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伯塔龙

艾伯塔龙

艾伯塔龙,又名阿尔伯脱龙、阿尔伯它龙,是暴龙科艾伯塔龙亚科下的一属恐龙,生活于上白垩纪的北美洲西部,距今超过7000万年前。

模式种的肉食艾伯塔龙是在加拿大艾伯塔省省立恐龙公园发现的,并以此省作为该属的名字。就其物种的数目,科学家们有不同的意见,已知的有1~2种。艾伯塔龙是双足的捕猎恐龙,有着很大的头,有很多大牙齿的颚骨及两只手指的细小前肢。它可能是在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部。

虽然在兽脚亚目中体型较大,艾伯塔龙比其著名的亲属暴龙更细小,重量与现今的黑犀差不多。超过20只艾伯塔龙的化石已被发现,提供了很多的研究资料。在同一位点曾发现10只艾伯塔龙,可见它们有着群体活动,并且能为发育生物学的研究提供帮助。

艾伯塔龙身长约9米,身高4.5米,体重4吨,蜥臀目兽脚亚目巨大的食肉恐龙的属。化石发现于北美晚白垩纪地层,因出土于加拿大的艾伯塔而得名。它是一种早期霸王龙类。比我们熟悉的霸王龙要早800万年就横行于天下,由于它身材比较小一些,腿部又长,因此应该是霸王龙类里跑得最快的品种。

艾伯塔龙比暴龙科的一些恐龙体型要小,如特暴龙。成年的艾伯塔龙约9米长。有几项利用不同方法的研究指出,成年的艾伯塔龙体重在1.282~1.685吨。

艾伯塔龙的头颅骨很大,颈部很短呈S形,最大的成年恐龙颈部约为1米长。头颅骨上的孔洞减低了头部的重量,并且提供了肌肉连接和感觉器的位置。它的长颚骨约有60颗蕉形牙齿。较大的暴龙科却有着较小的牙齿。与其他兽脚亚目不同,暴龙科是异型齿的,即牙齿有不同的形状。在上颚前颚骨的牙齿较其他的牙齿为小,排列得更为紧密且横切面呈D形。

所有暴龙科,包括艾伯塔龙在内,都有相似的外观。艾伯塔龙是双足的,并以长的尾巴来平衡头部及身躯。但是暴龙科的前肢相对于体形是极为细小的,且只有两趾。后肢很长且有四趾。大趾很短,只是其他三趾着地,而中间的脚趾较其他为长。

艾伯塔龙于1905年由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亨利·费尔费尔德·奥斯本在其有关暴龙的描述中所命名。这个名字是为纪念发现首个艾伯塔龙化石的地方:加拿大的艾伯塔省。属名亦包含了古希腊文的“σαυρο”(蜥蜴),是一般恐龙名字的后缀。在新墨西哥州发现的艾伯塔龙亚科头颅骨,有可能是艾伯塔龙。

艾伯塔龙是兽脚亚目暴龙科的成员。在这个科下,肉食艾伯塔龙与蛇发女怪龙都是在艾伯塔龙亚科之中。艾伯塔龙亚科比强壮的暴龙亚科细长。最近有指阿巴拉契亚龙亦是艾伯塔龙亚科的成员,但却备受质疑。

艾伯塔龙的模式种是肉食艾伯塔龙,都是由奥斯本于1905年所命名。这个学名的意思是“肉食者”,并与石棺是同一语源。已知的艾伯塔龙标本超过二十个,且有不同年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