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结

小 结

中国电视批评的发生期尽管时间不长,但是稍加检点,不难发现可圈可点之处实在不少。概要而言,这一时期的电视批评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成就。

成果之一:初步认清了电视的特性。从“电视广播”到直播电视剧再到电视剧,这些概念本身就是中国电视批评的创造。

成果之二:完成了直播电视剧的理论探索。直播电视剧是中国电视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初级阶段,尽管稚嫩,但却是独一无二的,中国早期电视从业人员从实践中总结出了比较全面的直播电视剧理论。包括演员心态、镜头取舍、故事节奏等,这些理论放在中国电视发展史上来看无疑是弥足珍贵的。

成果之三:培养了一大批电视理论人才,创造了电视批评的中国样式。中国电视起步的条件极其艰苦,但是中国电视人的理论探索热情却有增无减。从现在流传下来的文献不难发现,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参与电视批评的人数逐年增加,发表的电视批评文章质量日益精进,这些成就是不应被遗忘的。

过去的电视史或者电视理论史,对这一时间段的电视理论成就普遍关注不足,甚至把它说成“电视理论的空白期”,今天看来这样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不仅抹杀了中国早期电视人的理论贡献,也低估了中国电视人的理论自觉能力。

既然中国早期电视批评成就如此显著,那么为何会给人以“空白”的错觉?

笔者以为个中原因很值得探究。一方面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理论刊物本身就命运多舛,发表电视的理论刊物更是“命比纸薄”。据《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统计:

在人民共和国的整个35年中,只有少数出版物没有中断,《人民日报》、上海《文汇报》和政府的杂志《新华月报》(从1956年至1961年改为《新华半月刊》)是唯一想得起来的三种。[89]

更主要的方面在于,此时的电视艺术从根本上说还是政治宣传,而政治宣传总是阶段性的,一个时期走红的东西很可能下一个时期就会被打倒,加之新中国初期又是政治运动频仍的时期,这也加重了电视作为新的宣传工具和报纸、广播一道在政治漩涡中颠沛流离的命运。于是接二连三的政治宣讲任务取代了对电视的艺术特色和艺术创作的深度探讨。更重要的是,政治标准已经取代了艺术标准,而且已经由体制深入到个人内心。

当革命上升成为文艺的标准时,任何个人的异议都会成为不革命或者反革命的同义语,官方体制主导下的中国电视体制外的声音自然愈发微弱直至彻底消失。如果说欧冠云《电视剧是怎样的?》[90]还多少带有鲜明的个人感受色彩的话,到了王世俊《电视摄影记者要有饱满的革命热情——〈辽源煤矿今昔〉拍摄的感受》[91]、刘天湘《采访摄影与思想斗争》[92]则已经纯粹成了革命热情的空洞演绎,没有人再注意电视本身的艺术思考,电视批评被遗忘就似乎成了必然的宿命,这是反思中国早期电视批评时不可不说的一个遗憾。

【注释】

[1]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研究室、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编:《解放区广播历史资料选编》(1940—1949),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5年版,第8页。

[2]《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155页。

[3]《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183页。

[4]陈建云:《中国当代新闻传播法制史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9页。

[5]温济泽:《忆毛主席的一次会见》,《当代中国广播电视回忆录》第1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第3页。

[6]赵玉明:《声屏史苑探索——赵玉明自选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06页。

[7][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5—196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46页。

[8]季羡林:《季羡林自传》,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版,第159页。

[9]刘绍棠:《我对当前文艺的一些浅见》,《文艺学习》1957年第5期。

[10]郭沫若:《就目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答〈人民文学〉记者问》,《人民文学》1959年第1期。

[11]本书电视发展史实部分主要参照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蓝皮书:中国电视艺术发展报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郭镇之:《中国广播电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版。

[12]赵玉明主编:《中国广播电视通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248、249页。

[13]天津电视台:《试验性电视广播八个月》,《新闻战线》1960年第6期。

[14]《上海广播电视志》编辑委员会:《上海广播电视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15]关于早期直播电视剧的情况,这里参考的是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蓝皮书:中国电视艺术发展报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

[16]这里参考的是赵玉嵘主编《中国早期电视剧史略》的最新统计,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17]中国1949年至1982年主管广播电视工作的政府机构,起初称广播事业局,1949年10月成立,当时属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领导。1982年5月,中央广播事业局撤销,成立广播电视部。1986年1月,改为广播电影电视部。

[18]广东电视台的筹建计划要早于大多数省,1958年8月15日,广东电台电视部成立,负责筹建广州电视台。参见《广东省志·广播电视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6页。安徽省的电视台筹建于1959年年初,1960年9月30日试验性播出,是中国第一批建立的省电视台,也是“中国第一座以省名为台号的电视台。”参见《安徽省志·广播电视志》,方志出版社1997年版,第210页。

[19]《湖北省志·新闻出版上》,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3页。

[20]参见1964年1月29日《新民晚报》。

[21]张国涛:《中国电视剧第一篇理论研究文章考》,《现代传播》2007年第1期。

[22]吴素玲:《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157页。

[23]参见1979年12月9日《光明日报》。

[24]《电视广播报》在1958年9月出了4期,国庆后又出版了两期,每期8开2版,1万字左右,照片占版面的一半,内部发行。1965年国庆节和1966年元旦、春节,北京电视台又办了3期《电视广播报》,前两期仍为8开2版,后一期改为4开4版。内容除了刊登一周节目单外,还有文艺节目和专题节目的介绍,以及配合新闻、专题和文艺节目的照片,其中剧照居多。1965年的《电视广播报》虽也为内部刊物,但印刷数量较1958年有所增加(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615页)。但这些文章多属于电视业务介绍,和严格意义上的电视理论文章尚有一定距离,不过,其中相当多的文章谈到了对电视节目的看法,仍然属于广义的电视批评材料。

[25]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88年主办的理论刊物的前身《广播业务》名同实异。

[26]1960年8月改名为《新闻业务》,“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停刊,1978年12月起复刊,仍用《新闻战线》旧名。

[27]这里参照的是赵玉明主编:《中国广播电视通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28]如笔者搜集到的江苏省工农兵文学艺术战士联合会1967年10月编印的《毒草影片〈丽人行〉电视剧本》,就把剧本原原本本地油印出来,先传示众人,然后通过组织集中讨论来进行所谓的大批判。

[29]《上海广播电视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322页。

[30]《陕西省志第六十九卷广播电视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版,第210页。

[31]《黑龙江省志·广播电视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0页。

[32]《新闻学小辞典》,襄阳报社内部印制,1976年3月,第97页。这种《新闻学小辞典》是复旦大学新闻系编写的,后被全国各地反复翻印。

[33]周峰:《崭新的工作》,《新闻战线》1959年第3期,第1页。

[34]于广华主编:《荧屏岁月记》,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94页。

[35]周峰:《崭新的工作》,《新闻战线》1959年第3期,第1页。

[36]黄维钧:《电视剧与戏剧》,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研究室主编《电视剧研究资料选编》1984年内刊第一辑,第123页。

[37]《我国第一批电视摄影干部结业》,《新闻战线》1959年16期。

[38]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39]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30页。

[40]《无线电》创刊于1955年,其中偶尔刊载一些早期电视技术文章。《广播与电视技术》创刊于1974年。专门刊载电视技术的杂志《电视技术》则在1977年创刊。

[41]自1955年创刊至1966年停刊,刊登关于电视的文章,据笔者统计为279篇。

[42]康荫:《谈新闻作用问题》,《广播业务》1962年第7期。

[43]关于这次论争,这里参考了王文利《广播电视新闻学研究概述》一文,《媒介研究》2007年第2期。

[44]黄予:《广播不是阶级专政的工具——复康荫同志》,《广播业务》1963年第2、3期合刊。

[45]赵玉嵘:《电视剧浅议》,《广播业务》1964年第8期。

[46]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52、53页。

[47]最早有意识收集观众来信的是上海电视台。1958年10月13日,上海电视台首播后第13天,收到了第一封观众来信,至当年11月6日止,共收到27封来信,并在11月17日整理成第一份《电视观众来信汇报》。来信者多数系工厂、企业、商店的职工,其次是学生、机关干部。来信的内容主要是在工作单位或在文化宫(馆)中收看电视节目的感受。有些观众来信还对节目内容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有的观众还反映了收看质量方面的问题。1978年前,市民拥有电视机的数量少,电视播出的时间短,节目内容少,每月收到观众来信只有几十件。(引自《上海广播电视志》编辑委员会:《上海广播电视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322页。)

[48]《湖北省志·新闻出版》(上),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3页。

[49]《陕西省志第六十九卷广播电视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版,第231页。

[50]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24页。

[51]有意思的是,在远离北京的地方,各省电视台的试播节目对贯彻“宣传政治、传播知识和充实群众文化生活”这个指导意见表现得并不统一。比如湖北的第一座电视台武汉电视台,在1960年12月1日晚7时整首播的节目中,几乎全部是娱乐节目,剧目包括汉剧演员陈伯华、京剧演员关正明和李蔷华、楚剧演员陈建华的演唱,武汉人民艺术剧院刘凤、高小麟和胜利文工团的舞蹈,电影《青春之歌》女主角谢芳的诗朗诵,武汉杂技团夏菊花的杂技以及美术影片《红色种子》《猴子分树》等。而安徽电视台1960年9月30日晚首播则播出了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文瑞作的电视讲话和图片新闻。参见《湖北省志·新闻出版》(上),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2页。

[52]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46页。

[53]《中央电视台大事记》,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页。

[54]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55]天津电视台:《组织电视广播节目的尝试》,《广播业务》1960年第12期。

[56]欧冠云:《电视剧是怎样的?》,《新民晚报》1958年10月11日第2版。

[57]周峰:《崭新的工作》,《新闻战线》1959年第3期。

[58]李子先:《电视新闻片的性能》,《广播业务》1962年第8、9期合刊。

[59]杨长:《电视新闻和电视记者》,《广播业务》1965年第5期。

[60]石梁:《改编〈相亲记〉杂感》,《广播业务》1963年第6期。

[61]傅暾:《电视报道的人物选择和刻画》,《广播业务》1961年第6期。

[62]分别刊发在《广播业务》1962年第4、5、6、10期上,其中第5、6期是合刊。

[63]分见《广播业务》1963年第6、12期,1964年第1期,1964年第5、6期合刊。

[64]石梁:《改编〈相亲记〉杂感》,《广播业务》1963年第6期。

[65]达稼、贡劳:《难忘的日子——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电视片拍摄扎记》,《广播业务》1964年第4期。

[66]王世俊:《电视摄影记者要有饱满的革命热情——〈辽源煤矿今昔〉拍摄的感受》,《广播业务》1964年第8期。

[67]刘天湘:《采访摄影与思想斗争》,《广播业务》1965年第10、11期合刊。

[68]木木:《电视剧能否采用象征性的景?》,《广播业务》1963年第12期。

[69]铁石:《主题、材料、报道思想——看一些电视新闻片后的感想》,《广播业务》1964年第10、11期合刊。

[70]许欢子:《试评诗朗诵〈海誓〉的电视播出》,《广播业务》1962年第11、12期合刊。

[71]许欢子:《电视节目〈告别山城〉观后》,《广播业务》1962年第7期。

[72]赵玉嵘主编:《中国早期电视剧史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版,第9页。

[73]赵玉嵘主编:《中国早期电视剧史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版,第258页。

[74]周峰:《崭新的工作》,《新闻战线》1959年第3期,第15页。

[75]欧冠云:《电视剧是怎样的?》,《新民晚报》1958年10月11日第2版,转引自赵玉嵘:《中国早期电视剧史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版,第144页。

[76]石梁:《改编〈相亲记〉杂感》,《广播业务》1963年第6期,转引自赵玉嵘:《中国早期电视剧史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版,第156页。

[77]孙企英:《电视剧火种导演札记》,《广播业务》1964年第1期。

[78]霍大寿:《荧光屏上的艺术——访北京电视台、中央广播电视剧团》,《戏剧报》1962年第10期。

[79]张国焘在《中国电视剧第一篇理论研究文章考》中曾认为赵玉嵘的《电视剧浅议》“可能是我国最早将电视剧作为独立的艺术形态加以系统阐释的理论文章”,《现代传播》2007年第1期。

[80]曹惠:《早期电视剧剧本创作情况回顾》,见李培森主编:《追溯源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81]石梁:《改编〈相亲记〉杂感》,《广播业务》1963年第6期。

[82]资料来源于赵玉嵘主编的《中国早期电视剧史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版)和《上海广播电视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83]周峰:《崭新的工作》,《新闻战线》1959年第3期,第15页。

[84]欧冠云:《电视剧是怎样的?》,《新民晚报》1958年10月11日第2版,转引自赵玉嵘:《中国早期电视剧史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版,第144页。

[85]周峰:《崭新的工作》,《新闻战线》1959年第3期,第15页。

[86]赵玉嵘:《电视剧浅议》,《广播业务》1964年第8期。

[87]赵玉嵘:《电视剧浅议》,《广播业务》1964年第8期。

[88]引文俱见赵玉嵘:《电视剧浅议》,《广播业务》1964年第8期。

[89][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5—196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77页。

[90]欧冠云:《电视剧是怎样的?》,《新民晚报》1958年10月11日第二版。

[91]王世俊:《电视摄影记者要有饱满的革命热情——〈辽源煤矿今昔〉拍摄的感受》,《广播业务》1964年第8期。

[92]刘天湘:《采访摄影与思想斗争》,《广播业务》1965年第10、11期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