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发展基本史实

第二节 电视发展基本史实

1966年5月,中共中央《五·一六通知》下发后,北京电视台作出了关于宣传“文化大革命”的一些安排,要求编播人员“加强阶级斗争观念”“不播毒草”,一律不播“文化大革命”前期制作的大量节目。7月16日,毛泽东畅游长江,一个月后,北京电视台摄制完成并播出电视纪录片《毛泽东主席畅游长江》,片子拷贝后寄往全国各地电视台与外国电视机构。与此同时,报道毛主席成为电视台的唯一任务,文化团体停止演出,以前的影片停止发行。该年年底,北京电视台一派群众组织、中央广播事业局给中央宣传部写了《关于停止电视播出的请示报告》。1967年年初,经“中央文革小组”批准,北京电视台于1月6日暂停播出,全国大多数电视台马上跟进停播,只有上海电视台例外。1月6日,上海电视台第一次直播造反派组织的批斗大会,名为“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打倒陈丕显、曹荻秋为首的上海市委大会”。此后,平均不到一周就直播一场电视批斗会,成为当时上海电视台的主要节目,仅1967年就直播了60多场。[9]“文革”初期,上海电视台拍摄了记录造反运动的纪录片,如《一月风暴》《砸烂联司》《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以及反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纪录片,如《扎根边疆闹革命》等,这些片子和八个样板戏一度成为电视台播出节目的主体。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种叫做“屏幕复制片”的特殊年代存在过的特殊影像传播介质。其实质是电视实况转播屏幕复制片,指的是电影通过电视录像带“磁转胶”复制而来的电影,[10]这些特殊电影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电视台的节目源,其内容绝大部分都是八个样板戏,即《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和被群众称为“老三战”的三部电影——《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偶尔也播出反映当时现实形势需要的群众文艺演出以及毛泽东思想业余宣传队演出的文艺节目。

图4 “文革”期间的屏幕复制片《沙家浜》说明书

北京电视台当时播出的有数的几首歌曲是《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国际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根据毛泽东语录谱写的“语录歌”,当时主要的政治性节目是《电视新闻》《电视讲话》,其内容多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的体会,“破私立公”“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批判修正主义”等。古今中外的各种优秀文艺被禁锢,文艺界呈现一片萧条景况。与事业倒退相伴的是,刚刚进入发展期的中国电视队伍遭到摧残,仅以上海电视台为例,“文化大革命”期间,广播电台有114人被立案审查,占职工总数的16%;有8人非正常死亡;有约占职工总数1/3的人被调离。

中国电视事业尽管遭受重大挫折,但是发展的脚步并没有停止。1969年,北京电视台利用北京至太原之间的微波线路,传送了首都人民庆祝国庆活动的电视节目,影响很大。同年,山西省、河北省、陕西省都可以通过微波线路收转北京电视台的节目了。1970年9月,中央广播事业局向中央提出筹建北京彩色电视试验台的报告,北京电视台制订了《1971年至1975年发展规划(草案)》,计划在这五年内大力发展彩色电视,同时适当发展黑白电视,力争开办三套节目,其中两套为彩色电视,一套为黑白电视。同年底,中央广播事业局在北京召开了彩色电视攻关经验交流会,国务院批准筹建北京、天津、上海、四川四个彩色电视试播台。1971年3月,上海南京西路651号开始建造上海彩电中心,同时上海电视台开始借用中国银行大楼14楼进行彩色电视试播的准备。1972年确定我国彩色电视暂行制式为“PAL”制式。1973年6月,经过3年的建设,上海电视台建成210米高的电视发射塔,成为当时上海最高的建筑物。8月1日,上海电视台正式对外试播彩色电视。1973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了彩色电视试播,当年10月1日转为正式播出。1974年下半年,上海电视台陆续从永安大楼迁到南京西路651号。同年12月26日,正式启用新落成的彩色电视中心。1974年11月,京沪杭、京广、京成渝三条微波干线正式投入使用,沿线更多的电视台,包括转播台,开始接收北京电视台节目。1975年5月,北京电视台通过微波线路向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传送天安门广场“五一”焰火晚会盛况。6月,中央广播事业局召开“六省一市转播北京电视台节目协作会议”,北京电视台随之开始转播部分省、市电视台的节目,一个以北京为中心、连接全国各主要城市的电视播出网已经初具规模。70年代初期,中国的电视台已经发展到32座,北京电视台已能通过微波线路把节目传送到2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到1976年年底,北京电视台的彩色电视节目可传送到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在节目方面,北京电视台在1974年至1976年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的指示,利用少有的彩色录像设备录制了一大批传统戏曲与曲艺节目,包括著名相声演员侯宝林等表演的传统保留节目,为我国戏曲、曲艺艺术的发展保存了十分珍贵的资料。1971年8月12日恢复了《卫生常识》栏目,此后又恢复了《科学知识》节目,而1976年7月1日开播的全国电视新闻联播节目实为《新闻联播》的先声。

尤为可贵的是,即便是“文革”最黑暗的时期,中国电视人也没有固步自封,他们已经开始把探求的目光聚焦到国门以外。1970年的《发光学报》刊出《国外电视动态》[11],1972年《电子技术》首期又刊出《国外电视发展概况》一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国外电视技术突飞猛进式的发展,文章给出的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送黑白电视,有24个国家和地区已播送彩色电视。世界电视机总数共有二亿七千万架,其中彩色电视机占四千一百万架。美国、日本电视机总数共占世界总数的42%、彩色电视机共占85%。”[12]《美国彩色电视机的进展》则直接介绍了这个“头号资本主义国家”彩色电视机的发展成就。[13]这些文章让人们了解了西方国家电视业发展的最新成就,自然体会到了国内发展的不足,这或许也是推动“文革”期间中国电视发展的重要原因。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即便有如许发展成绩,但是能够真正享受到这些发展成果的人并不多。仅以上海电视台为例,彩色电视试播初期,全市仅有69台彩色电视接收机。

1976年12月21日,北京电视台转播了《诗刊》社主办的诗歌朗诵音乐会,一首《周总理,您在哪里》的诗朗诵撼动了千万人的心,这也预示着中国电视发展新时期的到来。有资料显示:截至1976年上半年,中国电视机的社会拥有量达60万台,电视观众已增加到数百万人,省、市电视台增加到了36座。[14]1977年1月8日,北京电视台为了纪念周恩来逝世一周年播放了纪录片《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同年11月7日,中央电视台转播了由上海电视台传送的话剧《于无声处》,接着,当月21日又播出了鲁迅、郭沫若诗歌朗诵会。1977年5月23日,北京电视台开办《文化生活》栏目,与此前的电视文艺节目相比,这个栏目具有更多的艺术性、知识性、欣赏性和趣味性。1977年11月,北京电视台又开办了《外国文艺》专栏,介绍外国各种优秀文艺节目。同月29日,北京电视台播放了南斯拉夫电视剧《巧入敌后》,这是中国电视台播放的第一部外国电视剧。1978年1月1日,《新闻联播》正式打出栏目名称字幕,定名播出。2月6日农历除夕,北京电视台在粉碎“四人帮”之后第一次举办的迎春晚会上与广大电视观众见面,它标志着电视文艺开始恢复生机。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更名为中央电视台。6月25日、26日,中央电视台向全国现场直播了在阿根廷举行的第十一届世界杯足球赛的半决赛和决赛,这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次通过国际通信卫星传送国际体育比赛的实况。1979年9月1日,中央电视台与英美合资的合众独立电视新闻社(UPITN)签订合同,每天从香港收录10分钟卫星新闻,航寄北京。1980年7月起,《天气预报》节目开始亮相,11月21日,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报道第一次在《新闻联播》中播出。1980年完成中日合拍的纪录片《丝绸之路》,1981年12月,《动物世界》创办,1983年大型纪录片《话说长江》播出。

在中国电视发展的决策方面,1980年10月,中断了十余年的第十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召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广播电视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广播电视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1982年5月4日,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部委机构改革实施方案的决议》,宣布成立广播电视部,撤销中央广播事业局。1983年春召开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作出了四级办广播电视的重要决策。从此,中国电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