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形态”词源考
1.1.1 “形态”
“形态”一词由“形”和“态”组成。作为名词的“形”在汉语里的基本注释可以记载为实体、样子和表现三种含义。2如果详究“形”在古代典籍中出现时的含义可以发现,起初“形”被较多用来表示状态,例如“形,象形也”(东汉・《说文》)、“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东周・《易传・系辞上》)、“形色,天性也”(东周・《孟子・尽心上》)、“由此言之,勇怯,势也 ;强弱,形也”(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这些应用中的“形”基本都可作“形势”之解。而在“无案牍之劳形”(唐・刘禹锡《陋室铭》)、“山岳潜形”(宋・范仲淹《岳阳楼记》)、“钩勒形廓”(民国・蔡元培《图画》)中的“形”便已作为“实体”之意了。也就是早先“形”之中具有的动态意味被逐渐淡化了。事实上,古字中“形”的意义是非常丰富的,“形”通“型”和“刑”便是例证之一。之后的演变将“形”的意义固化于静态的用法上。“态”的本意是“姿势、姿态和状态”,亦可引申为“会意”之义。例如“态,意态也”(东周・《说文》)、“尽变态乎其中”(东汉・张衡《西京赋》)、“宁溘死而流亡兮,予不忍为此态也”(东周・《楚辞·离骚》)、“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清・李渔《芙蕖》)中的“态”则皆可作“姿态、状态”之意,也可理解为一种暂时平衡或变换的间隙。因此“态”是具有与“形”相异的动态意味的。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态”的动态意味与“形”更早期的词义是有相通之处的,即它们都具有“状态”的意思。当“形”与“态”组成“形态”一词时,汉语的基本解释为“形状神态、形状姿态”,或“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3。“形态”的含义事实上是将“形”与“态”两字各自静态和动态意味都包含在内,既体现出“形”的实体性,又暗示了实体背后动态的趋势,符合“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之义。“形态”所具有的这种动态意味皆是由于“态”具有动态意味。如果我们将“形态”与相近的“形式”进行意义上比较的话,那么这种差异就更加显现了。“式”意即“法度、规矩,同‘距’”4,也就是确定了的内容。“形式”的意义也作“某物的样子和构造,区别于该物构成的材料”。所以“形式”是与零散的材料相对静态的、被赋予一种强制性意味的实体。既然是实体,就必然需要通过外部来表现。维基百科(Wikipedia)有关“形态”意义的注解显然表明了这种基于外部的关照性:“一般而言,形态是指事物外部的形状、外观及形式。和其构成的物质、内容或材质相对”5。
日语中的“形”同古汉字(けいたい,音作kei-tai),其音读6特征表明了它应源自古汉语。据《国语辞典》以及三省堂《大辞林》第三版有关“形
”的注释可知,其意义是“物体外部可见的形或样子、形体”。组成日语“形
”的“形”与“
”两字都有各自的训读,表明了它们具有更加古老的词源。“形”的训读为kata(かた)或katachi(かたち),据《大辞泉》意为“外形、姿势、表面、图案或者纹样等”,其中作kata的“形”字通“型”。“形”与“型”的训读发音特征成为菊竹清训7当年阐述其“新陈代谢理论”8的引喻:
“か”是设计实践过程中展开依据的内容,是对“各种可能性”的构想、秩序,也是对新功能的发现。“かた”(型)是典型与体系,从属于实践的认知阶段。从“か”到“かた”的认知,是对构想、秩序在实体概念上的把握。而最终阶段从“かた”到“かたち”(形)转变的操作,乃是实践的本质阶段,是被整合后的“かた”通过“かたち”的实践来验证和强调它的重要性。9
菊竹清训的“か、かた、かたち”不仅以语言的规律巧证了其建筑理论,也对日语“形”的实体意味做出了清晰的揭示(图1.1)。另一方面,“”一字训读音作“sama”(さま),无论读音还是意义,“
”都与日语的另一个字“
”(样)相同,即“样子、外观”。尽管和汉语中一样强调了外部的表现,但由于日语“
”的含义中没有动势的意味,因此在日语“形
”的释义中,没有汉语“形态”包含有的“一定条件下”的动态因素也就可以理解了。
图1.1 菊竹清训关于“形态”图示
1.1.2 “form”与“morph”
无论中文还是日语,汉字中“形态”的表述具有实体的外部表现这一点是能够得到确认的。然而“形态”的意义却并非如此单纯,当代语境下的“形态”不仅可以指向可见的实体外观,同时也可以指向不可见的抽象内容。对于当代“形态”意义上的复杂性,小林克弘10认为:
围绕形态讨论时,会意识到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其理由大致可以整理成以下三点。
第一个理由是所谓形态的单词其意义主体本身绝非单纯。作为含有形的意味内容的类同词,比如就有形状、形态、形式,等等,这些词之间究竟有何差异?形状也就是指可见的形,意味着表面的形,相当于英语中的shape或者figure。可是,形态(form)除了意指可见的形之外,还包含了使形得以成立的某种秩序。而像康(Louis Isadore Kahn)那样form的用法,其所指的却并非是目之所及的事物,也指向决定目之所及所涉及的深处所具有的思考方式。进而对于形式而言,与其说是指目之所及的形,倒不如说它更指向附加秩序的状态,换句话说更接近构成的含义。形态的词义在各种关于形的词语中处于居中的位置,不同的使用方式会产生微妙的语气差异这一点是需要留意的。
第二个理由是,形态根本上是包含有对目之所及形之意味的,但对于平面形态、空间形态这样的表现用语而言,在实际建筑中并不一定指向目之所及之物……因此形态在用于建筑的说明时,会被作为适用范围很广的便利用语,但对于其所指的明确是必要的。
第三个理由是,即便是形态,根据其句法层面的使用,或是意义揣摩的不同,对于形态评价的方法会产生很大的差异。11
目之所及与目之不及都被纳入“形态”关照的范围之内,因而也就使得“形态”远非我们通常理解的那么简单。“形态”某种意义上可以进入视觉无法进入的对象深层之中而产生意义。小林克弘为了区别“形态”的这种双关性,以英语shape和figure的表面指向与“形态”(form)进行了对照。在小林克弘看来,汉字的“形态”所具有的这种丰富性是可以用英语单词form来对应的。并且在路易・康(Louis Isadore Kahn)“关于form的图示”(图1.2)中获得到了佐证。取代了1950年代古典主义观点所提出的order与design的二元论,60年代康的作品是以存在主义观念的form与design的二元论展开的。早先的order之所以变成为form,是因为在康看来form是以realization(现实)为基础,伴随着realization的升华与变幻,form的意义也会随之而改变。进而,康以form为中心的图示解释了从personal(个人的)到form(形态)最后到design(设计)的路线图。在这里realization被当作为是feeling(感情)与thought(思维)的融合。而form则是包含了超越论意义与形式论意义的合体,前者是作为form根源的梦想与愿望,后者则代表了form对不可或缺因素的统合。
不管康的这番解释是使form的意义更加清晰还是更加隐晦,form所具有的可见与不可见的两义性应该是没有异议的。然而,这段被福蒂12 看作是20世纪建筑中最重要也是最苦难的历史却仍然在不断地反复着。他在Words and Building 13一书针对form的意义论述中这样写道 :
图1.2 路易·康关于“form”的图示
form存在着两义性。一方面它意即shape,另外它也含有idea或者essence的第二层意义。它既指向形或视觉可以捕捉的事物特性,也指向形或精神可以捕捉的事物特性。当使用form言及建筑时,作为某种见解,不是言语的特征将这两种意义混淆而使其丧失其原意,就是这种混淆别有用心地被利用。对于form所不得不提及的是,在基于物质创作的艺术实践领域,这个词的两种含义所产生的两义性与理解息息相关。德语(有关form近代概念所最初提及的语言)中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相对于英语更加有利一些。与英语中仅仅只有form这一个词相对,德语中有gestalt和form两个词。Gestalt一般用于作为接受感觉的对象,而form一般用于对具体事物意味着某种程度的抽象化。14
图1.3 格式塔杯
Gestalt即我们熟知的“格式塔”15(图1.3),意作“模式、形状、形态”, 被视作为“完形”的代名词。其所具有的具象性、组织性和恒常性使它总是指向于具体的视觉对象。德语中的form在卸去了Gestalt所承担具体指向的负担之后,常被用于表示抽象事物,而抽象当然是依附于观念的产物。显然,英语中的form混淆了这种关键的两义性而变得模棱两可。不仅如此,福蒂还接着归纳了有关form直到1900年左右的衍生意义:①作为对象视觉上的特质(康德)或对象其自身特质的form;②germination,也就是在有机物或艺术作品中存有的作为生成原理(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的form,或是作为事物先验concept的form;③如科勒16所提及的那种作为艺术目的、艺术主题整体的form,或是由此表现出思考与力量的,作为单纯符号的form;④作为以mass来表现建筑作品的form,或是以空间来呈现的form。17
早在13世纪开始被使用的form最早是来源于拉丁语的forme,意作“形式、漂亮”,之后演变为盎格鲁法语(Anglo-French)中的furme、forme,最后才出现中古英语(Middle English)中的forme,即现在form的英语原型。而福蒂上述的归纳则是在试图说明form在经过大约700多年之后,其原本的意义已经陷入了混乱。康德的form明确无误地表示出其在德语中清晰的两义性。苛勒的符号与实体空间则表明了这种两义性更加精确的指向。只有歌德18的“生成原理”是比较特别的,它以时间作为序列,试图在先验的“原型”同“form”的多样性之间建立起某种逻辑上的关联。这种关于form动态的观点显然不同于仅仅关注于事物表象或者内部静止的构成关系,更是将form用于指向事物间的相互关系。据此,我们大致上可以了解到因form意义上的宽泛从而由此所导致的混乱。而福蒂罗列的20世纪form在意义上的细分,更显示出form意义的混乱在不断加剧的事实。作为对装饰的抵抗、大众文化的解毒剂与社会价值的相对化,区别于功能主义的、以及对意义、现实、技术的考虑,form几乎成为20世纪几乎所有领域都竞相罗致的救命稻草,最终使得form不可避免地套上了观念的枷锁。
另一方面,不同于小林克弘大胆地将汉字“形态”同英语form直接对应,Words and Building日语版监译坂牛卓19与邉见浩久20将原文的form译作“形”。这种审慎展现在学术上有其必要性。无论“態”一字在日语中有无动态意思,从其在汉语中“态”字尚且保留的动态之意而言,form具有的对象性含义中还无法涵盖这一意义。事实上,“形态”与form在含义上的这种差异所引起的混淆并非个例。汤则正信21引述了关于“形”的含义 :
形态主义(原文作モーフィズム=Morphism)
作为从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以及艺术学对形态(form)一般论探究的最初研究,以选集形式记载如下:Whyte Lancerot Law ed.:Aspects of Form—A Symposium on Form in Nature and Art, 1st ed.,1951; enlarged ed., American Elsevier Publishing Co., Inc., New York,1968。就编者的序论(Introduction),以及1968年的前言(Editorial Preface to the 1968 Edition)和全书总体的观点而言,在这里可以对Whyte,也就是形态(form)的概念进行简要的探讨。通过对“格式塔理想,有机的组织体理想”形态主义(morphism)的揭示,可以就形态整体的性格进行评价。这里所涉及的形态(form)是指空间的形态(spatial form),其中既包括了外的形态(exterior form)即可视的形(visual shape),又包括了内的形态(internal form)即结构(structure),以及变化、性质转化(transformation)的三重意义。其次,形态(form)一词所具有的各种意义(他所列举的内容有形<shape>、配列、结构、图案、体制、诸关系的体系六个)的共通性是“被秩序化的复杂性”或者“根据某种统一化原理所支配的多样性”的概念。建筑设计的过程正是Whyte这样的形态论事物,此外,也可以说同形态(form)一词的二重性——“采用线、面、体积等一切可能形(shape)的暧昧的意义”,以及“还是采用更正确地通过各部分的秩序化来决定这些形”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
自然界中有关生物形态的研究对建筑而言也是意味深长的话题。汤姆森·达西22著,柳田友道、远藤勳、古泽健彦、松山久义、高木隆司共译的《生物的形态》23中写道“生物精密的形是由分子之间的力在一定范围内产生的,成长与形的法则应该是单纯的”,从而将生物的形纳入数学领域之中。汤姆森对于形态的观点,即“所谓形就是形对形所具有的事物进行力作用的表现形”这一假说引出了力学的观点,并通过高阶解析等基础数学的方法对生物形态及其内容进行了简洁的说明。虽然对于生物学来说,形态是同进化密切相关的,但在这里却导入了与时间进化概念不同的观点。他不仅引述了黑格尔及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进化乃是在思考之中的秩序与连续性及其组合智慧的概念,并非事实的时间序列”,例如坐标变化法就同各种各样的生物形态相关联。这种变换的重要性依据著者所述可以归结为:“在形态学中,与其正确地定义每一个形态,倒不如说其相互之间的形态比较更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形自身无论有多么复杂,总是可以通过变形操作而容易被理解。当某种形的基本型被当作为比较的标准时,那么其他形的变化就说明这完全是数学领域的问题了。”24
在这里完整地引述汤泽的这段文字是因为这里面包含着有关“形态”意义的重要线索。其在引述有关“形态”概念时,form是被标注为“形态”的。而正文标题以及文中的“形态主义”都被用片假名标注为morphism。显然,form所涉及的有关“形态”的概念并非汤则引文的核心,正如其标题“形态主义”(morphism)所示,汤姆森有关通过数学和力学来试图建立起形态变化的观点是汤泽这段“形态主义”的核心。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与“形态”所涉的morphism就一定是与form不同的,也就一定是与基于数学、力学方面的变换相关的。这里“黑格尔与亚里士多德”的“时间进化观点”与福蒂指出的歌德form的意义是相近的。参与On Growth of Form一书翻译的高木隆司25对morphology与form区分道 :
……Morphology一词的起源原是19世纪中叶,由希腊语的morph(形)与logos(语言、理论)而来的造词,也可称之为形态学。这是一个被认为暗示形及其生命变化运动的浪漫主义哥德式命名。
表示“形”的另一个英语form被定义成与morph正相反,据说这是由亚里士多德所造的单词。不管怎样,morphology作为生物学上形态变化或组织体的起点,同form、shape、type、figure、configuration等相似单词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可以说是包括了可见的和不可见的“内部深远”意味的单词。26
一般认为“形态学”Morphologie是歌德为研究生物进化所造之词,也有在歌德之前由布尔达赫27于1810年时引入一说。关于morph(v)在《剑桥高阶学习词典》(Cambridg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标注为“to change one into another or combine them using a compare program”;《牛津高阶学习词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则更为简洁 :“something into something or somebody into somebody”。由此可见,morph表示出一种动态的指向性变换,即into。在韦氏在线词典(Merriam-Webster)中,morph甚至就等同于transform。这一点morphism这一数学专有名词也提供了线索。morphism汉译为“态射”,数学上一个态射表示两个数学结构之间保持某种联系的一种抽象。比如在某种意义上保持结构的函数或映射,它们被视为是一种方向性的形式变换。换句话说morph可以用来表明一种矢量的变化。词根ology源于希腊语的动词λεγω,意思是“倒”。之后逐渐演化成名词λογοs,初为“采集”的意思,后来成为logos,意思便成为“说”和“话”之意,也可指“书”“著作”等文字资料。与同样是表示“说”“话”的希腊语mythos强调故事性的叙述不同,logos表示辩理,是抽象性的和理论性的。所以logos的“说”离不开“概念”,而“概念”具有“符号”的普遍性,因而可以“涵盖”“时间”的“流变”,但其自身却是“空”的。换句话说,logos代表了具有普遍性的抽象理念,因此以ology为词根的前缀也包含了普遍的意味。由此可知morph与ology相组合的morphology可以作“规则变化的普遍形态论”。英语词典中关于morphology的表注为“the form and structure of animal and plants or form of words and phrases”。morphology是一种与动植物或抽象语言有关的、关注于它们的form和structure的理论。也就是说morphology是与客观事物和抽象事物相关的普遍性形态理论,其与观念无关。
综上所述,通过比较form与morph我们就可获知两者之间在意义上的不同:两者虽然都以形态作为对象,但form强调的是对象的视觉特征或形的特质,附带有文化的含义;而morph强调的是形态对象内部关联的结构,其与客观世界的演化规律相关。而这一点亦即汤泽“形态的一般论”中所提到的“外的形态”——可视的形与内部形态——结构。如果说“形”是一个观念的实体对象外观的话,那么“态”则指向了具有普遍性的变化状态(姿态)。汉字的“形态”将观念性与普遍性一并叠加在了事物的对象之上,使其具有了对应于人类主观与客观共存于世界的能力,因此拥有了丰富的含义。当我们将汉语的“形态”与西语相对照时显而易见的是,“形”对应于form,“态”对应于morph。形态的含义之中包含了观念与结构的两义性,并且无论汉字与西方文字在语境上存在着多大的差异,其在主体与客体上由“形”意义的叠加来获取“形态”的意义这一点上是共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