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未解之谜团
古生物学家第一次发现恐龙化石不过是一个半世纪以前的事,到了1842年,恐龙化石已发现得相当多了,人们只好把这种古代动物单列一个目,英国科学家欧文用希腊语把这种丑八怪命名为“可怕的蜥蝎”,中文翻译为“恐龙”。
科学家们推测,大约在2亿年前,地球上到处阳光灿烂,南北两极没有皑皑白雪,赤道带上更没有漠漠黄沙。植物欣欣向荣,动物生生不息。
主宰这个迷人世界的就是庞大的爬行动物——恐龙。
恐龙在地球上繁衍了1.6亿年。可是不知为什么,在6500万年前,250种恐龙突然灭绝了。
和恐龙一起遭殃的还有一些其他动植物。德国古生物学家埃·汉尼克曾形象地描绘过这地球史上最令人费解的一页:“世界的面貌霎时发生剧变!小生物的典型代表以及主宰海洋和大陆的大型脊椎动物莫名其妙地退出了生命的舞台……”
达尔文说过,要想弄清楚物种绝灭的原因,首先应知道它们过去是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而生活的。
恐龙是怎样生活的呢?这些当时地球上的主宰者,究竟是变温动物还是恒温动物?它们是一些呆头呆脑的傻瓜,还是行动敏捷、精力旺盛的大地骄子?尽管时过境迁,但科学家们通过艰辛地研究,为我们描绘出了恐龙昔日适应环境的生活本领和养家度日的艰难历程。
长期以来,人类总认为,恐龙既然属于爬行动物,自然是变温(冷血)动物。然而,近些年来,美国哈佛大学的巴克等人,经过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后认为,恐龙不是低能的变温动物,而是恒温动物。
尽管恐龙的体温比现代哺乳动物的体温低一些,调节体温的机制要差一些,但大量的事实却有力地支持了这一新见解。特别是对恐龙骨骼组织的研究结果,从根本上动摇了人们关于恐龙的传统概念。
巴克研究的主要项目是:恐龙化石在时空分布上的比较研究,食植物恐龙和食肉恐龙在群落中所占比例的研究,以及恐龙群体生态学的研究。
这些项目的研究成果,使巴克的新见解获得了较多的支持。特别是骨骼组织的研究中发现,凡变温动物能量转换速率低,因此骨骼上的血管密度低,钙磷迅速交换的场所——哈弗斯血管少。
当它们冬眠时,由于生长变得缓慢,就会出现疏密不等的、与树木年轮相似的生长环。显然,恒温动物则没有生长环。
巴克在骨组织的研究中发现,恐龙的骨骼中,有较丰富的血管和较多的哈弗斯氏管,且血管密度比某些哺乳动物还要高,也没有发现过生长环,证明恐龙没有冬眠过。
因此,巴克认为恐龙不是低能的变温动物,而是有很高的体温和获得了恒温装备的“内热”动物或者恒温动物。
恐龙有智力可言吗?现在许多新的发现证明,恐龙并非以往描述的那种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愚笨之物,相反恐龙中的许多种类是行动敏捷、精力旺盛的大地骄子。
从恐龙化石的研究中知道,恐龙庞大的躯体与较小的脑子相比,确实小得无法可比。
但是从动物进化的解剖学上去分析,任何一种大的脊椎动物与其有关的小的脊椎动物比较起来,都有一个相对较小的脑子。这是因为,脊椎动物躯体大小的增长快于脑子大小的增长。
许多生物学的材料证明:脑子增长的速度大约只等于身体增长速度的2/3。
由此看来,大的动物与较小的动物比较起来,只需要相对来说是较小的脑子,就可以与小动物一样,承担同样的任务。这样,包括恐龙在内的爬行动物有相对较小的脑子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恐龙的智力又是如何确定的呢?它是应用数学的方法测量恐龙的“脑量商”(简称E.Q.)而求出的。
“脑量商”是指现生的爬行动物的平均脑量,按照一定的计算方式算出来的每一种恐龙脑量相比较而得出的比率。因此,“脑量商”是测量所有恐龙脑量大小的一把尺子。
有了E.Q.这把进行定量研究的尺子,我们完全可以按照各类恐龙E.Q.的平均值的增长来排列、区分主要类群的智力。
研究发现,恐龙E.Q.的平均值大小与其食性、行动的敏捷程度息息相关。比如雷龙和它的同类是恐龙中有名的庞然大物,但它们的E.Q.是比较低的,只有0.2~0.35,因而行动迟缓,灵活性差;逃避敌害的唯一办法是依赖巨大的身躯,或者躲进池沼或湖泊中,免遭皮肉之苦。
恐龙和哺乳动物一样,吃肉的总比吃植物的有更高的脑量商。如以凶猛著称的霸王龙和它的同类的E.Q.已达到1~2。更有甚者,窄趾龙和恐趾龙的E.Q.已经超过5。以恐趾龙为例,这种貌不惊人的小个子,站起来只有1米多高,从头到尾也不过3.5米,但它的前后肢上都装备有3个大的利爪,遇到猎物时,只需一条腿直立,三脚齐出,借助利爪,向对方猛扑过去,动作之迅猛远远超过了霸王龙。这一点不仅表现在体质形态上,从E.Q.大于霸王龙三四倍上也体现出来了。
可见,E.Q.不仅是恐龙智力的尺度,也是它们生活习性的具体反映。从E.Q.的差异上也使我们相信:恐龙并不是天生的笨蛋,能在地球上度过1亿多年的生涯,这最有说服力。
马门溪龙是典型的草食性恐龙,它和其他恐龙一样,庞大的体驱配以细小的嘴巴简直不能成比例,因此,有人估计:像马门溪龙,每天需要进食300千克方能维持生命,而狭小的口腔和稀疏的牙齿,无法适应这么多食料的加工,即使24小时都在那里咬嚼吞咽,恐怕也完成不了填满肚皮的任务,何况恐龙还要行动、睡眠和休息,该如何解释呢?
其实,这样简单的推论,不能说明问题。因为动物进食的目的是为了补充能量的消耗。
同时,爬行动物的新陈代谢作用,远不及哺乳动物那样旺盛,食物的需要量也必然低于哺乳动物。况且,能量的补给与食物的营养价值密切相关,营养价值高的食物,少量进食也就够用了。
马门溪龙生活的沼泽地带,除了丰盛的水草外,还有大量营养价值颇高、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各种藻类。生活在这样得天独厚的环境中,何愁填不饱肚皮呢?
一般而言,食肉性恐龙都比较凶猛,且具有尖牙利爪,是它们捕获猎物的有力工具。
被捕猎的对象,大都是草食性恐龙,或那些缺乏抵抗能力的小型食肉性恐龙。在众多的食肉性恐龙中,霸王龙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霸王龙,顾名思义,它是恐龙家族中名副其实的“暴君”。
一头最大的霸王龙,起码相当于3只大象。霸王龙的最大特点是头大、嘴大、牙齿大。
由于它的下颌关节远远靠在头的后部,当嘴张开时,像篮球那样大的物体,可以毫不费劲一口咬下。特别是那细密而锋利的锯齿状的牙齿,使许多小型恐龙望而生畏,只要碰上霸王龙,凶多吉少。因为霸王龙强壮的后肢,能健步速行,短小的前肢,灵活如手,即使被捕对象想溜之大吉,也逃不出它的魔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