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是美德本身,而不是结果

三、快乐是美德本身,而不是结果

一位老板对一个男孩说:“你想找活干吗?”

“当然!”男孩回答说。

“但是你必须向我证明你有良好的品德!”

“当然可以!”男孩回答,“我马上就去找曾经雇佣过我的老板。”

“那好,你去把他找来吧,我需要和他好好谈谈你的事情。”老板说。

但是男孩去了之后,老板等了他一下午,男孩也没有露面。

第二天,老板又遇见那个男孩,就责备男孩的失信。

“是的,是我没有让他来见您,”男孩解释说,“因为我以前的老板同我谈了您的品德。”

在人的一生中,品格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对人生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最终往往决定于他的品格,而良好的品格也是一个人从平凡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前提。现在社会上许多事业有成的人士之所以成功,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具有受人欢迎与尊崇的品德,有着一个比较健康的心灵。

能做到真正地开心快乐,这其实就是道德的真实含义。快乐是美德本身,而不是结果,曾经听到过这样的一句话:“我们应该庆幸,庆幸上帝让我们成了一个正直的人。”是的,也许我们的正直品格使我们在社会的耍奸使猾中屡受打击,但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是任何时候都有他收获成功与快乐的时候的。

道德就是要让自己发自内心的快乐,更让他人一起来分享这真正的快乐。道德的存在约束着大部分人,这就使这个不甚和谐的社会更加和谐,人们才有更多的自由,才有更多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发自内心的快乐。道德也不是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将快乐留给别人,将痛苦留给自己;其实,道德让他们得到了快乐,真正的快乐:他们自己心灵得到了慰藉,大家得到了他所创造的快乐,自己又更加快乐,就又更加乐于从事这项带给大家快乐的事业。

有人说,在道德的限制下,人追求快乐的天性被束缚了,每走出一步,总是会顾忌很多很多,无法率性而为的成年人,比起小孩子,究竟多了很多为难,也因此越来越不开心!这也许是对的。但在道德的约束下,人就不快乐了吗?我想不是的,只要你做的是正确的事情,就不要太在乎社会道德的评价,就不要太在乎世俗的眼睛和看法。几万年前,人类社会还没有道德,那时的原始人是不是很开心?几万年后,人类社会道德沦丧,那时的未来人是不是也会堕落得很开心?真的不得而知,但我想那个时候的人们不一定是快乐的。因为就像没有法律人人自危一样,如果没有了道德,人人也会为别人对自己的不道德行为愤慨呢!

从古希腊哲人开始思考道德起,讨论道德问题,都离不开对快乐在人的生活中的地位的系统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快乐问题的理解,正是理解道德问题的前提。道德是什么?道德哲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有很多争议,但有一点却没有任何争议,那就是,要断定什么是有道德的,首先就要断定什么样的生活内容是好的,也就是要知道如何衡量生活质量的高低。好生活的内容可能很丰富,但快乐一定是其中的正面内容。快乐的多少,正是生活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之一。对快乐的肯定,而不是否定,是道德判断的前提。只是,在不同的人之间对快乐的追求有可能发生冲突、或快乐的价值和其他价值有冲突时,才产生了道德抉择的两难问题。这样的话,快乐问题,怎么会与道德无关呢?

其实许多与快乐相联系的道德范畴我们么已经讨论过,比如谦让、比如善良、比如正直,当然有了这些道德品质,你不一定快乐,但如果没有它们,你的快乐也许就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的,那不是真正的快乐。所以每个人的心里还要筑起一道坚实牢固的道德堤防。守住了清白,就守住了独立的人格、宁静的心灵。光明磊落,坦荡正直,永远是人类优秀的品德,是为人之本,也只有这些优秀的品德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每到月底,约翰都要到邮局去给某扶贫基金会邮一笔捐款。时间一长,邮局的所有工作人员都非常熟悉他了。

一天,当约翰再一次走进邮局时,工作人员说:“约翰,你不是已经失业了吗?怎么还来汇款?”

“我是失业了,但我还没有失掉良心呀!这汇款我想我会坚持邮下去的。”约翰平静地说。

“那你就得压缩生活开支了吧!”

“是的,但那没什么,只要肚子里不饿,身上不冷就行。”约翰依旧一脸的平静。

“能告诉我你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汇款的原因吗?”

“当然,”约翰苍白的脸变得红润起来,显然那是因为激动,“在我刚上大学时,由于家里发生了意外,无力支付我的学费,就在我绝望时,一位好心的孤寡老人伸出了援助之手,使我得以继续完成学业。但在我还来不及报答他时,他便离开了人世。所以,从毕业后到现在,我每月都要邮出一笔钱,既是为了报答老人,也是为了心灵的平静……”

是的,做人不能没有良心。一个真正的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丧失良心,如果丧失了良心,就不能有一个平静的心灵了。卢梭曾经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来阐释良心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良心呀,良心!你是圣洁的本能,永不消逝的天国的声音。是你在妥妥当当地引导一个虽然蒙昧无知,然而却聪明和自由的人,是你在不差不错地判断善恶,使人形同上帝!是你使人的天性善良和行为合乎道德。没有你,我就感觉不到我身上优于禽兽的地方;没有你,我就只能按我没有条理的见解和没有准绳的理智,可悲地做一桩又一桩的错事……良心是腼腆的,它喜欢幽静;世人一吵闹就会使它害怕。有人认为它产生于偏见,其实偏见是它最大的敌人。”

是的,一个没有品德的人,也许不会为自己行为感到可耻,也许每天过着花天酒地的日子,但他们真的是一种健康快乐的状态吗?一旦他们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时,也许他们自己也会明白,原来所谓的快乐生活不过是活在了一只狗的身上。

佛陀曾被问及何谓真正的快乐,他举出许多产生快乐的正当行为,这些行为才是真正的幸福。所有的幸福(喜悦)分成两类:一是实现对家庭与社会的责任而造福他人(众善奉行);一是自净其意(净化内心)。可见善行也是会使人快乐。

善良的人之所以生活得更简单、更轻松、更快乐,因为善良的人从来不会背负任何私心与贪念的包袱。善良是一种心态,一种境界。善良的人心胸开阔,不斤斤计较,他们懂得人与人相处需要宽容。世界那么大,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一样,每个人的生活追求和处世方式也不一样,善良的人,知道怎么跟与自己不一样的人相处,他们能包容别人的“不一样”,能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别人的优点,会让他们要求自己更好。他们不计较得失,容易满足,他们什么都能看开,容易快乐。

有些人说自己善良,其实是伪善。他们表面说“没关系,没关系”,说:“好的,好的”,其实心里在暗暗较劲,很不痛快,一转身,笑容消失的瞬间,伴随而来的是阴沉的脸,他们是不快乐的。伪善也许能换来一时的痛快,可是伪善的人一直都在斤斤计较自己的得失,不愿做让自己利益有损的事,他们逃避不喜欢的工作,回避不愿面对的人,装作无所谓。也许他们真的心安理得了,但我觉得他们也得不到真正的快乐。然而善良的人,他们能从关心别人中得到快乐,他们能从谅解别人中得到快乐,他们能从跟别人分享自己的心情和好吃的里面得到快乐,他们能从帮助别人中得到快乐。

真正的快乐是美的。有一个著名的美学观点: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从美学的角度,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考察,可以说:我们快乐的本源,在于自身本质的对象化。

献一次血,垂危病人有可能因此而起死回生,我们会感到快乐;看着孩子在身边一天天长大,我们会感到快乐;路边扶起一位跌倒的老人,给朋友几句安慰、给家人些许呵护,我们会感到快乐;力所能及地为他人、为社会做点有益的事,不管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只要尽心尽力了,都会快乐。在这些因为我们的付出而变得亮丽的对象身上,明明白白地刻写着我们的善良和正直,真真切切地展示着我们的存在价值和生命意义。

其实,只要你的人生是在为他人创造快乐,是在为社会奉献中度过的,不管做了多少,只要你努力做了,你就应当是快乐的。不能苛求我们的生存环境让每个人的天分都得到充分发挥,不能奢望每个人的兴趣爱好都能和所从事的职业完美融合,不能指望我们的每一次努力都能成功。希望社会依照每个人的付出完全公平地给出评价和回报是不现实的。快乐不光要自己去创造,还要自己去发现和体会。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我们应该学会宽容自己,学会从自己的劳动成果中发现自己的优秀道德本质,你会发现快乐永远都在你身边。

如果男女之间初见的两情相悦,最初的感动和梦想,在时间的浸润下渐渐磨灭;一见如故的亲切,山盟海誓的诺言,变化中只剩下一个依稀的背影。朋友是用来出卖的,情感是用来遗忘的,美丽是用来摧毁的,忠诚是用来背叛的……那么你的人生会有意义吗?你在尝到你自己的道德品格所造成的后果后,还会快乐地生活在这个你令许多人唾弃的世界上吗?

快乐其实是个很崇高的词,道德也是一个很崇高的词。什么样的人最快乐?什么样的人不快乐?那种凡事斤斤计较,心地不宽大,心智不健全,心灵不美丽的人最不可能体会到快乐的感觉。而那种生性豪爽,光明磊落,善良宽容的人则更容易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内心的平和安宁。摒弃虚荣和造作,还自己一个自然的心灵,平凡的生活也蕴涵着美。多倾听一下自己的内心,多一些无愧于心的坦然,而少一些无谓的烦忧,我们将生活得充实快乐。大自然是需要感悟的,大自然是需要用心欣赏的,大自然是需要用生命去倾听的……同样对于人也一样,我们要感悟人生,我们要去交流,要去倾听,但人生有几个知己。我们也许听过许多的例子,一个比较内向的人也许喜欢和他的宠物说话,但他却找不到一个可以倾诉自己心声的朋友。但我想说的是在没有朋友可以倾诉的时候,到大自然中与自然对话也是一个不错的、可以向自然这个朋友倾诉心声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