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快乐伴随你一生

二、让快乐伴随你一生

一个人也许有许多性格上的不完美,也许他会自卑、内向、孤僻,但是只要你全面地认识你自己,不断地去除不良的消极情绪,建立自信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状态,那么你将会发现自己有了一个跟以往不一样的人生。

(一)全面认识你自己

有一个圆,被人劈去了一小部分,它感到很自卑。它想要找回一个完整的自己,为此它到处寻找属于自己的那块碎片。因为自己不是完整的,所以,在寻找的时候,它滚得很缓慢。一路上,它与鲜花为伍,同昆虫们交谈,充分享受着生活的快乐。

它找到很多碎片,却都不是从自己身上掉下来的那块,但它并不气馁,继续行走着……终于有一天,它如愿以偿找到了那块碎片,并且使自己重新成为了一个完整的圆。然而它滚动得太快了,以致错过了花开的季节,忽略了燕子的呢喃,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它意识到了这一点,毅然丢掉了那块经历千辛万苦才找到的碎片。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一个完美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也是一个可怜的人,他体会不到生活里有所追求的、有所希冀的感觉。正因为完美,他也无法体会到当自己得到了一直追求东西的那种喜悦的感觉。所以对于我们来说,自卑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杰出的科学家霍金是个全身瘫痪的残疾人,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听不到自己创作的歌曲,但他们的一生,却是欢乐多于痛苦的一生。人生宛若一支球队,最优秀的球队也会丢分,最差劲的球队也有过辉煌的时刻,我们追求的目的,就是尽可能让自己得到的多于失去的。

从前有个人,相貌极丑。在街上走过,行人都要掉头多看他一眼,心里嘀咕:“世界上还有这么丑的人。”他也从不修饰,到死都不在乎衣着。窄窄的黑裤子,伞套似的上衣,加上高顶窄边的大礼帽,仿佛要故意衬托出他那瘦长条似的个子,走路姿势难看,双手晃来晃去。他是个小地方的人,直到临终,虽然已经上居高位,但是还是那副不修边幅的样子,仍然不穿外衣就去开门,不戴手套就去歌剧院,总是讲不得体的笑话,常常在公众场合无故突然忧郁起来,一声不响。无论在什么地方——法院、讲坛、国会、农庄,甚至自己家里——他经常显得不自在,不得其所。他不但出身贫贱,而且身世蒙羞,其母亲是个私生子,他一生对这个问题都非常敏感。但是这个人后来是美国总统。他的名字叫林肯。

自己在一些方面不如别人并不可怕,人无完人,你地位卑微,但你可以使自己变得很有能力;你出身贫穷,但奋斗的魅力可以使你受到人们的尊敬;你长得不美丽,但你可以完善自身修养而变得有气质……如果林肯总是担心自己的这些缺陷是不是会招来嘲笑,整天为此闷闷不乐,从而畏首畏尾,很难想象,他会有这后来的成就。

其实在很多时候,你周围的人根本就没有太在意你的衣着、相貌等,你所以为别人对你的指点和评价都是自己想出来吓唬自己的。

约翰留胡子已有多年,忽然他准备把胡子剃掉,可是又有点犹豫:朋友、同事会怎么想,他们会不会取笑我?

经过数天的深思熟虑,他终于下决心只留个小胡子。第二天上班时,他已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来应付最糟的状况。结果出乎意料,没有人对他的改变有任何评语,大家匆匆忙忙来到办公室,紧紧张张地做着各自的事情。事实上,一直到中午休息时没有一个人说过一个字。

最后他忍不住先问别人:“你觉着我这样子如何?”

对方一愣:“什么样子?”

“你没注意到我今天有点不一样吗?”

同事这才开始从头到脚打量他,最后终于有人嚷出:“噢!你留了八字胡。”

不要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走到哪里每个人都在关注你。这对于自负的人是一个告诫,对于自卑者来说同样适用。你为之自卑的自己以为的缘由也许根本就没有人注意,即使你今天穿了一件不好看的衣服,忘了化妆,其实也没有人去注意到,就算被人注意到,说了一句不好听的话也没关系,再过几十分钟,最多一天之后,保证对方早就忘的一干二净,根本不会把这样的一件不关自己的小事放在心上的。大家都在做自己的事,你也把注意力放在事上,不要总惦记着别人怎么样评价你,不要无病自扰,杞人忧天。

一个生长在孤儿院中的小男孩,常常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的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院长总是笑而不答。一天,院长交给孩子一块石头,让他拿到市场上去卖,但不是“真实”,无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第二天,孩子惊奇地发现,不少人好奇地对他的石头感兴趣,且价钱越出越高。第三天,在黄金市场上,石头的价钱高了10倍。最后,当石头被拿到宝石市场上时,石头的身价又涨了10倍,更由于男孩怎么都不卖,竟被传扬为“稀世珍宝”。

后来,院长是这样说的:“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竟被传为稀世珍宝。你不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

“自我珍惜,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因此对所有人来说,正确评价自己、接受自己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建立正确的自我观念,适应环境,促使性格健康发展。接受自己,去除自卑感,是精神健康的重要保证。

(二)忧患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学而时习之”

抉择学院的创办人之一柯福曼有一句精彩的名言:“我们的忧患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学而时习之’。”意思是我们还保有“放心于当下”的本能,我们可以戒掉麻木的习惯,开始全神贯注去品尝每一刻活着的滋味。

虽然有的人说人一生下来就哇哇大哭,说明人天生就有一种忧患的意识。但我不同意这样的一种看法,因为我们可以去看看那些无忧无虑的小孩子,我相信孩子是上天赐给我们的导师,他们正为我们示范心灵上的奥妙巧思!是孩子们!是他们为我们指引出一条能寻回喜悦、找到自己真实刹那的必经之路。

忧郁的性格的确有遗传的因素,并且受母亲性格影响较多,但成长环境在很大程度决定了一个性格。悲欢离合、伤春悲秋、落花流水……许许多多的东西引起了我们的伤感;家庭不睦、贫穷卑微……给了我们太多的自卑。许许多多的时候,我们发现自己不知什么时候喜欢上了独处,甚至喜欢上了多愁善感……这种思想有时到底从哪里来呢?我想许多时候是我们不知从什么地方学来并时时想起它的吧!

美国的专家艾德伍德·渥斯特在《肉体、心理和精神》一书中提到过一个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做的试验:

到50岁,我一直是一个不快乐的毫无成就的人。我还没有发表过一部能带来声望的作品,我一直生活在阴郁和失败之中。也许我最觉痛苦的症状是每周发作两次的头部昏痛,发病时什么也干不了。我读过《新思潮》的一些作品,过去对我来讲,这些作品似乎是泛泛空谈。威廉·詹姆斯要求把注意力集中在好的和有用的事情上,而不要考虑其他事情的主张我也读过。他有一句话倒是打动了我的心:“我们最好放弃恶的哲学。有什么能比得到美好的生活更幸福?”

那时候,那一类格言对我来说似乎是神秘的理论,但是我意识到我的心灵不健康,情况在日益恶化,我的生活越来越难以让人忍受,于是,在一个适当的时间里,我决心把这格言验证一下。我决定以一个月为期限,有意识地努力试一下,因为我认为一个月足以证明它们对我是否能起作用。在这段时间里,我决心对自己的思想作某些限制。如果我回想过去,就尽量去追忆那些快乐的事情,我童年的美好时光,都市生活的启迪,事业的逐步展开。想到现在时,我会注意把精力转向我心中向往的东西:我的家庭,使我能从事工作的机会,等等。我决心要充分利用这些机会,不管它们是否会徒劳无功。在想到将来时,我决心把一切有价值的和可能施展的抱负都视为我可以得到的东西。那时这样做似乎很可笑,可是,从后来我发生的变化来看,我的计划唯一的缺陷就是目标太低,范围太小了。

他后来说,他的头疼病一个星期就好了,他感到了一种生平从来没有过的快乐和美满。

案例中的这名作家舍弃了他承受在心头几十年来的忧郁感觉,而尽量回忆儿童时期的快乐时光,最终有了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并取得了人生的成功。

忧患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学而时习之。在第一章 我们说到了一个人要保持着一种赤子之心,保留着自己的一份心灵天堂,也就是说忧患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环境因素造成的,只要我们永远保持一颗童心,忘却烦恼,我们就会快乐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