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飞的“中国龙”

会飞的“中国龙”

2002年,世界的目光再次投向到了中国的“恐龙之乡”——辽西。以前,这里曾发现了北票龙、始祖鸟,现在,中、美、加三国学者又发现了猎龙化石,虽然发现的这具化石身长不足1米,在恐龙家族中绝对算是个“小块头”,但因为它的前肢已经演化成像鸟一样可以向两侧伸展的翅膀,身上具有从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渡特征,从而使它成为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理论的又一重大证据。中国科学家也由此处在了“鸟类起源”研究的最前沿。

在2002年2月14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刊登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博士发表的相关论文,为世人揭开了“中国猎龙”的神秘面纱。

此次发现的猎龙化石全称为“张氏中国猎龙”,之所以这样命名,主要是为了纪念牵头进行“热河生物群综合研究”的中科院院士张弥曼女士。这个项目从1997年开始启动,十几位中国科学家每年都要在辽西、冀北地区进行为期2~4个月的野外发掘。近年来仅恐龙化石就发现了十几种,包括鹦鹉嘴龙、小盗龙、热河龙、尾羽龙等等。这些恐龙都生存在1.3~1.1亿年前之间。

“张氏中国猎龙”化石的发现也很偶然。在2001年的六七月,包括徐星在内的十几位中外科学家在辽宁省北票市一个名为上园的小镇上发掘出了一些与众不同的恐龙骨骼化石。

其中的两具“张氏中国猎龙”令科学家们尤为惊喜,一块保留了相对完整的头骨构造和不太完整的头后骨构造,另一块则恰好保留了完整的头后骨构造。

仔细观察这具复原的猎龙化石,我们不难发现它与往常出现在各种科幻片中的恐龙有很大不同。首先是它不足1米的短身体和“超长”的后肢就显得很不成比例,它的前肢已经演化成像鸟类一样的翅膀,垂下来只及身高的1/3。

徐星解释说,这表明中国猎龙的运动方式已经与已发现的大多数其他种类恐龙很不相同,它运动的支点已经从臀部向股骨和胫骨之间转移。

同时,中国猎龙嘴部的构造也很像鸟喙,嘴里长着细小的牙齿。而被羽毛覆盖的脑袋更酷似鸟类,这只中国猎龙脑袋大小近10厘米,在素以“愚蠢”闻名的恐龙家族中已算是具有“聪明脑袋”的了。

它的颅腔和髋骨的比例也更接近鸟类。此外,中国猎龙的脑颅结构和始祖鸟相似,都具有复杂的围耳窦系统。

在中国猎龙脚趾的构造上,也能看出恐龙向鸟类进化的痕迹——它每只脚上有三趾,趾上都长着长而锋利的鸟类形状的弯趾甲,表明它非常凶猛。

为什么辽西会拥有如此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资源?徐星认为,辽西特殊的地质条件以及河流湖泊的良好发育情况都是这里保留有诸多古生物化石的良好成因。

在遥远的1亿多年前,辽西曾发生过很频繁的火山活动,虽然古生物在火山爆发中大量死亡,但火山爆发后所形成的地质条件恰恰是保存这些古生物尸体并使这些尸体随岁月流逝而形成化石的最好条件。

虽然在化石上没有发现羽毛的证据,但徐星等恐龙专家根据系统发育得出中国猎龙也长着羽毛的结论。在制作复原图时,他们有些保守地为中国猎龙披上了一层绒毛。

而事实上,中国猎龙的前肢和尾巴上可能已经长有类似尾羽龙那样的现代鸟类羽毛。国际学术界一般认为,鸟类是由兽角类恐龙中的一支——小盗类恐龙演化而来的,而小盗龙又包括驰龙、窃蛋龙、镰刀龙和伤齿龙等类型。

前三个类群的“恐龙代表”都已经在中国辽西地区发现,只有伤齿类恐龙的类型研究收获甚少。“张氏中国猎龙”的发现,无疑填补了这一空白。

“张氏中国猎龙”的故乡辽西,这里存在着世界上最丰富的古鸟类化石群,包括世界上最早的有喙鸟类孔子鸟和现代鸟类最早的祖先辽宁鸟等。而且,地球上最早的花也曾在那里盛开,从而被世界广为关注。

因为无论是在古鸟类化石的种类、数量上,还是在保存的精美性方面,中国辽西都是当之无愧的“白垩纪生物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