三叠纪的卡尼阶到诺利阶,为2亿2500万年前到2亿年前。它们生存于今日的巴西,当时连接着非洲的西北部。当时的各大洲联合成一块盘古大陆,并开始分裂成北方的劳亚大陆与南方的冈瓦纳大陆。

在1998年,黑水龙的化石发现于巴西东南部的南里奥格兰德州,圣塔玛莉亚市附近的圣塔玛莉亚组,在当时名为Caturrita组。这个地层另外出土了年代较古老的农神龙。而目前最古老的恐龙化石,例如始盗龙,发现于的阿根廷。这些证据显示最初的恐龙可能起源于这个地区。

黑水龙是巴西第一个发现的原蜥脚类恐龙。

原蜥脚类是一群半二足的草食性恐龙,与较晚期、较衍化的蜥脚下目恐龙有关系,蜥脚类恐龙包含一些地表上出现过最大型的动物,例如腕龙。南十字龙是另一种早期恐龙,也出土于附近地区。而1999年发现于巴西的Teyuwasu,可能也是原蜥脚类恐龙。

但是,黑水龙的最近亲板龙,却是出土于遥远的德国,年代为2亿1000万年前。这显示在三叠纪,动物群可轻易地在盘古大陆上迁徙。

发现与命名

黑水龙是在2004年10月份的《动物分类》杂志上正式公布的。属名中的“unay”,在图皮语中意为“黑水”;而化石的发掘地叫阿瓜内格拉,在葡萄牙语中也是“黑水”的意思;种名Tolentinoi则是以第一个发现化石的居民托伦蒂诺·马拉菲加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