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较量

另一种较量

快到红枫小区的路口时,丁冬和小辫子看到了陈家文。陈家文站在那里,似乎在等什么人。

丁冬和小辫子相互看了一眼,丁冬说:“我们不理他!”

这不是在学校,丁冬不会怕陈家文的。丁冬昂着头,准备直接过去。小辫子也跟着把头昂得像大公鸡一样。

不料,丁冬在经过陈家文的身边时,陈家文忽然用肩膀不轻不重地撞了一下丁冬,然后意味深长地笑笑。

丁冬没有笑,他投过去一个白眼,粗声大气地问:“你撞我干吗?”

陈家文也粗声大气地问:“你撞我干吗?”

陈家文的“撞”显然是找碴儿。

丁冬不理陈家文,准备继续走他的路。

陈家文索性笑出了声音,而且还是扬扬自得的笑,好像他取得了多么大的胜利一样。

“胆小鬼!”丁冬忍无可忍。

“我怎么胆小啦?”陈家文不急不恼,得意的笑容还在脸上。

“你不敢……”丁冬扫了一眼身前身后,豁出去地把一句话说了出来,“你不敢爬树!”

不在学校的好处就是,丁冬可以放心大胆地把这句话说出来,无需顾忌什么。

想不到陈家文仍然不急不恼,只是把声音提高了一些:“你怎么知道我不敢爬树?你在哪儿看见的?是什么时间?”

丁冬一下子说不出话来。

红枫小区的孩子看到丁冬和陈家文面对面站着,知道发生故事了,都不忙着回家,静等事情的进一步发展。

陈家文盯着丁冬:“你敢爬树吗?”

小辫子马上替丁冬作了回答:“丁冬会爬树!”

陈家文的话跟着就扑向小辫子:“你看见了吗?在哪儿爬的?什么时间?”

小辫子张了张嘴巴,却没有说出话来。不是没有话说,而是有话不能说。

丁冬终于明白,陈家文为什么不去老师或者熊校长那里“告发”他了。陈家文和他一样怕别人追问爬树的事情,丁冬怕的是学校的纪律,怕的是夏老师或者熊校长找他,陈家文算是抓住了丁冬的“软肋”。

那么陈家文呢?陈家文怕的正是被别人说“胆小鬼”,怕的是别人说他不敢爬树。丁冬爬到了树上,而他却没敢爬,这可不是光彩的事情——只有老师喜欢用考分来衡量一个学生。在同学们中间,有时候更需要考分之外的东西来获得别人的崇拜。

陈家文需要封住丁冬的嘴巴,封住了丁冬的嘴巴,也就等于封住了小辫子、郭东东他们的嘴巴。

丁冬不可能把“胆小鬼”三个字收回来,他也不甘心。陈家文明明就是一个不敢爬树的胆小鬼,还不能痛快地说出来,想想就憋屈得难受。

丁冬想起了自己在教室里一口气说出的那么多“怕”,然后咬牙切齿地说:“你就是胆小鬼!你怕耗子、怕癞蛤蟆、怕蜘蛛、怕蚯蚓、怕蚂蚁……”

陈家文已经从同学的嘴巴里听到了这些话,要不是这些话,他也不会在这里专门等丁冬。要知道陈家文也是不甘心的。一个才来学校一个月的乡下孩子,竟然抓住了一个好学生的把柄,竟然还说他是“胆小鬼”。他是胆小鬼吗?如果以前爬过树的话,昨天他很有可能轻松地爬到树上。问题的关键是他以前没有爬过树,一个人不可能天生就会爬树的。

陈家文哈哈大笑着,说:“我怕耗子?有本事你把耗子捉来呀!我怕癞蛤蟆?有本事你把癞蛤蟆捉来呀!我怕蜘蛛?有本事你把蜘蛛捉来呀……你去捉,你要捉不来,你才是胆小鬼!”

丁冬到哪儿去把这些捉来呀?就是能捉来,也不是能马上捉来的。

在丁冬和小辫子面面相觑的时候,陈家文又说:“丁冬,我听说你在家忘记关水龙头,把家里搞得到处是水,都能养鱼了,气得你爸妈把你耳朵揪得像橡皮筋!”

小辫子和其他孩子夸张地“啊”着。

丁冬跳着脚说:“你胡说!你听谁说的?你说,是谁说的?”

“你别问听谁说的,我还听说,你有一天在家把炒锅玩坏了,害得你家一天没有做饭。为这事,你爸妈也揪了你的耳朵……还有,你把人家小汽车的玻璃砸了,你爸赔了人家一千块钱,你爸妈也揪了你的耳朵……要不,你耳朵怎么会这样?”说到这里,陈家文用手摸摸自己的耳朵。

小辫子他们虽然不“啊”了,但是一个个嘴巴都张成了“O”。他们实在不敢想象丁冬淘气到这个地步,他们的脸上已经开始流露出“难怪丁冬的耳朵长成这样”的意思来。

“你胡说八道!你看到啦?你就是胆小鬼,你就是不敢爬树,你就是怕耗子、怕癞蛤蟆、怕蜘蛛、怕蚯蚓、怕蚂蚁……”丁冬想在语速和声量上压倒陈家文。

“哈哈,你去捉癞蛤蟆,你要捉不来,你才是胆小鬼!你去呀,快去!你怎么不去?你是捉不来吧?捉不来,我可回家了。”说着,陈家文真的回家了。

小辫子他们不眨眼地盯着丁冬,直看得丁冬浑身像有一万只蚂蚁在爬一样。可是丁冬不能撇下他们一走了之,要不等到下午,陈家文的话,就会被他们传进许多人的耳朵里。

丁冬努力压抑着自己心里的怒火,对小辫子他们好言好语地说:“你们别信陈家文的话,我到你们小区才多长时间?要真有这些事情,你们能不知道吗?小辫子,你说说,我们都是朋友了,我做过什么事情,你能不知道吗?”

小辫子没有辜负丁冬的期望,他态度明确地冲丁冬点点头,说:“陈家文就是胡说八道!”不过小辫子又问了丁冬一句话:“丁冬,你怕不怕癞蛤蟆?”

说实话,小辫子是怕癞蛤蟆的。要不,他也不会这样问了。

丁冬撇了撇嘴巴,说:“哼,我怕癞蛤蟆?以前在我们村里,我天天捉癞蛤蟆!”

“那你捉一只癞蛤蟆给陈家文看看!”小辫子说。幸好小辫子没有问丁冬,为什么要天天捉癞蛤蟆,否则丁冬该怎么回答呀?

其他孩子纷纷附和着说:

“对呀,你捉一只癞蛤蟆给陈家文看看!”

“下午就捉!”

“我们陪你捉!”

“小区后面的小河里有癞蛤蟆!”

“捉一只癞蛤蟆吓死陈家文!”

“只要陈家文一看到癞蛤蟆,就知道他是不是胆小鬼了!”

……

有了这些话以及这些热心的孩子,丁冬还怎么说不愿意捉癞蛤蟆呢?更重要的是,癞蛤蟆与检验陈家文是不是胆小鬼联系起来了。想想刚才陈家文的胡说八道,丁冬也应该捉一只癞蛤蟆。丁冬甚至想象到了陈家文看见癞蛤蟆的那一刻,脸都吓灰了,然后不要命地向他告饶。这么一来,岂不是轻而易举地证明了陈家文是胆小鬼了吗?

看来,用癞蛤蟆做打击陈家文的“武器”,是丁冬目前最理想的选择。

于是,丁冬脑子一热,豪迈地说出了一句话,并且还拍了一下自己的胸脯:“好,下午我就去捉一只癞蛤蟆!”

丁冬的语气就像癞蛤蟆已经在那里等着他去捉了。

“好,丁冬就是勇敢!”小辫子说。

其他孩子出主意说,谁也别告诉陈家文,等捉到了癞蛤蟆,下午到学校直接把癞蛤蟆送到陈家文面前,到时候不吓死他才怪呢!

有了小辫子他们的这些话,丁冬已经没有退路了,他必须去捉一只癞蛤蟆。

事实上,这些热心得过分的孩子,真正想看到的不是癞蛤蟆,而是想看看丁冬到底怕不怕癞蛤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