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批评格局
八九十年代的电视批评格局除了官方层面、业界层面、理论界层面和受众层面这几极继续发挥作用外,商业因素的渗透也开始显现。为了便于论述,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五个极进行电视批评的载体上。
八九十年代是中国电视批评充分发展的时期。最直接的表征就是电视批评的载体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充,许多原先几乎不刊登电视文章的文艺理论刊物(如《读书》杂志)和大学学报上,电视批评文章也有了一席之地。据不完全统计,在八九十年代集中发表过有关电视评论的刊物有如下几大类:[8]
广播电视系统公开发行的刊物:综合性视听刊物《中国广播电视》(1982年创刊)、《中国广播影视》(1987年创刊)等;
学术性刊物:《广播电视学刊》(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新闻广播电视研究》(原北京广播学院主办)、原《北京广播学院学报》(原北京广播学院主办,1994年易名为《现代传播》)等;
文化艺术类刊物:《中外电视》(旧名《电视文艺》)《当代电视》《电视与戏剧》《电视连环画》《电视文学》《上海电视》《电视剧艺术》《大众电视》《电视月刊》《影视》《影视文学》《影视圈》《影视大观》《影视世界》《影视纵横》《华夏影视》《都市影视》《影视桥》《影视文化》《星河影视》《影视艺苑》《楚天视听》《视听博览》《中外军事影视》《时代影视》《电视剧》《中国电视剧》《广播电视战线》《当代电视》《广东电视》《声屏世界》《视听纵横》《视听之友》《四川广播电视技术》《新闻记者》《新闻战线》《新闻与写作》《中国记者》《新闻学会通讯》《对外宣传参考》《新闻与成才》等;
内部刊物: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的《电视艺术研究参考》、新华社的《新闻电子技术》、广播电视电影部的《广播电视科技快报》、中央电视台的《业务交流》《电视信息》《观众反映与分析》《全国收视调查报告》《电视海外宣传通讯》《观感选辑》[9]、北京的《北京广播电视研究》、上海的《广播电视研究》(旧名《广播电视业务》)、天津的《天津广播电视》、河北的《视听月刊》、吉林的《吉林声屏》《吉林电视》、黑龙江的《黑龙江广播》《电视与观众》、江西的《江西广播电视》《江西视听》、安徽的《安徽广播电视》《影视新苑》、福建的《广播与电视》《福建广播》《宣传情况通报》、湖南的《视听业务》《声屏学报》、四川的《四川广播》《电视园地》《广播电视天地》、山西的《广播电视业务》、广东的《岭南视听研究》、江苏的《视听界》《视听通讯》《编播园地》、宁夏的《宁夏广播电视》、新疆的《视听天地》、贵州的《贵州广播》《广播通讯》《贵州广播电视》《贵州广播电视史志通讯》、广州军区政治部的《南疆影视》等。
报纸类的就更多了,这一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广播电视报的迅猛发展,1987年,全国已有92家广播电视报,全年总发行162166万份。其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中国广播报》全年在国内发行643万份,中央电视台主办的《中国电视报》全年国内发行7407万份。地方台的广播电视报办得比较出色的有《每周广播电视》(上海)《江苏广播电视报》《四川广播电视报》《广西广播电视报》《广播电视周报》(浙江)《吉林广播电视》(周报)《河南广播电视报》《广播电视报》(湖南)《北京广播电视》。地级广播电视部门主办的电视报也借势而起,小有声色。如《通化广播电视报》《淄博广播电视报》《临沂广播影视报》《威海广播电视报》《无锡广播电视报》《上饶广播电视周报》《扬州广播电视报》《连云港广播电视报》等。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些广播电视报中,地级类周报大多是些节目预告,理论探讨的文章分量很少,省级广播电视报通常会不定期刊出观众的观后感和评论。
这一时期,各地的晚报、周报也成为电视评论的重要阵地,自1979年11月《南昌晚报》率先复刊开始,中国晚报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期,比较著名的有《北京晚报》《羊城晚报》《扬子晚报》《钱江晚报》《今晚报》《兰州晚报》等,至1991年,全国晚报数达51家。[10]
与晚报复苏几乎同时,中国的周报也迎来了春天。从1981年《中国青年报》开办第一家星期刊开始,到1984年《南方日报》创办《南方周末》,至1991年,全国100多家全国性的大报中有54家开办了周末版,至1993年已经达到200多家。[11]这些晚报、周报当然也是中国电视批评史的重要史料来源。
此外,作为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决策部门,中国广播电视部门组织的专业会议无疑至关重要。1984年5月1日至7日,第一届全国电视文艺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对电视文艺的内涵、地位和作用作了廓清,对于电视文艺是“艺术的独特门类”有了比较清晰和科学的认识:“电视文艺是个现代化的领域,原有的各类文艺通过电视这个传播工具以最快的传播速度送到千家万户,它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经过不同程度的艺术加工和再创作,这是符合文艺发展规律的。由于传播和艺术处理的特点,它就成了艺术的独特门类。”[12]这次会议对电视艺术的界定为此后的电视艺术理论研究搭建了平台。据《电视批评学》统计,仅1986年到1992年的7年时间里,全国性的电视新闻、社教、文艺、电视剧等方面的研讨活动达到了110多次。[13]这些会议的许多文件散佚掉了,也有一些得以结集出版,为中国电视批评史保留下了大量珍贵文献,如记录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的《方向与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文件和典型材料选编》[14]。
当然,随着电视批评载体的拓展,理论或批评专著也大量涌现,初步统计,关乎电视批评的专著在1984年1月1日至2000年1月1日期间达到了115种,[15]从研究的侧重点出发,大略可以分为四类:
一是概论性质的:如壮春雨的《中国电视概论》,刘树林的《电视文学概论》,王光祖、黄会林、李亦中等编著的《影视艺术教程》,祖文中的《广播剧电视剧概论》等。这些专著以普及影视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为重点,在八九十年代起到了推广影视教育的作用;
二是电视专论性质的:如李邦媛的《论电视剧》,孙玉平的《电视纪录片创作求索》,刘志筠的《电子新闻媒介:广播与电视》,郭镇之的《中国电视史》,等等。这些著作通常锁定电视艺术的某个领域,或是史,或是论,或新闻,或纪录片,记载着当时中国电视理论在各专业领域的探索成就。
三是电视美学研究:如张涵、王冠华、戴剑平的《影视美学》,路海波的《电视剧美学》,杨力的《科教影视创作的美学思考》,胡智锋的《电视美的探寻》,周安华的《电视广告美学》等,美学是80年代显学,这些著作是中国影视领域较早的美学研究成果,其开创意义不言自明。
四是个人文集的结集:梅益的《梅益谈广播电视》、黄会林的《艺苑咀华》、刘洪耀的《刘洪耀影视文集》、王云缦的《王云缦荧屏艺术文集》等系统地收集了作者对影视艺术的批评文章,是了解这些作者影视艺术思想的基本文献。
在众多的理论著作中,电视批评丛书的出现尤其值得一提。
正式意义上的中国电视批评丛书导源于90年代初《电视艺术丛书》的出现,“这套丛书旨在全面总结我国电视艺术实践的丰富经验,为进一步提高电视艺术创作的质量提供参照。《丛书》包括理论、历史、作品三个系列,其内容涵盖了电视艺术的所有方面。”[16]这套丛书拟目有:理论系列的《电视艺术通论》(陈志昂主编)、《电视美学》(仲呈祥著)、《电视艺术诗学》(朱汉生著)、《电视编剧艺术》(黄会林主编)、《电视导演艺术》(周金华主编)、《电视表演艺术》(梁伯龙著)、《电视摄像艺术》(朱羽君著)、《电视声音艺术》(张凤铸著)、《电视与音乐》(陈志昂著)、《电视美术设计》(刘大宣著)、《电视剪辑艺术》(傅正义著),原计划1993年全部出齐。“各书对有关专业的理论与技巧均有详尽、系统的论述,每种篇幅均在35万字以上。”这是中国电视艺术的第一套丛书,其筚路蓝缕之功不应忽视。
在此之前,1988年前后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推出了《电视节目制作丛书》,这套丛书严格意义上属于大学教材,包括钟大年的《电视片编辑艺术》、温华平的《电视节目解说词写作》、高鑫的《电视剧的探索》、叶家铮的《电视传播的艺术》、叶子的《电视记者工作》、丁海宴的《电视剧编导的智能构成》、赵凤翔的《文学与电视》、任金洲的《电视摄影造型》、宋家玲的《电视剧艺术论》、〔美〕艾伦·伍赞尔的《电视节目制作的管理》等15种。这套丛书的优点是理论与实践结合较紧密,许多著者有过较长时间的一线工作经历。这套丛书在1999年继续扩充升格为《电视节目制作专业教材》,仍然由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17]一方面具有大学教材的功能,[18]同时还兼顾了理论界的最新成果。
与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两套丛书相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同期也有两套丛书引人注目,一套是由黄会林主编的《影视艺术学科基础教程系列》,这套教材从1997年开始陆续推出,包括桂青山的《影视剧本创作教程》《影视创作文化学教程》、张同道的《艺术理论教程》、史可扬的《影视美学教程》、李稚田的《影视语言教程》《影视制片管理教程》、王宜文的《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周星等的《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黄会林等的《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教程》《中国电视剧名篇读解教程》,张燕等的《影视概论教程》、李勇的《数字影视摄影教程》等[19],这是综合大学的第一套影视学研究与教学丛书,一举打破了此前所谓“专门之学”的垄断格局。这套丛书与当时许多影视类著作附属新闻传播类丛书的做法不同,它直接以影视艺术为核心,既强调其服务基础教育的性质,同时又兼顾了影视学术前沿动态,为中国影视教育研究大大拓展了空间。
另一套教材是1998年推出的由任金洲主编的《电视学系列教程》,包括毕根辉的《影视摄影技术》、高廷智的《电视声音构成》、高鑫的《电视艺术学》、陈默的《电视文化学》、任远的《电视编辑学》、任金洲的《电视新闻摄影》、叶子的《电视新闻节目研究》《电视采访学》、张雅欣的《中外纪录片比较》、郭镇之的《电视传播史》、赵淑萍的《电视节目主持》、李兴国的《摄影构图艺术》、孟群的《电视数字制作技术》、刘燕南的《电视传播研究方法》、徐舫州的《电视解说词写作》等,这套丛书时间跨度大,从1998年开始,至今还在出版。这套教程虽然出自通常意义上的“学院派”,但与业界实践保持了比较紧密的联系。
除了北京的影视理论出版呈现出红火的局面以外,京外也大有燎原之势。1990年前后,山东文艺出版社推出了《电视文化丛书》,收有崔文华主编的《〈河殇〉论》、徐涛的《当代电视剧文论选》《我的艺术生涯》、徐宏的《电视剧审美特征探索》、[美]伊丽莎白·蒙克的《电视表演》等。[20]这套丛书系统性并不强,但也有特点,如开始出现围绕一部电视纪录片展开系统批评的专著(崔文华的《〈河殇〉论》),这在国内尚属首次。[21]
中央电视台通过人民出版社在1993年7月推出了《电视丛书》,包括林景云的《电视制作论集》、沈纪的《电视文艺论集》、陈汉元的《电视剧论集》、杨伟光的《电视新闻论集》、洪民生的《电视声画论集》、方庆浩的《电视技术论集》、朱景和的《电视专题论集》、于广华的《中央电视台简史》《荧屏岁月记》、王传玉的《电视宣传管理论集》等12种。这套丛书在1998年前后也进一步充实形成了《跨世纪电视丛书》,包括邹友开的《电视文艺文集》、李丹的《电视新闻文集》、杨伟光的《中央电视台发展史》《中国电视论纲》、刘宜勤的《电视技术文集》、刘宝顺的《电视管理文集》、李东生的《电视专题文集》、中央电视台研究室的《荧屏金杯录》、李东生的《重大新闻现场直播文案选编》等10种,这套丛书在时间上作了强调,即从1958年到1998年,丛书主编为杨伟光。这两套丛书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中央电视台发展史的一次理论总结,两套丛书虽然仅仅相隔五年,但是后一套丛书的理论视野和理论胸怀显然更趋广阔。
以上丛书或为教材或为实践总结,优点是论述较全面,离实践比较近,几乎涵盖了中国电视实践的所有层面,但是过分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附作用也带来了理论勇气和理论深度不足的遗憾。从中国电视理论建构层面而言,在八九十年代中国电视批评丛书中,北京师范大学1999年推出的《中国影视美学丛书》独具一格。这套丛书包括黄会林的《中国影视美学民族化特质辨析》,周星的《民风化境:中国影视与民族化》,董新宇的《看与被看之间:对中国无声电影文化的研究》,董新宇、高放的《知易行难:中国影视风格的探索与实践》,胡智锋的《中国电视观念论》,王宜文、路春艳的《美苑咀华:中国古典美学范畴集粹》,王宜文的《引鉴·沟通·创造:20世纪前半期中外电影比较研究》等。这套丛书历时四年,直接以“中国影视与中国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旨在建立影视艺术的“中国学派。”[22]
这一时期的影视工具书编纂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知道,影视工具书的出现前提是影视理论的充分发展,这也是为什么六七十年代影视工具书为零的主要原因。如朱玛主编的《电影电视辞典》、赵玉明主编的《广播电视简明辞典》、王云缦等编的《电视艺术辞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