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致谢
这本书的出版首先是缘于东南大学葛明教授一直以来善意的催促。真挚地感谢葛明老师这些年来在学术上志同道合的支持和对本书的关心。
同济大学王骏阳教授是我博士学位论文的导师。王老师具有前瞻性的学术观点及深有造诣的理论指导是这本书不可或缺的组成。
东南大学王建国院士是我博士学位论文评阅的主席。王老师一直以来在学术上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支持对于这本书的成形是非常重要的动力。
同济大学张永和教授是我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主席。张老师的鼓励及其中肯且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是本书不同于论文的结构性内容调整的由来。特别是本书的第四章图解案例研究的方式采纳了张老师希望“以图示意”的重要建议。
同时也要感谢参与答辩以及论文评审的同济大学王伯伟教授、钱峰教授、卢永毅教授、吴明儿教授、南京大学丁沃沃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孙一民教授、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汪孝安首席总建筑师、东京工业大学坂本一成名誉教授、奥山信一教授,他们对于论文的意见和建议都已经融入在这本书的内容之中。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东京工业大学建筑学系宽泛的学术视野与严谨的学术态度对我个人以及这本书的学术风格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东京工业大学的仙田满名誉教授是我硕士研究生的导师。他对于这样一篇与我硕士研究内容并不相关的博士论文研究给予的全力支持和悉心鼓励使我感到万分的感激。东京工业大学的坂本一成名誉教授和八木幸二名誉教授则对于论文的研究架构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安田幸一教授、奥山信一教授、塚本由晴教授以及盐崎太伸副教授针对论文的案例分析及比较方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它们都是这篇论文试图以更加客观的方法来获取结论的重要原因。诚挚地感谢母校东京工业大学建筑学科诸位老师们这些年来一直在学业和人生规划上给予我的无私帮助和关爱。
在攻读博士学位的这四年多期间,我非常荣幸地受到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邀请参与了自2009年以来研究生一年级秋季学期的“建构设计研究课程”的教学指导。感谢丁沃沃教授、赵辰教授、冯金龙教授、周凌教授、鲁安东教授、傅筱教授,以及在这些年的教学中给予我信任和支持的老师和同学们。他们给我提供了一个从研究到教学的知识系统化的机会。这些在教与学的反馈中不断地反思和更新论文的研究,进而成为我博士论文极有价值的补充。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李振宇教授、李翔宁教授、蔡永洁教授、王方戟教授、彭怒教授、周鸣浩助理教授、笔记人老师刘东洋博士、大舍的柳亦春先生、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韩冬青教授、朱雷副教授、李华副教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丁垚副教授、土木学院的张早讲师、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汪原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冯江副教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院李兴钢总建筑师,也都曾先后对论文提出过许多中肯和积极的意见和建议。东京工业大学的同窗川上正伦、关本丹青、长谷川豪、东京艺术大学藤村龙至副教授,以及东京理科大学的坂牛卓教授、大阪市立大学的宫本佳明教授、仓方俊辅副教授给予了我很多相关方面的补充和深入的理解。与大野博史关于论文选题、架构组织和案例分析的讨论使我收获了许多对论文的补充和提升。感谢渡边邦夫、手塚贵晴、小西泰孝、佐藤淳接受我关于结构问题的访谈,感谢两位日本建筑学会前会长斋藤公男日本大学名誉教授与和田章东京工业大学名誉教授有关结构问题与我的讨论和建议,它们都对本书具有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感谢《时代建筑》主编支文军教授、张晓春副教授、《建筑学报》杂志的李晓鸿副主编、刘爱华编辑、《建筑师》杂志的易娜编辑,感谢黄居正对于我的研究所给予的热心帮助,让我能够通过建筑媒体及时总结和分享研究的成果。
除此之外,陈笛、平辉、薛君、肖潇、李一纯、周伊幸帮忙参与了文献和案例收集和整理的工作;肖潇、陆少波、李一纯、刘大禹、李梓园、傅艺博、解文静、罗林君、郭皓阳、王西帮忙参与了大部分的图表绘制工作,没有上述各位的大力帮助,很难想象论文以及本书如此大量的分析和整理工作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在此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最后,感谢同济大学出版社秦蕾编辑、晁艳编辑、李争编辑、左奎星先生一直以来对本书的容忍和支持。感谢家人对我一直以来的默默关心和支持!
谨以此书献给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