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发展基本史实
1984年4月20的《北京日报》上有一篇新闻报道:《本市电视机进入更新换代时期》,“据调查分析,今年全市居民对彩电需求量在三万台以上,农民对彩电需求量在七千五百台左右。”这是1983年中国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确定了“四级办电视”的发展方针后来自北京电视市场的一线消费数据。
一般认为,正是“四级办电视”的发展方针把中国电视事业推上了快车道。
我们把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的发展以1989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每个时期举出其独特的现象,以斑窥豹。在1984年至1989年第一个时期中国电视的发展进程中,有如下几个现象值得关注:
一、栏目化探索成为发展关键词
中央电视台先后开办了《周末文艺》《戏曲欣赏》《曲艺与杂技》《百花园》等电视栏目,到1985年,中央电视台已经全部实行栏目化播出。各地电视台的栏目化进程有快有慢,但栏目化的趋势非常明显。其中,上海电视台的《大舞台》《大世界》《笑一笑》,北京电视台的《五彩缤纷》,天津电视台的《画中曲》,吉林电视台的《艺林漫步》,湖南电视台的《星期文艺》,安徽电视台的《舞台精英》,陕西电视台的《秦之声》,广东电视台的《南粤戏曲》在当时是比较有名的地方台栏目。
二、港台、境外电视剧成为各地电视台的收视亮点,内地名著改编电视剧创作成果丰硕
仅以1985年上半年为例,全国播出的港台、境外电视剧已达400多部(集),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未有过的现象,一批港台、境外电视剧如《阿信》《射雕英雄传》《上海滩》《十三妹》等风靡内地。与此同时,《红楼梦》《西游记》《四世同堂》《杨家将》等由古典名著或通俗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也成为人们热议的对象。
三、文艺竞技类节目的兴起和普及
竞赛类节目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81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北京中学生智力竞赛》节目,但真正起到轰动效应的要数1984年由中央电视台和各省级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此后1986年6月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部分省市相声邀请赛也好评如潮,这股热潮的高峰期是1987年,这一年,中央电视台先后举办了《首届中华杯猜谜赛》《全国电视小品比赛》《全国业余相声比赛》《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选赛》等竞赛与欣赏相结合的大型文艺节目。各地方台类似节目也很多,如甘肃电视台1987年举办的《全省戏剧、舞蹈、小品电视大奖赛》,新疆电视台先后6次对首届新疆青年歌手大奖赛活动进行了现场直播,芜湖电视台的《革命歌曲大奖赛》、安庆电视台的《独生子女独唱大奖赛》和衡阳电视台的《储蓄杯业余歌手大奖赛》等,都采用了这一节目形式。
整个80年代的中国电视,在精神追求上是值得缅怀的。著名电视人孙玉胜曾经说:“80年代的电视可以说是‘文学电视’或者叫‘作家电视’的时期。”[7]当人们意识到电视这一新兴媒介的强大传播功能时,许多高扬理想旗帜和启蒙情怀的知识分子全身心地融入其中,他们的进入让中国电视在人文色彩上达到了一个前不曾有、后至今无的崭新境界。许多关乎时局和深刻人生主题的电视作品奇迹般地连续出现,如电视剧《新星》《走向远方》《篱笆·女人和狗》,纪录片《望长城》《河殇》等,这是80年代中国内地电视的一大奇观。
90年代的中国电视以电视剧《渴望》的温情拉开帷幕。简要地说,也有几大现象迥异于其他时期:
首先电视节目品种上日趋丰富,频道拓展实现专业化。中央电视台涌现了诸如《综艺大观》《正大综艺》《曲苑杂坛》《东西南北中》《旋转舞台》等名牌栏目,北京电视台《公益歌曲擂台赛》、上海电视台《今夜星辰》、河北电视台《百花丛》、浙江电视台《调色板》、山西电视台《五彩缤纷》、山东电视台《星期日文艺》等也竞相亮相,表现不俗,而音乐电视更是大多数90年代年轻人抹不掉的记忆。随着节目品种增加,频道拓展迈开步伐。1995年11月30日,中央电视台第三套节目文艺频道由原来只向北京地区播出改为向全国卫星传送。这个文艺频道的主干节目由六个方面组成,包括国产电视剧、译制片、中外音乐电视、综艺性节目、文艺节目、动画节目,这是中国第一个专业文艺频道。1996年1月,中央电视台戏曲音乐频道开播。随之,全国各级电视台纷纷开办大量文艺、影视专业频道,一个多频道、细分工的电视节目格局也在这一时期形成。
其次,新闻节目改革显山露水。90年代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最亮点是中央电视台,1993年的《东方时空》,1994年的《焦点访谈》,1995年的《新闻三十分》,1996年的《实话实说》和《新闻调查》,尤其是1996年1月1日《新闻联播》实行直播,由此开启了1997年“中国电视直播年”的到来。这些节目改变了中国电视新闻类节目此前的呆板形象,在贴近民生上走出了可喜的一步。负面效应是各地方电视台争相仿效,电视节目格局很快陷入雷同怪圈。
再次,电视剧完成叙事转型。《渴望》的成功是90年代电视剧走向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电视剧或多或少是人们对政治、国是的一种表达,如《新星》《走向远方》,在此之后,反映世俗百姓生活、情感、命运的通俗剧流行,《编辑部的故事》《过把瘾》《戏说乾隆》《北京人在纽约》《宰相刘罗锅》等,各领风骚,风靡一时。
还有就是市场意识开始进入电视节目市场。从1979年上海电视台播放广告开始,商业的力量正在逐渐进入中国电视的已有领地,到了90年代,中央电视台许多电视文艺节目和栏目开始市场化运作,随着制播分离理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公司加入到了电视节目的策划、制作、营销队伍中。局部成功的市场案例如湖南电视台的《快乐大本营》,北京嘉实广告文化发展公司的《影视新干线》《新闻故事》《相约星期六》,北京光线公司的《中国娱乐报道》《中国音乐风云榜》等,它们很快为其他电视台和公司所借鉴。
90年代的中国电视,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其发展形态,那就是启蒙意识淡了,商业意识浓了。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电视开始把镜头对准细碎的百姓生活,80年代那种宏大的叙事和高涨的文化热情迅速消解,取而代之的是无孔不入的商业浪潮。1999年9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国发办82号文件)明确要求“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组建包括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在内的广播电视集团”。集团化改革要求坚持政事、政企分开,宣传与经营分离,经营性国有资产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分离,网台分离,集团内部制作与编播(新闻除外)分离的原则,这个文件的下发无疑是中国电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启动机,预示着进入新世纪的中国电视将会面临更广阔的空间与更多实力非凡的竞争对手并存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