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更新的结构
在为一个新市民美术展览以及图书馆设计制定设计竞赛方针时,时任审查委员的矶崎新将这个建筑命名为“Mediatheque”。“Mediatheque”源自法语,意思是“收纳媒体的架子”。矶崎新在解释之所以使用这个词语作为新建项目的名称时说道,以往建筑与特定名称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的关系,选择特定名称便导致建筑“型式”的确定。正因为如此,“Mediatheque”这一舶来的全新称谓既新鲜,又不会导致与既有建筑“型式”之间的关联。尽管招致竞赛者抱怨名称抽象而使人无所适从,矶崎新依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从名称开始通过对建筑既有“型”的解构,来期待一种全新建筑的出现。1995年8月,“仙台媒体中心设计”竞赛评选在史无前例的电视直播中宣布伊东丰雄案获得最终的胜利。矶崎新阐述伊东案获胜的理由是认为伊东的方案用建筑的形式对“Mediatheque”进行了真正的定义。七层平坦而轻薄的楼板、十三个海草意象摇曳而上穿越楼层的筒形网架支柱以及透明而略带反射的立面玻璃三种要素所构成的这个建筑将结构、设备、功能和空间统合集约在一起。没有等级、没有内外、没有限定、没有上下,在一切惯有的建筑空间中出现的定义在这里都被消解。这是一处平坦的、匿名的、自由的场所,通过通透的玻璃甚至可以与外部的街道一样平整、连续。伊东丰雄的方案试图建立起一种内外连续的“场所”,而非清晰的“空间”。随着功能定义被剥离、建筑符号的消解,内外之间的界限被暧昧化。随心所欲的身体运动成为场所的焦点,并在透明的内外之间保持着同质的连续。如果说“横滨港大桟桥国际客船站”案展现的是一幅建筑流动的画面的话,那么伊东的“仙台媒体中心方案”则是通过对建筑存在的消解来呈现一幅身体流动的画卷。
图4.24 仙台媒体中心
建筑师与结构设计师在这个项目中将“流动性”“透明性”“轻盈性”三个概念相互共享,结构设计从建筑构想的一开始就介入到形态之中。1995年2月7日的一张标有19处柱子位置的结构平面示意图传真页是对两周之前建筑师一张剖面示意图传真的结构设计的回应 :双曲面状螺旋而上的钢管网架穿越夹心钢楼板的结构架构在建筑形态设计的最初就已经确定了。结构设计师佐佐木睦朗在这个项目中将通常用于大跨屋面结构的网架创造性地使用在支撑结构上,上下透层的支柱一举将建筑的附属功能包裹其间,实现了与建筑师概念的共享。十三个网架支柱中分布于平面四角的较大支柱承受竖向荷载,并将楼面荷载直接传递至柱下相连的隔震装置 ;而其余九个较小的支柱由于承担水平荷载,所以与基础断开。为了达到楼板厚度的极小化,钢楼板采用肋状分割焊接一体化。由于焊接所导致的钢板收缩变形的应力变形以及精度控制等难点,钢楼板的建造引入了造船技术(图4.24)。透明的玻璃幕墙围合成建筑的表皮,将内部的活动与外部的自然景观叠加在透明的界面之上,一如视屏那样变幻而多彩。
1990年代后现代主义如同一阵风被吹散殆尽,堕落为消费品的为技术所装备的建筑风潮流行一时。使用先进技术本身是无可非议的,但将它作为建筑的目的成为其堕落的原委。由此,在90年代中期,当代建筑再度迎来迷茫期,对建筑新的表现方式的摸索再度启动。如同时代般突如其来的建筑就是伊东丰雄的“仙台媒体中心”。它提出作为统合人类、自然、电子流体场所的、信息时代的建筑原型,通过依据不同媒体而各不相同的交互场所图式化的7块楼板、将它们组织在一起的13根管柱(不定形钢管网柱)以及控制环境的皮膜(玻璃被膜)这三种要素来构成建筑。那是由像薄壳筒变形那样将不定形管状柱空间结构置入玻璃方盒子之中的内在化,就好象如同密斯与高迪那般,将建筑=结构的那种两义性统合在一起。此外,它也是对整个20世纪所展现而来的近代建筑各式各样尝试的总决算,是对功能、空间、结构(形态)统合的尝试。 27
这种被佐佐木睦朗称作为“flux structure”的流动结构将建筑、技术及自然统合在一起的“非构筑性”结构形态掀开了与先前各种结构表现形态所截然不同的新画面,更是对那些形式背后的陈腐概念的又一次刷新。
对结构的更新需要从结构自身的定义出发,从体系内部的条条框框开始挣脱,到对结构与非结构的二元的解构,显示出其与装饰、抽象抑或是流动这些显在形式表象之间的差异。更本质地说,结构的更新在于对既有结构概念的颠覆,并以此作为从根本上结构形态的重新出发。无论如何,“仙台媒体中心设计”的网架筒体、竖向功能与结构筒体的一体化、超薄的楼板以及最终所形成的透明性表情,都彰显了结构对之前的超越。
4.5.1 结构体系的更新
即便同样是结构,建筑结构也有着不同于土木、工业造型等其他领域的文化性。梁、柱、墙、板这些建筑结构所特有的指向性用语就表露出从属于建筑的结构,其与众不同的特征。换言之,这些固有的建筑结构的概念在被定义的同时,也成为确立建筑结构的另一种抽象的结构体系,以此来界定建筑结构的疆域及边界。显然,一旦这种结构体系愈发地清晰与强大,那么由此所确立的边界也就越发的牢固。自15世纪以来,随着结构被科学的分析所接管,沿着传力路径与方式被逐渐细分的建筑结构体系慢慢地成就起庞大而复杂的架构。受力状态与物质形态之间便利的对应性在当代效率化的催化之下,更加展现出其前所未有的便捷性与高效性。然而,越是试图依赖于这种由对应所带来的方便,也就越发会受制于体系的控制。对无限细分的绝望已经敲响了建筑结构趋于僵化的警钟。是继续去完善这一业已十分庞大而沉重的既有体系,还是另立门户开启新的结构模式?这一两难的境遇拷问着当代建筑结构的工程师和设计师们。
对既有建筑结构体系的更新或许是对上述新与旧的二选一做出的折衷。结构体系的更新对既有结构概念的从组,试图将原先建筑结构系统的分类进行一次重新的划分与定义。尽管,结构体系的更新小心翼翼地试图保全建筑结构既有的疆域及边界,但显然,内部的重组也意味着既有建筑结构的一次重生的开始。它不同于只在结构形态表层的修辞层面的操作,而是试图从结构定义的本质入手,从根本上对形态可能性进行重新的挖掘。
4.5.2 集约化
如果说结构体系的更新只是针对结构概念内部的一次重新梳理的话,那么集约化的方法所带来的更新则是站在了结构与非结构的二元对立层面上,对建筑空间的构成方式进行的一次重新的定义。至少是就结构这一概念而言,以往对其印象很多时候是停留在结构作为建筑的支撑系统。进而,也就形成了所谓的结构构件与非结构构件的区分。然而,事实上,即便不是作为建筑主体结构支撑的一部分,那些诸如楼梯、雨棚、幕墙、栏杆等等的构件也都无法离开结构而存在。进而,在结构解析及建造水平已经相当发达的当代,随着结构构件的小型化,建造工艺的精致化,建筑的主体结构部件已经具备了与那些非结构部件在物理尺寸上的接近甚至相同,原本就是无处不在的结构因素更是将主体结构构件与非结构构件形成一体化的集约。这不仅是在概念层面,也是技术层面上结构具有当代性表征的现实。
另一方面,并非是只有作为建筑的主体结构创新,才能产生空间上的影响。事实上,有些非主体性的局部要素,由于所处空间表现部位的重要性,而对空间表现具有特定的作用。楼梯、幕墙等这些作为空间演出的重要局部,都有可能成为决定空间印象的关键。因而这些空间局部的结构设计显然同样是举足轻重的。其实,在上述装饰的、抽象的、流动的结构方法的描述中,或多或少地已经涉及集约化的方法。与装饰、与抽象的非结构构件、与流体的构件形成的集约化,本质上构成了结构与空间的一体化形态。而这里所强调的集约化方法,则是从上述的装饰、抽象以及流体形态之外的方面来分析结构与空间中,其他非结构要素之间的集约所演绎的形态。它同样与结构体系的更新一样,从结构概念的本源上,来挖掘结构形态在空间表现方面所潜藏的可能性。
无论是表皮还是家具或设备,结构集约化的扩张同时包括了外部和内部的不同方面。它在拓展了结构所涉及范围的同时,也对既有的建筑设计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结构的确定性与安全性的特点决定了这些表皮、家具以及设备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经由结构工程师的共同参与才能确定。这也意味着结构工程师需要面临比以往更多和更全面的参与建筑空间表现的方面。与此同时,凡是与结构相关的这些建筑表现部分,也因为结构的特点,同样也面临着一旦确定就无法改变的事实。这一事实对无论是设计的过程,还是建成后的变更,都提出了更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