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结
从1984年到1999年,这是中国社会享受改革开放果实、洋溢着青春活力的15年。
毫无疑问,电视的发展直接见证了改革开放的伟大。
对电视批评史而言,这15年中所发生的批评史料数量和理论成果远远超过了此前的25年。这意味着有更多的人能够享受电视,也意味着有更自由的空间可以议论电视,更意味着一大批有准备的头脑正在把中国电视研究带向深入。
从史料学角度而言,这15年已经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了。光是形形色色的刊物就不胜枚举,何况还有比这更庞大的各级报纸。本文粗线条地勾勒出了15年中人们议论电视的主要阵地,这只是主要的阵地,而非全部的阵地。
在这些主阵地上究竟上演了什么传奇般的电视演义呢?
本书认为从三个角度可以看出此时电视研究的规模和质量:一是队伍,二是语态,三是方法。在如此宏大的批评队伍规模上,我们认为至少有四个方面的理论热点应该值得一书,即电视是否是艺术的争论、电影和戏剧戏曲如何面对电视的挑战、中国应不应该建立自己的影视美学体系以及电视剧研究呈现出了哪些新气象。
尽管我们深知这些并不足以囊括整个15年电视批评主战场上的所有烽火硝烟,正如并不是要待吃光了整个西瓜才知道西瓜的味道一样,透过本文所选择的电视批评的几个断面,我们至少可以管窥和想见中国电视批评史所走过的坚实历程。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书所进行的分析中,读者仍然能够感受到有几股力量是中国电视批评发展的助推器,如意识形态主管部门对理论研究的重视直接催生了许多研究协会的出现;主流意识形态对戏曲困境的重视又使得戏曲电视剧成为一种中国所独有的电视新景观;又如全球化时代到来所产生的文明冲突,使得一些有识之士把中国影视美学建设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再如理论界对电视艺术属性的质疑,其结果是电视艺术这个概念得以科学界定进而深入人心……
没有因,何来果?深入解读中国电视批评史,亦应如是观之。
【注释】
[1]曹维劲、魏承思主编:《中国80年代人文思潮》,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
[2]曹维劲、魏承思主编:《中国80年代人文思潮》,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第387页。
[3]2007年10月笔者拜访李泽厚先生时,李先生提到当时美学泛滥,甚至有人请他为新闻美学、军事美学之类的著作写序,但都遭到了他的拒绝。
[4]王岳川:《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5]王岳川:《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6]查建英:《80年代访谈录》,三联书店2006年版,封底。
[7]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5页。
[8]据《中国广播电视年鉴》整理,内部刊物系作者搜集。
[9]除了这些内部刊物外,央视内部还不定期整理了《全国电视文艺研讨会专刊》《两会报道专刊》《中央电视台工作会议专刊》《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电视转播工作专刊》《电视研究资料》《电视新闻资料选编》等资料汇编,也刊载了大量电视批评文章。
[10]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61页。
[11]据《新周报》主编赵世龙的内部讲话,http://blog.sina.com.cn/zhuch.
[12]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华南理工大学编:《蓝皮书:中国电视艺术发展报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11月版,第15页。
[13]欧阳宏生:《电视批评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30页。
[14]广播电视部意见室主编:《方向与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文件和典型材料选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4年7月版。
[15]论著统计来自国家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北京电影学院图书馆,实际成果应该比这一统计还要多。
[16]陈志昂,《〈电视艺术丛书〉将陆续出版》,《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3年03期。按:这套书后来出的实际书目与拟目有一定的出入,如傅正义的《电视剪辑艺术》后来易名为《电影电视剪辑学》,梁伯龙的《电视表演艺术》后来易名为《电视表演学》,业师黄会林的《电视编剧艺术》后来易名为《电视文本写作学》,实出书目加入了孟繁树的《戏曲电视剧艺术论》。
[17]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在1995年还推出了一套《广播电视新闻系列教材》,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这套教材出版时间跨度很长,至2007年还有新书或修订书加入。
[18]值得一提的是,较早出版的电视理论教材当推朱汉生先生的《影视艺术基础知识》,该书封面即印有“北京影视艺术专科学校选定教科书”,1988年12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19]在90年代晚期,许多大学把影视理论研究成果纳入新闻传播类或戏剧类丛书中,如苏州大学的《现代新闻学与传播学丛书》就收录了汤镇海的《影视艺术概论》,南京大学的《戏剧影视研究丛书》收录了胡星亮的《中国电影史》。
[20]其中崔文华编的《〈河殇〉论》由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9月出版。
[21]此后这种情况也不多见,山东文艺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的《聊斋影视评论》(王富聪著)与此性质相同,但是收录的仅是作者一个人的影评,与《〈河殇〉论》囊括写、导、拍与观众回馈的立体型电视批评格局不同。
[22]需要指出的是,尚有一些关于电视批评的丛书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出齐,有的甚至只出了一两本,如90年代初推出的《电视艺术和美学》丛书,只推出了《22集电视连续剧〈公关小姐〉创作体会》(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10集京剧电视连续剧〈曹雪芹〉创作体会·评论·文学创作·唱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拟定的其他著作,如《〈五朵金花的儿女〉创作评论集》等似乎一直没有出版。另外,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定期举办的“全国广播电视论文评选”活动一般都有优秀论文结集出版的情况,也可以视为一种电视批评丛书。
[23]曹禺:《一部极其出色的电视剧》(评电视剧《四世同堂》),《瞭望》1985年07期;严秀:《评〈夜幕下的哈尔滨〉》,《瞭望》1985年08期。
[24]胡伟明:《再谈“开放的戏剧”》,《艺术百家》1985年02期。文章谈的是戏剧应对电视挑战的策略问题。
[25]郭亨杰:《关于影剧观众心理的思考》,《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04期。
[26]岫岩:《关于电视文学创作的原则与规律》,《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改为《北华大学学报》)1985年12期。
[27]沈孜明:《〈上海滩〉〈扬州滩〉〈广州滩〉——一个供求关系的启示》,《社会》1985年05期;魏海波等:《电视文化——彷徨在发展的十字路口》,《社会》1985年06期。
[28]梁枫、冯铁山:《史实·传奇·创新——电视连续剧〈杨家将〉创作札记》,《明清小说研究》1985年02期。
[29]杜兰玉等:《学前和学龄儿童对电视片的理解能力与爱好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学》1985年12期。
[30]戚方:《电视艺术的崛起和腾飞》,《文艺理论与批评》1986年创刊号。
[31]王泉:《电视呼唤“通才”》,《新闻记者》1994年11期。
[32]尤小刚:《电视剧对导演的要求》,《当代电视》1988年04期。
[33]值得指出的是,许多地方电视台一线工作人员也参加到这一时期的电视批评中来,成果突出。如齐齐哈尔电视台制作部李魁树的《浅谈音乐在电视节目中的作用》(《理论观察》1989年04期),山东济宁电视台黄侠的《悲剧的力量:简评电视剧〈苍天在上〉的艺术魅力》(《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6年06期),湖北宜昌电视台王贵平的《电视精品生产障碍分析及对策》(《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6年10期),等等。
[34]李永安:《甄宝玉哪里去了:也谈电视剧〈红楼梦〉的结尾》,《电影评介》1988年02期。
[35]崔文华:《〈河殇〉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
[36]《湖北省志·新闻出版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5、346页。
[37]如1985年4月26日,上海职工群众评选上海十种“群众喜爱的精神产品”揭晓,上海电视台《国际瞭望》《体育大看台》节目被评为上海“群众喜爱的精神产品”,见《上海广播电视志·大事记》。
[38]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326、612页。
[39]各省的电视评论学会和广播电视学会不同,如上海的电视评论学会成立于1987年,而上海广播电视学会成立于1988年;四川影视评论学会成立于1984年,而广播电视学会成立于1987年,但是就功能和影响而言,二者十分相似。
[40]漆启泰:《上海电视评论学会举办“金羽奖”》,《当代电视》1988年第2期。
[41]岫岩:《关于电视文学创作的原则与规律》,《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改为《北华大学学报》)1985年12期。
[42]夏衍:《尊重电视剧艺术的规律》,《文汇报》1987年2月13日。
[43]丁亚平:《电视传媒教育功能有什么样的内涵》,《中国文化报》1997年10月25日。
[44]《新华文摘》1990年第8期转载。
[45]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此后除了张讴著的《电视符号与电视文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年11月版)外,以“电视文化”命名的专著到了21世纪几乎绝迹,这固然与八九十年代学界流行文化学有关,可能也与学术研究的格局日趋谨严有关。
[46]张宏森:《中国电视剧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对电视剧创作现状的忧患和思考》,《文艺百家》1995年第3期。
[47]崔进:《论加强电视艺术评论工作》,《电视研究》1996年第8期。
[48]陈晓明:《电视艺术批评视野与“二度创作”》,《学习与探索》1995年第6期。
[49]陈晓明:《走出中国电视艺术批评的误区》,《艺术广角》1996年第3期。
[50]张远山:《电视批评的紧迫性及其基本困境》,《当代电视》1995年第3期。
[51]胡智锋、罗振宇:《学院精神与学理路径——理论视野中的“电视批评”》,《现代传播》1996年第1期。
[52]王志敏:《关于媒介批评的定位》,《现代传播》1996年第3期。
[53]徐荃乐:《电视批评的批评》,《电视研究》1998年第1期。
[54]黄会林:《艺苑咀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55]王富聪:《聊斋影视评论》,山东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56]仲呈祥:《仲呈祥影视评论二集》,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57]刘洪耀:《刘洪耀影视文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58]苏宁:《苏宁影视文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59]边国立:《银屏的回声:边国立影视文论选》,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60]蔡骧:《蔡骧电视文论选:电视美学实践》,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版。
[61]森茂芳:《论“通俗电视”的电视学基础与美学特征》,《民族艺术研究》1988年第4期。
[62]陈晓明:《屏幕文化:当代意识烛照中的律动──中国新时期电视剧审美价值取向观照》,《文艺评论》1994年第5期。
[63]苏畅:《试论电视剧艺术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辽宁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64]樊玉媛:《浅谈电视新闻美学》,《视听界》1986年第4期。按:受美学研究的影响,电视观众的审美心理研究也受到比较多的关注,电视观众审美心理研究其实也包含着电视新闻美学的内容,如黄颇的《电视观众的审美心理》(《文艺研究》1989年第6期)和《电视观众的审美心理结构及其功能》(《辽宁大学学报》1989年第12期)、武澎的《电视艺术的审美特性随笔》(《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7年第9期)等。
[65]陆嘉生:《纪实性电视剧的现实责任及其美学追求——谈山西纪实性电视剧》,《中国电视》1995年第11期。按:1995年9月9日,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与山西电视台在太原联合召开了“纪实性电视剧研讨会”,会议就纪实性电视剧的产生、发展及现状、特点、艺术追求等问题进行了探讨,陆的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66]王永利:《试论电视新闻的美学特征和规律》,《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0年第1期。除此之外,钟桂松的《电视新闻的美学价值初探》(《电视研究》1994年第6期)和谢莉红的《电视新闻美学结构形式》(《声屏学报》1989年第3期)都属于同类性质的理论文章。
[67]祖朝志:《电视新闻编辑的审美意识》,《新闻采编》1997年第10期。
[68]张健:《对美学的误解——“电视新闻美学”说质疑》,《声屏世界》1999年第2期。
[69]钟大年:《真实的,又是艺术的——纪录片美学特性漫谈》,《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85年第2期。
[70]申晓力:《电视专题片纪实性美学特征》,《吉林大学学报》1989年第6期。
[71]胡智锋:《论电视纪录美学》,《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3年第1、2期,《新华文摘》1994年第1期转载。
[72]范志平:《寻找文化人类学与影视艺术的结合点》,《民族研究》1996年第2期。
[73]刘帼君:《话剧、电影、电视表演初探》,《当代电影》1988年第1期。
[74]龚维英:《两部电视剧〈诸葛亮〉评议》,《当代戏剧》1986年第4期。
[75]王维超:《电视与电视艺术辨析》,《当代电视》1987年第5期。
[76]《〈电视不是艺术〉引起热烈争鸣》,《当代电视》1988年第1期。
[77]孙岩:《不能忽略电视的艺术内容》,《当代电视》1988年第1期。
[78]戚方:《评〈电视不是艺术〉》,《当代电视》1988年第2期。
[79]谢文:《问题成堆——〈电视不是艺术〉一文读后感》,《当代电视》1988年第4期。
[80]刘树林:《论电视艺术的本质特征》,《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9年第6期;洪沫:《什么是电视艺术》,《当代电视》1988年第9期;壮春雨:《论电视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89年第1期。引文出自壮春雨文。
[81]如王云的《电视艺术的构成》(《戏剧艺术》1994年第1期)从电视艺术的结构角度探讨了电视艺术的性质问题,里沙的《电视艺术的第三层次》(《当代文坛》1994年第5期)则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观众美学效果进行了分析,蔡贻象的《电影与电视的艺术文化比较》(《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认为电影与电视各有独特的文化形态,二者都属于艺术范畴。
[82]周传基:《电影电视根本就不是“综合艺术”》,《电影艺术》1994年第5期。
[83]吕一泓:《戏曲电视散论》,《浙江传媒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
[84]贡吉玖:《戏曲电视剧,一个新的艺术品种——兼评京剧电视剧〈曹雪芹〉》,《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1年第4期。
[85]龙未央:《从〈璇子〉、〈燕燕〉谈谈对电视戏曲片的看法》,《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84年第3期。
[86]龚和德:《柳暗花明又一村——略谈戏曲与电视的联姻》,《当代电视》1988年第7期。
[87]孟繁树:《论戏曲电视剧》,《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
[88]高留彬、赵君平:《戏曲未及的现状与出路——兼谈对戏曲现状的改革》,《上海戏剧》1991年第6期。
[89]孟繁树:《戏曲与电视的结合是电视与戏曲的双向选择》,《艺术百家》1995年第4期。
[90]汪人元:《关于戏曲电视剧的几点理论思考》,《艺术百家》1995年第4期。
[91]江俊绪:《戏曲电视剧特点初探》,《大众电视》1988年第5期。
[92]胡芝风:《戏曲影视片的实践与思考》,《戏剧艺术》1992年第1期。
[93]如时任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的刘习良在1995年全国戏曲电视剧研讨会上的总结发言,其题目就叫做《借电视荧屏威力,扬民族戏曲美名》。
[94]叶千荣:《空间的开放:对话剧如何克服电影电视冲击的设想》,《戏剧艺术》1982年第2期。
[95]《剧本》,1984年第7期。
[96]张仁里:《电视屏幕上的戏剧新品种:小品》,《当代电视》1987年第2期。
[97]胡健:《萎缩:不容乐观的电影市场现状》,《电影艺术》1985年第11期。
[98]陈荒煤:《从所谓电影危机说起——试论电影与电视片的关系》,《人民日报》1985年11月11日。
[99]邹定武:《电影面临电视挑战》,《当代电视》1988年第5期。
[100]杨静:《电影会被挤垮吗——当代影视研究略探》,《电影评介》1994年第2期。
[101]张同道、刘宁子、路春艳等:《关于电影与电视关系的调查报告》,《电影艺术》1996年第2期。
[102]李泽厚:《我对电影、电视的一点看法》,《中国电视》1987年第2期。
[103]刘丽娜:《影视一体化——电影电视发展新趋势》,《视听界》1999年第6期。
[104]蓝翎:《民族的东西总是有艺术生命力的》,转引自《新华文摘》1985年第10期。
[105]张瑶均:《略论中国影视艺术的美学特色》,《电影评介》1987年第4期。
[106]黄会林:《中国影视美学建设刍议》,分两期刊登在《当代电视》1998年第7、8期;
[107]对于传统美学如何融入、指导影视理论建构,文章虽然破多立少,但从影视理论史角度,以这篇文章为界,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此前几乎大部分影视理论文章多喜欢嫁接西方现代词汇,批评方法几乎一边倒,此后,从中国美学本身研究影视的文章明显多了起来。
[108]黄会林、周星、张同道、于丹:《“中国影视美学研究”笔谈》,《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109]王云缦:《试论电视剧的多种形态》,《当代电视》1988年第6期。
[110]徐景熙:《我国电视连续剧创作的新景观》,《宁波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111]苗棣:《工业化生产与电视剧艺术》,《当代电影》1997年第6期。
[112]《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学术讨论会纪要》,《中国电视》1987年第5期。
[113]王石:《商业性与低质化倾向——答来访者问》,《当代电视》1987年第1期。又如面对《皇城根儿》《爱你没商量》《京都纪事》《海马歌舞厅》《东边日出西边雨》《我爱我家》等一系列商业化运作的电视剧,胡智锋就表达了对《爱你没商量》“失掉了他那机敏的嘲讽和幽默的力量,而变得不伦不类”的隐忧(参见胡智锋:《电视美的探索》,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