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序二

近些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与媒体的日益发达,日本建筑,特别是日本当代建筑琳琅满目地跃入我们的视界之中。在它们多样的表象背后,除了为建筑师与评论家们所熟识的那些“都市”“身体”“社会”“环境”等的解读视角之外,还有一个被忽视却又不可或缺的恐怕应该就是“结构”了。如同被忽视的往往就是最熟悉的那样,由地震、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频发的风土所历练而来的结构意识,显然是在日本的建筑中亘古未变的。或者可以说,建筑形态被结构所渗透既是日本建筑当中的固有传统,也是其所具有的识别性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根本所在。就这一点而言,脱离“结构”的形态研究,至少对于日本建筑而言应该是不够充分的。当然,全然不顾结构事实而对表面形式的粗浅模仿或抄袭,则必然会是表里不一的东施效颦了。

另一方面,对于当下国内的建筑学界而言,“结构”对于建筑设计的意义大多被局限在“计算”或“解析”的工具层面。与建筑相关的结构设计仅涉及一些大跨或高层等建筑,其原因在于大尺度的大跨或高层建筑技术选用会对造价产生直接的影响。不可否认,近些年来我们在相关建筑结构的研究与技术领域的确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结构与建筑设计之间的互动则显得曲高和寡,使得结构纯粹局限于自我封闭领域,相关研究与实践也难以改变其终究会陷于工具的命运。对于建筑设计而言,高科技的结构越来越变得难以问津也就是必然的结果。当代消费日渐强大下的形态游戏正不断地撕裂着建筑的设计与结构。渐行渐远的合理性,正导致建筑的形态越发令人不堪人力、物力与财力的巨大负重。

本书是在王骏阳教授指导的、我的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触发形态的结构:关于日本当代1995—2011年期间建筑设计的一种方法的研究》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作为阅读文献而进行了大幅修订和增补而来的。与作为研究文献的原论文相比,内容上删节了“数据比较”部分;遴选并重新绘制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增补了2011—2014年期间有价值的新案例;重写了有关“日本建筑的形态”及其他章节的内容及注释等。正如弗雷·奥托(Frei Otto,1925—2015)所说的,“有人说建筑必须是美的。然而所谓的美同善良却并不是一致的。美而不善,美而野蛮,抑或是丑而善良都有可能。由此,对于建筑甚至于所有的人类而言,比美更重要的是善良。贪财之人也好,贵族或犯人也罢,对于那些贫苦之人以及弱者、母亲、孩子而言,善良都是不可或缺的。善良乃是爱之根本,这注定了它不仅仅是技术的,更是感官的。可是,仅仅是爱和美尚且无法构筑起健全而善良的建筑。那是因为善良与美是无法在墨守成规的等待中获取的。它只存在于人类自身,存在于所有形态的经验与理解之中。”1以“善”的“结构”为滤镜,来试图放大日本当代建筑中那些能够形成“美”的形态的途径是本书的目的。尽管书名冠以“结构制造”,但就像坂本一成(Kazunari SAKAMOTO,1943—)教授在本论文的答辩中指出的,这并不是一本关于“技术论”的研究,而是基于“设计方法论”对建筑本体进行的“认知论”研究,是以“结构设计”为线索的“建筑形态论”的研究。

诚然,结构尽管可以说是形成建筑形态的重要因素,但是建筑的复杂性与综合性远非作为技术要素的结构所能涵盖的。因此,在此有必要指出的是,单纯地通过结构这一单一要素来论述建筑形态必然会是一把双刃剑,其危险性在于过度放大结构对建筑形态的作用,无疑将会导致对影响建筑形态的其他要素的弱化与忽略,进而产生结构等同甚至凌驾于建筑形态之上的误解。本书包括了以“方法论”方式进行分析的案例论述,这其中所归纳的结构设计方法既是为了说明它们都是基于客观设计条件的主观回应,也是为了更加全面地阐明结构在形态设计中的可能性。倘若忽视了对结构设计方法归纳的前提,不顾具体现实,僵化地将这些“方法”当作是一成不变的,并将其移植为“技巧”,甚至是将掌握这些“技巧”当作为目的的话,那就很容易陷入“手法”的牢笼之中。而这绝非本书的目的所在。

本书一共四章,包括第四章中90个图解的案例研究。第一章对“形态”的意义进行了词源学层面的分析,来释清其字面背后的文化性含义与内容所指。它是本文以观念和结构两条线索来论述建筑形态与结构关系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线索。第二章以横向的文化特征为线索,来梳理和归纳日本建筑形态的特点。第三章以纵向的时间维度为线索,概述了自近代以来日本建筑结构的发展历程。第四章以案例研究为主,对日本当代建筑形态中的结构设计方法进行了归纳与分类。附录中作者与两位日本结构设计师的对谈,其内容几乎涉及了本书所有章节的讨论要点。希望能以这种方式,通过更多的视角,来向读者呈现本书探讨的内容。而作者归纳和整理的“日本近代建筑发展年表”和“结构发展史年表”提供了结构工程与设计方面的发展线索,以供参考。各章的论述方式各不相同,之间既有层层递进的关系,又确保了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因此,本书提供了多种不同的阅读方式:读者既可依照先后顺序通篇阅读;或根据兴趣挑选相关的章节;也可以直接对案例研究按图索骥。我们也希望以一种相对灵活的方式来呈现建筑结构设计与建筑形态之间关系的“善”与“美”,进而能引发思考,而非技巧。

尽管我不敢奢望这本书能够多大程度上对建筑与结构的认知有所裨益,但还是希望它能够成为一种思考建筑与结构关系的线索。

郭屹民

2015年12月

注释

1 F・オットー(岩村和夫訳).SD選書201 自然な構造体.东京:鹿島出版会,198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