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跟踪

秘密跟踪

陈家文决定练习爬树。

陈家文的这个决定跟熊校长的招风耳有关。在听到丁冬说熊校长的耳朵是招风耳的那一刻,陈家文确实有些傻了。他没有想到熊校长也会是招风耳,而且居然还被丁冬发现了。

熊校长都是招风耳了,那么,丁冬的耳朵不应该是被他爸爸妈妈揪成那样的。这是同学们在丁冬走后的看法。这些看法也暗示了陈家文先前说的话是假的。

丁冬走后不久,陈家文出了教室,他要找机会去看看熊校长的耳朵。

放学后,熊校长喜欢在校园里转转。这样,陈家文很容易看见了熊校长的耳朵。无可争辩的事实是,熊校长真的长着一对招风耳。

想到丁冬说的“你敢说熊校长的耳朵是被他爸爸妈妈揪成那样的吗”,陈家文就很不服气。再想到丁冬中午还准备抓来癞蛤蟆和蛇吓唬自己,陈家文的“不服气”就变成了“愤怒”:“我考过八个满分,你连一个都没有考过,难道我怕你吗?”

陈家文没有心思做作业了。每天下午放学后,陈家文都要自觉地留在班级做一会儿作业。他回到教室,背起书包,走出了校园。

陈家文并不想急于回家,他慢腾腾地走着。他需要用什么办法来向丁冬证明自己不怕他呢?最好的办法无疑是爬树了。丁冬不是始终认为自己胆小,不敢爬树吗?那就偏爬给他看看。

在这里,有必要替陈家文说一句公道话,要一个男孩子对爬树不动心是不可能的,那天看见丁冬他们爬树,陈家文已经动心了。要不,他也不会毫不迟疑地脱了裤子,抱了树干。最终没有爬到树上,只是因为他从来没有爬过树,不是不敢,而是不会。

“不敢”与“不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陈家文没有忘记自己好学生的身份。他爬树必须不能被他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看见,不能被认识他的人看见,不能被红枫小区里的孩子看见,尤其不能被丁冬、小辫子、郭东东他们看见。

小河边应该是一个很不错的练习爬树的地方。

于是,陈家文兴冲冲地来到了小河边。

小河边有树,都是一些小树,没有经过修剪,想怎么长就怎么长,结果一个个长得歪歪斜斜。它们也不是很高,和马路上的那些树比起来,爬起来要方便得多。用这样的树来做爬树练习,是很明智的选择。

陈家文放下书包,把外衣脱掉。

为什么要脱掉外衣呢?好学生的衣服必须要每天干干净净的,虽然大人没有对陈家文做过这方面的专门规定,但他们的意思摆在那里,每天看见陈家文干干净净地出门,然后再看见他干干净净地回家,那是让他们很欣慰的事情。如果不脱掉外衣,那么衣服上很可能留下爬树的痕迹,也有可能把衣服弄坏了。真这样的话,等回到家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最起码有一百个问题等着问陈家文。

陈家文的奶奶于老师曾经是一位中学老师,退休后她把全部心思都放到了陈家文身上。陈家文在于老师的指导下,已经自学完了整个小学的语文和数学,即将开始自学初中的数理化。陈家文的八个满分有于老师的很大功劳。

陈家文还学习吹笛子,学习绘画。

于老师桃李满天下,在她的学生里不乏所谓的天才,不乏所谓的成功人士。假如自己的孙子培养不出来,她会觉得自己很失败,也很亏。所以,于老师一心要把陈家文培养成天才,同时还是一个有艺术细胞的人。奶奶崇尚温文尔雅的绅士,她觉得一个人有了艺术细胞,那就距离绅士不远了。一个将来要做绅士的人,怎么能爬树呢?要是被奶奶知道他爬树,那是什么后果,陈家文能想象出来。

陈家文的手在抓住树的枝丫的那一刻,他笑了,是一种很诡秘的笑,就像别人不许他做的事情,他偏偏做了。

陈家文顺利地爬到了一棵三米高左右的小树上。他实际爬的高度应该在一米左右。风扑面地吹来,而且可以看得很远,坐在树上的感觉真的非常好。陈家文很想放声高喊:“我爬到树上来啦!我敢爬树!”

如果可能,最好全世界的人都能听见他的喊声。

陈家文认识到作为一个男孩子,还是要爬一爬树的。

陈家文忽然看见了几个孩子朝小河边走来,他慌忙下了树,穿上衣服,背起书包,躲了起来。

是小辫子、郭东东他们。他们每人手上抓着一根木棒,一路战战兢兢,一路挥挥打打,像是在找什么东西,可又不像是找东西。

丁冬也应该在他们中间,可是陈家文没有看见丁冬。怎么会没有丁冬?丁冬会去哪里呢?他们来这里做什么?

突然小辫子尖叫了一声,其他三个人立刻趴到了地上,一动不动。只听见小辫子说了什么,然后三个人爬起来,继续战战兢兢,继续挥挥打打。

随着他们离陈家文藏身的地方越来越近,陈家文听到了他们说话的声音。原来他们是来抓癞蛤蟆和蛇的,而且还知道丁冬也去抓癞蛤蟆和蛇了,丁冬是到别处去抓了。他们要和丁冬比一比,看谁先抓到癞蛤蟆和蛇。

陈家文惊呆了。丁冬居然还要去抓癞蛤蟆和蛇,他不是发现熊校长的耳朵是招风耳了吗?他怎么还要去抓癞蛤蟆和蛇呢?抓到了,无疑是要送到他面前的。那么,小辫子、郭东东他们抓癞蛤蟆和蛇又是为什么呢?他们一定是抓了送给丁冬。

一个迫切的问题摆到了陈家文的面前:如果丁冬真的把癞蛤蟆或者蛇放到他的面前,他该怎么办?

还有一个问题陈家文也不得不考虑:丁冬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把癞蛤蟆或者蛇放到他的面前呢?会不会抓着癞蛤蟆或者蛇直接送到他面前,要他拿着?

陈家文从来没有直接拿过癞蛤蟆和蛇,也没有这方面的打算。

看来,光学会爬树还不行。

陈家文趴在那里,紧紧盯着郭东东和小辫子他们,他现在只能希望他们抓不着癞蛤蟆和蛇。

不久,陈家文暗暗地笑了。尽管郭东东他们的声势很大,但他们并不是真的想抓癞蛤蟆或者蛇,要真的想,他们就不会制造出那么大的动静了。制造那么大的动静,就是为了把癞蛤蟆和蛇吓跑。

又过了一会儿,郭东东说:“我们已经找了,没有找着癞蛤蟆和蛇,我们去看丁冬抓着没有。”

于是,四个人扔了木棒,往回走了。

消除了郭东东这边的担忧,陈家文心里只剩下丁冬那边了,最好的结局是,丁冬也没有抓着癞蛤蟆或者蛇。

等郭东东他们走远了,陈家文站起来,没着没落地回家。

按照小辫子的特点,丁冬如果真的抓着了癞蛤蟆或者蛇,小辫子很可能会跑到他家来告诉他。

直到陈家文吃过晚饭,也没有看见小辫子的影子。会不会有这样一种情况呢?丁冬抓着了癞蛤蟆或者蛇,他要小辫子替他保密。这样,明天丁冬就可以在他毫无防备的时候,出其不意地把癞蛤蟆或者蛇送到他面前,又或许丁冬会把癞蛤蟆或者蛇放进某一个同学的口袋里,然后骗他把手伸进那个同学的口袋里,让他直接摸到癞蛤蟆或者蛇,让他在大家面前出足洋相。

一想到有这种可能性,陈家文就浑身起鸡皮疙瘩。

陈家文决心不给丁冬这样的机会。

第二天早晨,陈家文去了学校,就到了教室里。在自己的教室里,即使丁冬胆子再大,量他也不敢把癞蛤蟆或者蛇直接送到他的面前。他要以不变应万变。

在课间,除了去厕所,陈家文哪里也不去,伏在课桌上做作业。即使去厕所,陈家文也是匆匆忙忙,而且是挑课间的后半段时间去,因为这样遇到丁冬的可能性很小。

有一个课间,一个同学告诉陈家文:“你们小区的那个小辫子说,丁冬昨天晚上看见了一只癞蛤蟆,它跳得比青蛙还要快、还要高。还有,小辫子说,丁冬看见了一条长着四条腿的蛇,会在草上飞。你信不信?”

陈家文轻松地笑着说:“我当然相信!那是童话故事嘛。”

陈家文真的轻松了,他明白了丁冬昨天肯定没有抓到癞蛤蟆和蛇,他或许就是不敢抓。

到放学后,一个问题自然地跳到了陈家文的脑子里:丁冬今天会不会还去抓癞蛤蟆和蛇呢?

陈家文多了一个心眼,一放学,他就背上书包,匆忙来到学校外面,然后利用学校的围墙做掩护,注意着丁冬的动向。

陈家文没等多久,便看见了丁冬。丁冬的身边既没有小辫子,也没有郭东东。只有丁冬一个人,他走得很匆忙,还不时扭过头朝身后看,而且没有朝回家的方向去。

很显然,丁冬的样子是不想让小辫子、郭东东他们看见。

为什么不带上小辫子和郭东东?这很反常。在许多时候,丁冬出现在哪里,小辫子和郭东东就出现在哪里。

难道他们还要进行抓癞蛤蟆和蛇的比赛吗?这个问题从脑子里冒出来时,陈家文哆嗦了一下。他觉得自己有些低估了丁冬,现在陈家文庆幸的是,他今天做了一件多么正确的事情:秘密跟踪丁冬。要不,自己被蒙在鼓里,到时候被癞蛤蟆或者蛇吓着了,都不知道怎么吓的。

按陈家文的理解,丁冬应该朝小河边那里去,那里才是抓癞蛤蟆和蛇比较理想的地方。可是,丁冬绕了大半个圈,竟然朝红枫小区附近的篮球场方向去了。

难道那里会有癞蛤蟆和蛇吗?陈家文想不明白。

丁冬没有进篮球场,却来到一棵树下,丢下书包,前后看看,然后开始爬树。

怎么丁冬还要爬树?而且一个人偷偷跑到这里来爬树?爬到树上干什么?陈家文更加不明白了。

只听见“咚”的一声,一样东西从树上掉下来,还带了尾巴。陈家文用手捂住嘴巴,把到嘴边的一声惊叫及时捂住了。假若陈家文真的把那一声惊叫叫出来,估计丁冬要被吓得从树上掉下来,那丁冬就惨了。

掉下来的东西在地上跳了跳,那尾巴也跟着动了动。原来是一只用网兜装着的球,不是篮球,是足球。

丁冬拎着足球进了篮球场。

不久,陈家文听到围墙里面发出来的声音:

“嘭嘭——”

应该是手拍球的声音。

“咚——”

应该是球撞击到墙上的声音。

还有从嘴巴里发出来的声音:

“嗨!”

“好球!好球!”

“进了,进了!”

“唉,差一点点!”

……

好像围墙里面远不止一个人一样。

到这里,陈家文算是明白了:丁冬一个人到这里是来玩球的,他根本没有想要去抓癞蛤蟆和蛇。

由此可以断定,丁冬昨天也没有去抓癞蛤蟆和蛇。

为什么没有去抓?明摆着,丁冬是和他一样不敢。陈家文忍不住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