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门溪龙

马门溪龙

1.45万年前,恐龙生活的地区覆盖着广袤的、茂密的森林,到处生长着红木和红杉树。成群结队的马门溪龙穿越森林,用它们小的、钉状的牙齿啃吃树叶以及别的恐龙够不着的树顶的嫩枝。

马门溪龙四足行走,它那又细又长的尾巴拖在身后。在交配季节,雄马门溪龙在争雌的战斗中用尾巴互相抽打。

马门溪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大的蜥脚类恐龙,因发现于中国四川宜宾马门溪而得名。此属动物全长22米,体躯高将近4米。它的颈特别长,相当于体长的一半,不仅构成颈的每一颈椎长,且颈椎数亦多达19个,是蜥脚类中最多的一种。

另外,颈肋也是所有恐龙中最长的(最长颈肋可达2.1米)。与颈椎相比,背椎(12个)、荐椎(4个)及尾椎(35个)相对较少。

各部位的脊椎椎体构造不同:颈椎为微弱后凹型,腰椎是明显后凹型,前尾椎是前凹型,后尾椎是双平型,前部背椎神经棘顶端向两侧分叉,背椎的坑窝构造不发育,4个荐椎虽全部愈合,但最后一个神经棘部是分开的。

肠骨粗壮,其耻骨突位于肠骨中央;坐骨纤细;胫腓骨扁平,胫骨近端粗壮,长度相等。距骨较发育,其上面的胫腓骨关节面深凹,故中央突起很高,跖骨短小,后肢的第一爪粗大,各趾骨的形状特殊。

马门溪龙属最著名的两个种:一为合川马门溪龙,发现于四川省合川县和甘肃永登;另一个为建设马门溪龙,发现于四川宜宾。马门溪龙在蜥脚类演化史上属中间过渡类型,为蜥脚类恐龙繁盛时期(距今1.4亿年的晚侏罗世)的早期种属,在侏罗纪末全部绝灭。

最新发现

2006年8月26日,科学家在新疆奇台县发掘出一具恐龙化石。这具蜥脚类食草恐龙化石与1987年在同一地点发掘的恐龙化石都是马门溪龙,身体总长度为35米,比中加马门溪龙长5米。令人惊讶的是,这条恐龙仅脖子就长15米,是世界上脖子最长的恐龙。

此前,中加合作考察队在距离这具恐龙化石100多米的山上,发现了多具恐龙化石,其中一具蜥脚类食草恐龙化石,根据其颈肋长1.4米推断,它身长约30米、高约10米、重约50吨。当时,这条恐龙被确定为亚洲第一大恐龙,被命名为中加马门溪龙,其化石现藏于北京自然博物馆。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新疆恐龙发掘现场总指挥王海军确认,2006年8月26日发掘的这具恐龙化石,已经取代中加马门溪龙而成为新的“亚洲第一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