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凶猛之最

恐龙凶猛之最

一般人都认为恐龙是个很笨重的动物,身躯高大,智力低下。那么恐龙的智力究竟如何?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从事恐龙及中生代地层研究的青年学者徐星认为,恐龙内部的分化也很大。有的恐龙很聪明,一般说来,与鸟类关系密切的恐龙,智力比较高,比如属于驰龙科的棘背龙、迅猛龙。

在中国,也发现了这一科的恐龙——中国鸟龙、小盗龙。它们有很敏锐的视力和相对比较大的大脑,有较高的智商。当然与人的智力比起来,恐龙算是比较弱智的。

棘背龙是一种外貌最不寻常的外貌怪诞食肉恐龙,全长12米,臀部高约2.7米,重约4吨。这么个庞然大物,竟在背上扯起一张大大的帆,有些可高达1.8米,从头部后方一直延伸到尾巴前缘部分。

这张帆有一连串长长的脊柱支撑,每根脊柱都是从脊背上直挺挺地长出来,使得这张帆完全不能收拢或折叠。可以想象,这会给它的行动带来诸多不便。那么,棘背龙为什么会进化出这种看起来碍事的赘物呢?作用可能有两个:用来作为打斗之用,是性别的标志,可在异性面前炫耀;或作为某种散热装置,用来调节体温,在早晨时面向太阳方向来让血液暖和加温,这对它是极有利的,因为如果它和其他动物都是冷血型,那么在它的猎物仍在冰冷迟缓状态时,它自己的肌肉已经暖和得蓄势待发了。

而在白天很热的时候,它可能躲在树荫下或者直接面对太阳好让微风帮身体散热。

棘背龙是非洲特有的恐龙,长着个大脑袋,有着一口锋利的牙齿,前臂比后腿要小一些。大部分时间棘背龙用两条腿走路,它能用四条腿行走;跑步时,它只用两条腿。棘背龙有个大脑袋,是聪明的恐龙。

虽然不如暴龙有名气,但是从其体格和满口利牙来看,肯定也是一种和暴龙一样可怕的肉食动物,棘背龙生活在白垩纪晚期,唯一一具棘背龙的骨架是在埃及发掘到的,不幸的是,它在二次大战中被炸毁了。

那么迅猛龙又是怎样的呢?

迅猛龙化石是在外蒙古发现的,这种恐龙出现在白垩纪。它可能与现代的鸟类有着密切的关系,个体要比棘背龙要小一些,但是从发育演化来讲,它更加重要。它是一种中小型的恐龙,2米左右,有很大的大脑,尾巴很僵硬,像棍一样,很直。长有很坚硬的牙齿,有很强的奔跑能力,行动很灵敏。

以前,复原的迅猛龙长得和其他爬行动物一样,有着鳞状的皮肤。在1996年以后,中国发现很多“长羽毛的恐龙”,如中华鸟龙、北票龙等。

可以确信的是:有一部分与鸟类关系近的恐龙,身上长着原始羽毛或者真正的羽毛。原始羽毛像哺乳动物的头发丝似的,一根一根的。而真正的羽毛则长有羽轴,有分叉。从理论上讲,迅猛龙身上长着羽毛,且很像现代鸟类的羽毛,区别不大。

复原后的迅猛龙的真正面貌包括身上披着鲜艳的羽毛、长有僵硬的尾巴、牙齿尖锐、捕食蜥蜴和小型的动物等。甚至暴龙也可能长着羽毛,如兽脚类中的驰龙科。

这个大类群中的恐龙一部分长着鳞状皮肤,而另一部分长着羽毛。同大象的幼体有毛发而到成年就没有了的道理一样,暴龙的幼体可能长有毛发,而到成年就脱落了。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科学家发现了带羽毛的恐龙化石,为鸟类起源于恐龙提供了最新证据。可以说,恐龙是爬行动物和鸟类之间的进化种类的过渡。

100多年前,达尔文的朋友赫胥黎就提出鸟类与恐龙非常相似,但没有证据。当时很多人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这些相似性是趋同进化的结果。后来,丹麦的古生物学家海尔曼认为鸟类与恐龙当中的兽脚类恐龙有一定关系。

但是,鸟类有锁骨,愈合在一起形成叉骨,可恐龙没有。因而他认为鸟类不是从恐龙转化而来,而是从一类具有锁骨的爬行动物转化而来的。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古生物学家奥斯特罗姆研究了始祖鸟和一种叫恐爪龙的驰龙类恐龙,得出的结论是:鸟类就是直接从小型兽脚类恐龙演化而来的。这种观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古生物家的支持。

但是,最直接的证据是需要找到长羽毛的恐龙化石。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们国家在辽西地区找到了一系列长羽毛的恐龙化石,为其提供了直接和鲜明的证据。当然,它们并没有现代鸟的特征。

他们的尾巴用来保温或者吸引异性,而飞行的功能是衍生于其他功能之中的。恐龙从纲目上可以分为鸟臀目和蜥臀目。蜥臀目恐龙有两种:吃草和食肉。兽脚类恐龙属于食肉类。它们个体小,奔跑快速。为了逃避或者猎取食物等,它们还开始爬树,慢慢地,肢体就向飞行方向转化。

在转化过程中,有一些恐龙就具有了飞行的能力。在大约1.5亿年前,恐龙的一支变成了鸟,它们具有现在鸟类的某些特征,如脚趾的弯曲尖锐,为爬树提供了帮助,小盗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还有一个证据就是它僵直的尾巴,以前人们认为它是用于平衡和快速奔跑的,而现在推测它是用来爬树和支撑自己身躯的。

鸟起源于恐龙这个观点已经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同,而飞行的起源则又是一个争议的问题。有人认为,飞行的起源有两种观点:树栖和地栖。树栖就是恐龙在爬树时慢慢发展为飞翔。

地栖就是恐龙从奔跑过程中跳跃而腾飞。我觉得树栖的观点比较科学。最起码,树栖有一定的优势和起飞的动力。而无论如何,从地上直接腾飞毕竟有一定困难。然而,尽管大多数学者认同了鸟类起源于恐龙,但仍有一些学者坚决反对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学说。

他们认为尾羽龙不是恐龙,本身就是鸟。如鸵鸟本来也能飞,后来由于一些原因慢慢不会飞了,这只不过是一些功能发生了变化。为此,有些学者坚持地栖的理论。

恐龙灭绝问题一直是恐龙研究的热点。长期以来,在大多数人印象中,500万年前左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引发了气候剧变,使恐龙因食物匮乏而遭灭顶之灾。

1991年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发现的一个发生在久远年代的陨星撞击坑,进一步证实了这种观念。但实际上,迄今为止,科学家们提出的对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想已不下十几种,比较富于刺激性和戏剧性的陨星说不定是其中之一。

科学家从新出土的恐龙蛋里,发现了不少铱。这与小行星撞地球时携带的铱有关。小行星撞地球时,这种物质也留在了地球上。很可能因为恐龙吃了含有这种物质的东西,从而蛋里也含有铱。

所以,恐龙灭绝严格上说是不科学的。

鸟类由恐龙演化而来,是恐龙的一支,有些恐龙和鸟类已经不能严格分开了。恐龙的科学定义是把鸟包括在内的。也就是说,鸟就是恐龙。

鸟的存在,就是恐龙的存在。鸟是恐龙中的一员,正如人是哺乳动物中的一员一样,虽然别的恐龙已不存在了。目前的假说还不能准确地把恐龙灭绝的原因说清楚。

我国科学家认为在目前的条件下,恐龙是不可能复活的。就算有恐龙的血液也不能把恐龙复活。况且恐龙的血液能否保存到现在,也很难说。

就目前保留的恐龙的DNA来说,恐龙的复活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