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失自在的超然态度

二、得失自在的超然态度

有得与有失本是自然亘古如一的规律。春夏秋冬,循环不已,周而复始,无穷无尽,孕育了世间纷繁万物,蓄养了万千的生灵。正是由于失去了春的姹紫嫣红,妖娆多姿,才迎来了夏的激情洋溢,活力四射;告别了秋的硕果丰盈,才拥有了冬的静谧祥和,从而为来年的丰收繁荣积蓄力量。人生也是如此。于人而言,得与失是一对永恒的矛盾,总是相伴而生,交替更迭,如影随形地陪着人们走过一生。

一则故事,说的是风浪中,船沉了,唯一的一位幸存者被风浪冲到了一座荒岛上。每天,这位幸存者都翘首以待,希望有船来将他救出。然而,他盼到“花儿都谢了”,还是没有船来。为了活下去,他就辛辛苦苦地弄来了一些树木枝叶给自己搭建了一个“家”,每天,他默默地向上帝祈祷着。然而,不幸的事发生了。一天当他外出寻找食物时,一场大火顷刻间把他的“家”化为了灰烬,他眼睁睁地看着滚滚浓烟消散在空中,悲痛交加,眼中充满了绝望。

第二天一大早,当他还在痛苦中煎熬时,风浪拍打船体的声音惊醒了他——一只大船正向他驶来。他得救了。“你们是怎么知道我在这里的?”他问。“我们看见了你燃放的烟火信号。”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感悟:人的一生,总在得失之间,在失去的同时,也往往会另有所得,只有认清了这一点,就不至于因为失去而后悔,就能生活得更快乐。有了这样一种心态,便不会纠缠在得失的怪圈里,焦虑、浮躁、惘然的情绪就会缓解,如此,猛一抬头,原来我们曾经以为多么不堪的生活,其实竟这样美好。同样,中国古代也有这样的一则寓言故事:

楚王在云梦泽打猎,不小心把自己心爱的弓丢失了。左右的侍从立刻要去寻找。楚王制止道:“楚人失之,楚人得之。不必找了。”

孔子听说此事后说:“为什么要把‘楚人’与‘人’区别开来呢?不妨说:‘人失之,人得之。’这样就符合仁义了!”

老子听说了孔子的话后说道:“为什么要把‘人’与‘天地’区别开来呢?不妨说:‘失之,得之。’这样就符合天道了!”

“失之,得之”不但是一种天道,也可以说是一种不计得失的心态,一种超然物外的广阔心灵,不受任何世俗名利得失羁绊的精神,因此也就没有了长戚戚的悲哀,就会达到人们生活中最佳的心情状态,这的确值得我们去仔细品味和思考。

就常情而言,人们在得到一些利益的时候,大都喜不自胜,得意之色溢于言表;而在失去一些利益的时候,自然会沮丧懊恼,心中愤愤不平,失意之色流露于外。但是对于那些志趣高雅的人来说,他们在生活中能“不以物喜,不能己悲”,并不把个人的得失记在心上。他们面对得失心平气和、冷静以待。如晋代的陶渊明在官场十多年之后,认为官场是污浊的、肮脏的,他置身其中总有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于是,他毅然决然辞官还乡,他失去了功名利禄,失去了工作,没有了养家糊口的凭借,但却毫无遗憾和留恋,因为他得到了精神上的自由。精神上的这种得意和轻松,是任何物质的东西都难以取代的,陶渊明不被世俗所束缚,舍弃物质利益,放飞心灵的伟大壮举,千百年来,令多少人“高山仰止”。

(一)不要患得患失

相传有一个富商,生意做得很大,但是每日算计、操心,多有烦恼。在他家隔壁,住着一对贫穷夫妻,靠做豆腐为生,虽说清贫,却有说有笑,快快乐乐。

富商的太太心生嫉妒,富商说:“那有什么难,我叫他们明天就笑不出来。”言罢,一抬手将一大锭金元宝从墙头扔了过去。

次日清早,穷苦夫妻发现了这一锭来历不明的金无宝,心情大变:揣测这钱的来路,又琢磨能否弄到更多的钱……如此这般,三天三夜,茶饭不思,寝食不宁,自此,再也听不到他们的歌声和笑声了……

一墙相隔的富商对他的太太说:“你看,当初我们不也是这样的吗?事情就这么简单!”

的确,在生活中有许多人经常患得患失,唯恐得不到自以为自己应该得到的东西,唯恐已经得到的金钱或其他东西失去,唯恐一不小心铸下大错,一点小小的损失也会懊恼不已,一点头疼脑热就会疑心自己得了什么不治之症,别人无意中的一句泛泛而论他会耿耿于怀数年,终日活在自己挖的陷阱中让自己不得脱身。就像那“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样,他自己活得累死了,他身边的人也跟着活活累死了。

从前,有个财主临死前把儿子叫到床前训话:“你知道我这一生都做了些什么吗?”儿子说:“你花了半辈子时间守财,这一聚一守,把你的一生都押在钱上了。但你至今没能安心,因为李二家的半斗米还没送来。”

财主说:“是啊,我的时间是用财富来计算的,只要我的高利贷多放一天,我的收入就会多一点儿,即使在我睡觉的时候,我的财路也不会中断,难道这不是令人兴奋的事?”

“可你的聚财方式加快了你的衰老啊。”儿子望望财主那双贪婪却又黯淡的眼睛说。

“现在不是担心这些的时候……我只想,李二这狗崽子啥时候把米还上。不过先还上利息也行……这次得让他连本带息还上……这是个斤斤计较的家伙,下次就不借给他了。”

这时门被推开了,仆人告诉财主:“李二疯了,受穷受的。”财主一惊:“那咱的米?”“还了。”仆人忙说,“昨天还了,我把钱放在你的床下的铁柜子里了。”话音未落,财主欢笑一声,一口气没来得及出,噎死了。

一个人如果一辈子都在想着如何赚钱,如何储藏财富,最终只能成为一个守财奴。而且一副小肚鸡肠的形象,整天想着别人欠他的一点钱,而且竟为此担惊受怕,生怕别人不还,这正是“小人长戚戚”的表现。

每天的同一时间,一辆豪华轿车总会穿过纽约市的中心公园。车里除了司机,还有一位无人不晓的百万富翁。百万富翁注意到:每天上午都有位衣着破烂的人坐在公园的椅子上死死地盯着他住的旅馆。

一天,百万富翁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要求司机停下车并径直走到那人的面前说:“请原谅,我真的不明白你为什么每天上午都盯着我住的旅馆看。”

“先生,”这人答道,“我没钱,没家,没住宅,只得睡在这长凳上。不过,每天晚上我都梦到住进了那所旅馆。”

百万富翁听了以后,对他说:“今晚你一定能如梦以偿。我将为你在旅馆租一间最好的房间,并付一月房费。”

几天后,百万富翁路过这个人的房间,想打听一下他是否对此感到满意。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这人已搬出旅馆,重新回到了公园的凳子上。

当百万富翁问这人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答道:“一旦我睡在凳子上,我就梦见我睡在那所豪华的旅馆里,妙不可言;一旦我睡在旅馆里,我就梦见我又回到了冷冰冰的凳子上,这梦真是可怕极了,以至于完全影响了我的睡眠!”

每一种生活都有它的得与失,正如俗话所说:“醒着有得有失,睡下有失有得。”所以我们应该正视人生的得失,要知道世间之物本来就是来去无常,所以得到的时候要懂得珍惜,失去的时候也不必无所适从。月亮即使有缺,也依然皎洁;人生即使有憾,也依然美丽。不能舍弃别人都有的,便得不到别人都没有的。会生活的人失去的多,得到的更多,只要这样一想,你就会有一种释然顿悟的感觉。

人在大的得意中常会遭遇小的失意,后者与前者比起来,可能微不足道,但是人们却往往会怨叹那小小的失,而不去想想既有的得。

当我们在得与失之间徘徊的时候,只要还有抉择的权利,那么,我们就应当以自己的心灵是否能得到安宁为原则。只要我们能在得失之间做出明智的选择,那么,我们的人生就不会被世俗所淹没。更何况许多时候有失必有得呢?“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吧!

有位企业家在商场上有着惊人的成就。当他在事业达到巅峰的时候,有一天陪同他的父亲,到一家高贵的餐厅用餐,现场有一位琴艺不凡的小提琴手正在为大家演奏。这位企业家在聆赏之余,想起当年自己也曾学过琴,而且几乎为之疯狂,便对他父亲说:“如果我从前好好学琴的话,现在也许就会在这儿演奏了。”“是呀,孩子。”他父亲回答,“不过那样的话,你现在就不会在这儿用餐了。”

我们常为失去的机会或做过的事情后悔,以为如果当初是另外的一种选择就不会是今天自己的这种状况了,认为如果没有当初的失就很有可能有现在的得……其实人要留的一份从容给自己,不要总想着过去已经经历过的事情。有时候我们在一味得到的时候也会失去许多的东西,当我们为工作所忙,我们可能失去与家人同享天伦之乐的时光;当我们一味地想着赚钱,也许就会失去许多人生的乐趣。

一位商人问一位偏远山区的妇女:“你的剪纸多少钱一张?”

“两元钱!”妇女微笑着说。

“如果我买一万张同样的剪纸,那你每件优惠多少钱?”商人问。

“那样的话,就得要五元钱一张!”妇女说,“做一万张一模一样的东西,会很无聊的!”

其实保持快乐的方法很简单,别去患得患失,只要记住别用快乐去换钱财就可以了。乐己及人,其乐陶陶。钱财永远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如果一味地疲于赚钱,把自己的快乐和健康都搭了进去,无异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坦然面对得失,得之不喜不狂,失之不悲不惜,一切顺其自然,一生沉浮自如,这同样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生活态度,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二)不太计较的人活得最快乐

也许生活中我们太过计较一些事,太过计较于别人的看法,而心中不能释怀;太过计较于自己吃了一点儿小亏,而心怀怨恨……其实想一想真的不值得,有人对我说:“拥有的多不一定快乐,但计较得少便一定快乐。”我把它当做至理名言。

生命中多一份坦荡,你就不会为“鸡毛蒜皮”而心中梗塞,你就不会被世俗的眼光束缚;失意时多一份坦荡,你就不会耿耿于怀、灰心伤感;仕途中多一份坦荡,你就不会为功名利禄所迷惑,你就不必去看眼色行事,你就不必低声下气,卑躬屈膝。失恋时多一份坦荡,人生就少一份痛苦和颓唐。人人多一份坦荡,人类就会多一份理解,世界就会多一份珍重与美好……有一个名为《一把咖啡壶》的故事,很耐人寻味:

里兰老街上有一个铁匠铺,铺里住着一位老铁匠史密斯。由于没人再需要他打制的铁器,现在他改卖铁锅、斧头和拴小狗的铁链子。

史密斯的经营方式非常古老和传统,货物摆在门外,不吆喝,不还价,晚上也不收摊。你无论什么时候从这儿经过,都会看到他在竹椅上躺着,眼睛微闭着,手里拿着一只半导体收音机,身旁放着一把咖啡壶。

史密斯每天的收入,正够他喝咖啡和吃饭。他老了,已不再需要多余的东西,因此非常满足。

一天,一个文物商人从老街上经过,偶然间看到史密斯身旁的那把咖啡壶——古朴雅致,紫黑如墨,有制壶名家的风范。他过去,顺手端起那把壶,壶嘴处有一记印章,果然是名家杨格制作的。商人惊喜不已,因为杨格在世界上有捏泥成金的美名。据说他的作品现在仅存三件:一件在美国纽约州立博物馆,一件在英国博物院,还有一件在泰国一位美侨手里。

商人想以1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那把咖啡壶。当他说出这个数字时,史密斯先是一惊,后又回绝了,因为这把壶是他爷爷留下来的,他们祖孙三代打铁时都喝这把壶里的咖啡。

壶虽没卖,但商人走后,史密斯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这把壶他用了近60年,并且一直以为是把普通的壶,现在竟有人要以10万美元的价钱买下它,他转不过神来。

过去史密斯喝咖啡,都是闭着眼睛把壶放在小桌上,现在总要坐起来再看一眼,这让他非常不舒服。特别让他不能容忍的是,当人们知道他有一把价值连城的咖啡壶后,蜂拥而来。他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他不知该怎样处置这把壶。

当那位商人带着20万美元现金,第二次登门的时候,史密斯再也坐不住了。他召来左右店铺的人和前后邻居,当众把那把咖啡壶砸了个粉碎。

现在,史密斯还在卖铁锅、斧头和拴小狗的铁链子,他已经102岁了。

我们一直在追求太多的东西,时间长了就变成奢求。也许有一天会突然明白我们挥汗如雨只追求心灵的平静。鞋再多,脚只有一双;衣柜再大衣服只有一件。一生的唯一就是品读生活。史密斯的毫不吝啬的舍弃,他对生活无欲无求却又十分满足的精神境界,着实令人叹服。

现今社会,我们追逐名利,追逐金钱,追逐可望而不可即的事物,生活变得紧张、忙碌,日子过得索然无味。我们究竟得到了什么?无法抗拒的日渐衰老的容颜和那份永无满足却又无限烦恼的内心世界?

其实对于真正享受生活的人来说,任何不需要的东西都是多余的,他们不会背欲望这个愚蠢的包袱。钱对有些人来说可能很重要,但对有些人来说,一点儿也不重要。同样名对于一些人很重要,但对于有些人来说,一点儿也不重要。但追名逐利似乎是古今中外许多人追求的目标,许多人们心中所计较的事情都可以追根溯源,找到名与利的影子。今天人们对名利追求的热情更是有增无减,但太过计较于此,就很难保证你有一个坦荡的胸怀和快乐的心情,因为你计较太多,因为你背负的行囊太沉。

清末名人曾国藩家族中有件代代相传的趣事。说的是曾国藩在京城做官时,有一天,湖南湘乡老家来信,称府上为盖新宅,与邻居为一墙之隔的地界发生争执,几乎闹到要打官司的地步,甚是不快,欲求助曾国藩的权势。

曾国藩收到此信后,联想起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写的两首诗。于是便写了一封长信给弟弟曾国潢,并附上张英的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曾家父子兄弟读了曾国藩的信和此诗后,爱心油然而生,胸襟豁然开朗。

“让他三尺有何妨”!毅然将地退缩了三尺。曾家的这一举动,深深地感动了邻居,其邻居不仅不再与曾家争执,也秉着“让他三尺有何妨”的爱心与宽忍,转让给了曾家扩建新宅。于是就有了历史上著名的“六尺胡同”。

不要为失去的一点儿东西影响你的心情,实在是不值得的,一个人要有谦让之德、容人之肚、纳人之量、大智若愚之风,曾国藩高处着手,妥善处理,既展现了一个人的高尚风格,又赢得了他人的尊重,这是一种大智慧的体现。

在这个社会上会有形形色色的人存在,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是自己的朋友,有时也会和自己有些冲突,但是我们没必要和他们计较。不要与他人计较是对自己的一种锻炼,也能让别人觉得你是个随和而大方的人,计较一些琐碎的事情对于自己来说没多大的益处,但是对于他人来说,会觉得你是个自私自利的人。

邻居对你没有礼貌,你耿耿于怀;售票员对你很不耐烦,你心中感觉气愤;上司对你大呼小叫,你无法忍受……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这样的小事,它们的确让人感觉不好,的确有的时候会损害你的利益,挫伤你的自尊心,但是只要放宽你的心灵,不要把自己心灵的钥匙交给别人来支配你,不要太过于计较这些生活中的摩擦和不快,只要自己以一颗宽容、博大的胸怀去对待这些事情,你就会发现,自己原来可以这么快乐地生活着。

一个朋友为爱情所困,整日闷闷不乐,说的最多的是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报之类的话。其实已有人说过“爱她,就不要计较得太多”,其实,两个人在一起,刚开始都是为了爱情,都以为有着爱情,什么都不会成问题,其实不然,生活就是这么现实,除了爱情,我们要面对太多,不止是柴米油盐的琐事,还有来自于彼此的审美观念,那些宽容,那些担心,那些感动,都成了尘封的往事,因为越亲近,越是觉得很多事都是理所当然的。所有的付出一开始都是心甘情愿的,因为责任也好,因为爱也好,都需要一个心甘情愿来支持,如果付出成了一种条件,这样难免会成为负担,人都是自私的,都希望对方为自己付出更多一点,但是爱是没有公平可言的,如果真正爱着对方,就不会计较谁付出得更多,而是看着心爱的人过得开心幸福便已足够。

有人说过:“感情你不要付出太多,付出太多,受到的伤害就越大。”其实我想说的是:“感情你不要计较太多,计较太多,受到的伤害就越大。”

我们会患得患失,回头看看总觉得别人缺点太多或者自己一无是处。所以我们会觉得终日无聊,生活乏味,不快乐的感觉也随之而来。直到突然有一天,我们发现天真的是蓝的,草真的是绿的,生活真的很美好,我们也许就会快乐了。其实我们是可以享受生活的,很简单,不要患得患失,不要计较太多,以一颗“失之,得之”的心态去认识生活,把握人生。

(三)不要猜疑成性

关于猜疑,很多人也许会想起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奥赛罗》,《奥赛罗》写了这样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

奥赛罗,一个在威尼斯军队里服役的黑人,他骁勇善战,在和土耳其的浴血奋战中屡次建立了赫赫战功,因此,他被提拔为将军。

奥赛罗性情耿直,粗犷豪放,元老勃拉班修的女儿苔丝德梦娜对他颇有好感,很快就爱上了他。温柔美貌的苔丝德梦娜不顾父亲和社会舆论的反对,和出身低微的奥赛罗结婚,婚后生活美满,非常幸福。

但是好景不长,奥赛罗部下有一位军官名叫伊阿古,阴险的伊阿古一心想除掉奥赛罗,先前就曾经向元老告密,不料却促成了两人的婚事。现在奥赛罗结婚了,他又心生一计,开始挑拨奥赛罗与苔丝德梦娜之间的感情。

这个阴险的小人想方设法伪造了一些假象,然后告诉奥赛罗,另一名副将凯西奥与苔丝德梦娜关系不同寻常,并出示了所谓的“定情信物”。奥赛罗开始了猜疑,最后他也觉得似乎真的有那么一回事。最后,奥赛罗信以为真,认为妻子背叛了自己,他越想越气愤,在愤怒中掐死了自己的妻子。

可是,等到他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后,一切都已经晚了。奥赛罗后悔莫及,伤痛不已,最终他拔剑自刎,倒在了苔丝德梦娜的身边。

这是一种人性的悲剧,奥赛罗原本性情耿直,粗犷豪放,是一个令人敬仰的人和佩服的人,苔丝德梦娜温柔善良,不顾种族偏见,毅然嫁给了自己深爱的黑人军官。夫妻二人本来都可以说是有着人性中最美好的品性,但是在小人的挑拨离间下,却由于奥赛罗的一时猜忌,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大悲剧。其实猜疑在很多时候带给我们的只能是人际关系的不和谐,朋友、同事之间的反目成仇,也会给自己的心情带来无限的烦郁。

在苏格兰的南部,有20年没下雪了,突然有一晚下了大雪。克兰赛先生很想去滑雪,可是又苦于没有雪橇。他的妻子对他说:“你的朋友米立干不是有雪橇吗?我相信他一定会借给你的。”

“真是好主意!”

于是,克兰赛就去找他的好朋友米立干。路上很冷,他半路走进一间酒吧,去喝一杯酒。从酒吧出来的时候,他心里想:“我希望米立干能把雪橇借给我,不过也许他会怕我把他的雪橇弄坏了。”

走着走着,他又想:“要是他自己不用,又舍不得借给我,那他真是一个无聊的家伙。”想着想着,他心里就有点闷,好像已经被米立干拒绝了。

于是他走进了另一个酒吧,喝点酒来解闷。等他出来的时候,他就对自己说:“要是那个家伙真的不肯借给我,我一辈子也不跟他讲话。”

他到了米立干的家,已经夜深了,米立干的窗子已经没了灯光。他心里气急了,拾起一块石子,把窗玻璃打得粉碎。一会儿,米立干穿着睡衣,出现在那破了的窗口上,向街上愤怒地叫喊:“是谁把我的窗打碎了?”

“是我,混蛋!”克兰赛举着拳头向米立干挥舞:“你留着你的雪橇吧,看老子要把它打个稀烂!”

生活本来很简单,是我们把它变得复杂起来。瞻前顾后,斤斤计较,有时候还不断地猜疑着别人,也许是不经意间所说到一句话,猜疑看似别人有问题的行为,其实这只是一种心胸的狭窄罢了。我们只需要还原生活的本来面貌,把它变得简单,就不会有太多的误解和整日没完没了的劳心伤神了。其实猜疑不仅会伤了对方,有时候猜疑成性还是一种悲观的生活态度。

有一位老人,因为患急性肺炎住院治疗了一段时间。然而,他在出院之后,总感觉肺部有一种隐痛感。于是,他开始怀疑自己患上了不治之症。

尽管老伴和儿女告诉他患的只是普通的肺部炎症,经过一段时间的静养和调理,很快就会痊愈。可是,他总怀疑家人有什么秘密在隐瞒着他。因此,他变得忧心忡忡,寝食不安。儿女们工作忙,不再像他住院那阵,来探望得那么勤了。为此,他常抱怨子女们。他的精神变得愈加萎靡不振,经常一个人呆在屋子里,自哀自叹。

有一天,在妻子的再三催促下,他才懒懒地下楼活动。在楼下,他遇到了一位久不见面的朋友。那位朋友因为患椎间盘突出症,行走异常困难,然而他仍坚持在楼下活动身体。当那位朋友见他走过来时,竟笑哈哈地跟他打招呼道:“看你一脸土灰的模样,像遇到了什么大事。”

听了他的猜疑,那位朋友诧异地说:“你怎么能瞎猜疑呢?退一步说,假如你真是患了绝症,整日这么忧心忡忡的,病会好吗?你干吗不像我一样,自寻一点乐趣呢?你瞧我这两条腿,都快拖不动了,可是我还是喜欢到外面来活动一下,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我那两个儿子,也是一年到头难得回家两趟。只要他们在外面过得好,我们就少一些心事,我们应当快乐才是。”

朋友的话语深深打动了他。他不再胡乱猜疑和抱怨,而是经常到楼下散步,到公园里去学习打太极拳,或者跟一些老伙计们对弈一番。很快,他就消除了那些消极而恐惧的念头,肺部的不适感也早已消失了。

猜疑自己只会加重自己的心理负担,猜疑别人只会给对方造成伤害。人生在许多时候都不要随随便便的怀疑,那是怀疑生活的一种表现,也是不自信的体现,它带给人的只会是无止境的烦恼和不快。

放宽你的心灵,不要患得患失,不要斤斤计较,也不要猜忌你周围的人,让自己的心胸阔大,性情豁达,把吃亏当成一种体验,把伤害变成一种磨炼,把欺骗当做一次经历,只有甘于平淡才能在平凡中创造奇迹,只有品味世态万千才能学会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