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型龙

虚型龙

虚型龙是一种中小型食肉恐龙。它们常集成小群体活动,很像今天的野狼。虚型龙骨头中空,因此体态轻盈,能用长长的后腿快速奔跑。前肢相对短些,有3根带爪的手指。奔跑时,将前肢收靠近胸部,尾巴挺起向后以保持平衡。吻部尖细,使整个头部显得狭长。它的主食是些小型哺乳动物,也可能会袭击那些大型的食草恐龙。

虚型龙是早期恐龙成员之一,它仅仅约一米高(到骨盘位置),体重非常的轻。它可能是健跑者也是暴食者。有一件可疑的事是有人发掘到在虚型龙体内有另一只小型的腔骨龙骨骼。

这个发现,引起一些推测,有人认为某些恐龙在体内生子,但后来发现这不是小虚型龙,是虚型龙的猎物——初龙。

相信所有恐龙的共同始祖是一种食肉并且可以用后脚奔跑的爬行类。可以肯定恐龙的始祖不是虚型龙。有些恐龙的生存年代更为久远,例如在阿根廷所发现的黑瑞龙和始初龙。我们之所以选择虚型龙为恐龙起源的代表性动物的原因,是在于它属于早期的恐龙,并且在幽灵牧场发现许多它们的化石,所以我们对它们相当了解。

接下来长达1.6亿年,恐龙成为地球的统治者。然而,是什么进化上的特征造成它们如此的特别?

从化石的证据中古生物学家很清楚地发现它们具有相当轻的骨头——骨头是空心的,而且几乎像纸一样薄。(虚型龙coelophysis,这个字即指“空心的形式”)所以它们和当时其他体重较重的爬行类很不一样。速度比较快,而且其站立的姿势相当笔直,使它们可以跨出更大的步伐——相对于另一种称为布拉塞龙的爬行类,步伐属于半直立式,而且较为不规则。事实上,这种直立式的姿势就是恐龙的固有特征之一。

在幽灵牧场所发现的两具骨骸是同类相残的证据。在它们的遗骸中,体内有大量小虚型龙的骨头。由于这些骨头过于凌乱,而且体积过大,不可能源自于胚胎,所以这些骨头属于在母腹中未出生的胎儿之说轻易被驳斥。

事实上在自然界中同类相残的例子可以说是屡见不鲜。通常发生的原因归诸于极端压力与食物来源匮乏。如在干旱期间,当水池逐渐干枯,使鳄鱼被迫挤在狭小的空间时,它们就会开始同类相残。相同地,当面临长期干旱的时候,虚型龙也开始同类相残吃食弱小同类。

在这里我们也顺便阐述一个关于恐龙的理论——这些早期的肉食恐龙并不需要排尿。这种理论与现今鸟类和哺乳类的不同。哺乳类透过一种称为尿素的化合物排出含氮的排泄物,这种排泄物有毒,所以需要水稀释。

然而,鸟类是以尿酸的形式来排出氮物质,尿酸不具毒性所以不需要借由水分排出。既然鸟类为恐龙的后裔,所以可能早在恐龙进化成鸟类前就发展出这种能力。显然这样的能力在干燥的三叠纪时期非常有利于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