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特龙

异特龙

异特龙(属名:Allosaurus)又称跃龙或异龙,是兽脚亚目肉食龙下目恐龙的一属。异特龙是种大型的二足、掠食性恐龙,平均身长为8.5米,最长可达12~13米。它们生存于侏罗纪晚期,于1亿5500万年前到1亿4500万年前。

异特龙具有大型的头颅骨,上有大型洞孔,可减轻重量,眼睛上方拥有角冠。它们的头骨是由几个分开的骨头组成的,骨头之间有可活动的关节,进食时颌部可先下上张开,然后再左右撑开吞下食物;它们的下颚也可以前后滑动。颚部拥有数十颗大型、锐利、弯曲的牙齿。

与它大型、强壮的后肢相比较,它们的前肢小,手部有三指,指爪大而弯曲,长度为25厘米。尾巴长而重,可平衡身体与头部。异特龙的骨架和其他兽脚亚目恐龙一般,呈现出类似鸟类的轻巧的特征。

异特龙是该时期北美洲莫里逊组最常见的大型掠食者,并位在食物链的顶层。它们可能以其他大型草食性恐龙为食,如鸟脚下目、剑龙科、蜥脚下目恐龙。异特龙经常被认为采用群体合作方式攻击蜥脚类恐龙,但有证据显示异特龙具有共同攻击的社会行为。它们可能采取伏击方式攻击大型猎物,使用上颚来撞击猎物。

第一个可明确归类于异特龙的化石,是在1877年由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发现的。异特龙具有复杂的分类历史,过去曾有许多种最初被归类于异特龙,但现在被分类于个别的属。最著名的种是模式种脆弱异特龙(A.fragilis)。

异特龙在20世纪中长期被命名为腔躯龙,直到在克利夫兰劳埃德采石场发现大量的化石后,异特龙才成为常用的名称,并成为最广受研究的恐龙之一。

异特龙的化石主要来自于北美洲的莫里逊组,另外在葡萄牙、坦桑尼亚也发现了可能的化石。异特龙的化石是美国犹他州的州化石。由于异特龙是最早被发现的兽脚亚目恐龙之一,所以长期以来吸引了一些大众的注意,并出现在数个电影与电视节目中。

在1877年,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最初为异特龙命名时,他认为这种恐龙的脊椎构造独特,和当时已知的其他恐龙有异,所以取名为异特龙,allos/ αλλο在古希腊文里意为“奇特的”或“不同的”,而saurus/σαυρο意为“蜥蜴”。因此异特龙意为“奇特的蜥蜴”。

但是,在翻译异特龙的译名时出现了一些误会,有人认为该词源是拉丁文中“跳跃”的意思(出处不明),所以误把它译为跃龙。但异特龙的学名应意为“奇特的蜥蜴”,与“跳跃的蜥蜴”没有关系,所以还是应该称之为异特龙。

异特龙与人类的体型相比,由大到小分别是:Epanterias、AMNH680、脆弱异特龙、“大艾尔”。

异特龙是种典型的大型兽脚类恐龙,拥有大型头颅骨、粗壮的颈部、长尾巴以及缩短的前肢。脆弱异特龙是最著名的种,平均身长为8.5米,而最大型的异特龙标本(编号AMNH 680)的身长估计为9.7米,体重为23吨。

在1976年,詹姆斯·麦迪逊的异特龙专题论文中,他提出异特龙的身长最大值为12~13米。如同其他的恐龙,异特龙的体重估计值也有争议,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年异特龙的体重估计值,已有1500千克、1000~4000千克以及1010千克等不同的数据。

在近年,莫里逊组专家约翰·福斯特提出,大型的成年脆弱异特龙的体重为1000千克,但根据他所测量、参考的股骨,合理的估计值应约700千克。

目前有数个巨型标本被归类于异特龙属,但可能事实上属于其他恐龙。异特龙的近亲食蜥王龙(编号OMNH 1708)身长可能有10.9米,曾被归类于异特龙的一种,巨异特龙,最近的研究多认为它们是个别的属。另一个可能属于异特龙的标本(编号AMNH 5768),曾长期被归类于Epanterias,身长为12.1米。

近年在新墨西哥州莫里逊组的彼得森采石场,发现一个大型的异特龙科部分骨骼,可能是食蜥王龙的第二个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