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6 参考文献
[1] 林中杰.丹下健三与新陈代谢运动 日本现代城市乌托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11.05.
[2] 陈以一.世界建筑结构设计精品选·日本篇.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傅金华.日本抗震结构 · 隔震结构的设计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09.
[4] 王静.日本现代空间与材料表现.南京:东南大学音像出版社,2005.
[5] 张毅捷.中日楼阁式木塔比较研究.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6] 武云霞.60—90年代日本建筑中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研究[D].东南大学,1995.
[7] 姚亚雄.建筑创作与结构形态[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0.
[8] 程云杉.从支撑系统到建筑体系——面向结构一体的案例研究[D].东南大学,2010.
[9] 钱晶晶.从生活方式角度解析日本住宅空间[D].东南大学,2008.
[10]张杨.日本近现代建筑发展演变的脉络关系浅析[D].北京大学,2012.
[11]何永超,邓长根,曾康康等.日本高层建筑基础隔震技术的开发和应用[J].工业建筑,2002,32(5):29-31.
[12]牛盛楠,马剑,杨现国,等.“以柔克刚”——谈汶川震后对日本建筑结构抗震新技术的借鉴[J].新建筑,2008,(4):109-111.
[13]杨杰.日本建筑抗震技术及其启示[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7(2):45-47.
[14]沈麒,杨沈.中日建筑抗震规范抗震设计比较[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2,34(4):102-106.
[15]楼旦丰,杨彦鑫.浅谈日本抗震建筑设计的要素[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6):19-20.
[16]吴农,巩新枝,王军,等.日本大城市建筑物地震灾害模拟技术[J].新建筑,2009,(2):107-111.
[17]李志民,周岷,李曙婷,等.日本中小学校建筑抗震设计研究[J].城市建筑,2009,(3):23-25.
[18]霍维捷.日本建筑结构抗震技术现状[J].上海建设科技,2005,(6):17-19.
[19]王国光.重建福祉——日本中小学校的防灾与灾后重建启示[J].南方建筑,2008,(6):23-25.
[20]林晨.日本木结构独立住宅的建造及其人性化特点[J].华中建筑,2012,(5):29-33.
[21]包慕萍.英雄主义和幕后导演日本建筑师与东京奥林匹克及其后的都市创造[J].时代建筑,2008,(4):34-40.
[22]黄居正,吴国平.建构与生成——战后日本现代建筑的演变[J].新建筑,2011,(2):76-88.
[23]许懋彦,邹晓霞.由三个问题浅议20世纪90年代日本建筑现象[J].城市建筑,2005,(4):20-23.
[24]单琳琳,刘松茯.日本现代建筑民族根生性的意蕴表达[J].华中建筑,2012,(7):36-39.
[25]许政.日本建筑的现代化及其借鉴[C].2009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9:439-443.
[26]张扬.试析日本当代建筑之表现[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0,29(4):97-100.
[27]肖艳萍.向日本学什么? ——关于日本建筑考察的思考[J].建筑技艺,2011,(5):246-247.
[28]吴家琛.中国古代建筑对日本建筑的影响[J].世界家苑,2011,(1):46,86.
[29]顾晶,杨茂川.日本建筑继承传统意象手法浅析与启示. 山西建筑,2009,35(20):14-15.
[30]薛晔.战后二十年间的日本现代建筑及其美学特征.2007国际工业设计教育研讨会论文集:387-391.
[31]杨畅.日本建筑作品中的本土文化反映.山西建筑,2012,38(30):39-40.
[32]杨一帆.近代日本建筑师对“日本式”建筑的早期探索及其社会背景.全国第八次建筑与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346-348.
[33]叶晓健.日本高层居住建筑发展中体现社会以及技术问题的变迁.住区,2012,(3).
[34]柳肃.日本的神社建筑及其文化特征.中外建筑,2002.
[35]何柯.从模仿到回归——论日本现代建筑发展的五个阶段.建筑与文化,2010.
[36]李湘洲.国外住宅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与现状(一)—日本的住宅工业化.中国住宅设施,2005.
[37]马国馨.丹下健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38]郑时龄,薛密.黑川纪章.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39]王建国,张彤.安藤忠雄.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0][英] 爱德华·露西—史密斯.艺术词典.殷企平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41][美] 安德鲁·查尔森.建筑中的结构思维: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设计手册.李凯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42][英] 安格斯·J·麦克唐纳.结构与建筑.陈治业等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
[43][英] 彼得·沃森.20世纪思想史.朱进东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44][英] 比尔·阿迪斯.创造力和创新:结构工程师对设计的贡献.高立人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5][日] 柄谷行人.作为隐喻的建筑.应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46][法] 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吴士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47][古希腊] 柏拉图.蒂迈欧篇.谢文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8]陈洁萍.场地书写.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49]布正伟.现代建筑的结构构思与设计技巧.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50][日] 川端康成.我在美丽的日本.叶渭渠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51][日] 川口卫,阿部优,松谷宥彦,等.建筑结构的奥秘——力的传递与形式.王小盾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52]戴航,高燕.梁构·建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53][英] E. H. 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林夕等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54][英] E. H.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范景中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55][美] 富勒·摩尔.结构系统概论.赵梦琳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56][美] 戴维·P.比林顿.塔和桥:结构工程的新艺术.钟吉秀译.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1.
[57]樊振和.建筑结构体系及选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58]葛鹏仁.西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年.
[59][德] 戈特弗里德·森佩尔.建筑四要素.罗德胤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60][美] H. H. 阿森纳.绘画·雕塑·建筑 西方现代艺术史.邹德侬等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61][日] 黑川纪章.新共生思想.覃力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62]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63][德]海诺·恩格尔.结构体系与建筑造型.林昌明等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64][日] 矶崎新.反建筑史.胡倩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65][法] 加斯东·巴什拉.空间的诗学.张逸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66][英]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王骏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67][英] 理查德·韦斯顿.材料、形式和建筑.范肃宁,陈佳良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68]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69]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70][挪] 克里斯蒂安· 诺伯格—舒尔茨.西方建筑的意义.李路珂,欧阳怡之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71][美] 柯林·罗,罗伯特·斯拉茨基.透明性.金秋野,王又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72][美]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张钦楠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73][美] 肯特·C·布鲁姆,查尔斯·W·摩尔.身体,记忆与建筑.成朝晖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74][意] L·本奈沃洛.西方现代建筑史.邹德侬等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75]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第二版) 建筑结合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新成就.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76]刘悦笛.视觉美学史——从前现代、现代到后现代.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8.
[77]罗福午,张惠英,杨军.建筑结构概念设计及案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78]日建设计集团.环境建筑的前沿 日建设计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79]Richard C. Levene and Fernando Marquez Cecilia.1987—1998雷姆·库哈斯.林尹星等译.台北:惠彰企业,2002.
[80][英] 塞西尔·巴尔蒙德.异规.李寒松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81]沈克宁.建筑现象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82]陶东风,周宪.文化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83][英] 托尼·亨特.托尼·亨特的结构学手记.于清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84][德] V. M. 兰普尼亚尼.哈特耶 20世纪建筑百科辞典.楚新地,邓庆尧译.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85][德] 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李伟,郭东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86][德] 威尔弗利·柯霍.建筑风格学 欧洲建筑艺术经典——从古典到当代.陈滢世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87]夏征农,陈至立.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88][英] 休·奥尔德西-威廉斯.当代仿生建筑.卢昀伟等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89][西] 伊格拉西·德拉索—莫拉莱斯.差异——当代建筑的地志.施植明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90][澳] 约翰·哈特利.文化研究简史.季广茂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
[91][日] 斋藤公男.空间结构的发展与展望——空间结构设计的过去·现在·未来.季小莲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92][日] 增田一真.结构形态与建筑设计.任莅棣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93]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语言研究所.新华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9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95]周诗岩.建筑物与像——远程在场的影像逻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96][日] 深泽义和.建筑结构设计精髓.刘云俊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97][日] 原口秀昭.漫画结构力学入门.林晨怡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98][日] 末益博志,长嶋利夫.漫画材料力学入门.滕永红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99][英] 萨慧兰·莱尔.结构大师:构筑当代创新建筑.香港日瀚国际文化有限公司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100] [日] 冈村仁等.充满生机的技术 激活建筑的结构设计.邹洪灿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101] 20世紀建築研究編集委員会.20世紀建築研究.东京:INAX出版,1998.
[102]アトリエ・ワン.空間の響き/響きの空間.东京:INAX出版,2009.
[103]奥山信一.アフォリズム・篠原一男の空間言説.篠原一男監修.东京:鹿島出版会,2004.
[104]エイドリアン・フォーティー.言葉と建築 語彙大系としてのモダニズム.坂牛卓,邉見浩久監訳.东京:鹿島出版会,2005.
[105]エドワード・ホール.かくれた次元.日高敏隆,佐藤信行訳.东京:みすず書房,1970.
[106]坂本一成,多木浩二.住まい大系074 対話・建築の思考.东京:住まい図書館出版局,1996.
[107]坂本一成.建築を思考するディメンション 坂本一成との対話.东京:TOTO出版,2002.
[108]坂本一成.建築に内在する言葉.东京:TOTO出版,2011.
[109]坂本一成,塚本由晴,岩岡竜夫,等.建築構成学建築デザインの方法.东京:実教出版,2012.
[110]坂本一成.住宅——日常の詩学.东京:TOTO出版,2001.
[111]浜口隆一.ヒューマニズムの建築 日本近代建築の反省と展望.东京:雄鶏社,1944.
[112]坂牛卓.建築の規則 現代建築を創り・読み解く可能性.东京:ナカニシヤ出版,2008.
[113]貝島桃代,黒田潤三,塚本由晴.メイドイントーキョー.东京:鹿島出版会,2001.
[114]柄沢祐輔,田中浩也,藤村龍至,等.設計の設計.东京:INAX出版,2011.
[115]C・ロウ, F・コッター.SD選書251コラージュ・シティ.渡辺真理訳.东京:鹿島出版会,2009.
[116]倉方俊輔,中山英之,吉村靖孝,等.建築家の読書術.东京:TOTO出版,2010.
[117]長谷川豪.考えること、建築すること、生きること.东京:INAX出版,2011.
[118]川口衛.構造と感性.东京:法政大学建築学科同窓会,2007.
[119]村上隆.DOBSFふしぎの森のDOB君.东京:美術出版社,1999.
[120]村松貞次郎.日本建築技術史.东京:地人書館,1959.
[121]村松貞次郎.日本近代建築技術史.东京:彰国社,1976.
[122]村松貞次郎.岩波現代文庫 日本近代建築の歴史.东京:岩波書店,2005.
[123]池田昌弘.小住宅の構造.东京:エーディーエー・エディタ・トーキョー,2003.
[124] D'Arcy Wentworth Thompson.生物のかたち.柳田友道、远藤勲、古澤健彦,等訳.东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73.
[125] 渡辺邦夫,金箱温春,西薗博美,等.SPACE STRUCTURE木村俊彦の設計理念[M].东京:鹿島出版会,2000.
[126] 渡辺邦夫.飛躍する構造デザイン.东京:学芸出版社,2002.
[127] 大辞林.东京:三省堂書店,1995.
[128] 塚本由晴研究室.Window Scape 窓のふるまい学.东京:フィルムアート社,2010.
[129] 多木浩二.生きられた家 経験と象徴.东京:岩波書店,2001.
[130] 多木浩二.建築家・篠原一男 幾何学的想像力.东京:青土社,2007.
[131] 二川由夫.PLOT03 伊東豊雄:建築のプロセス.东京:GA,2003.
[132] 二川幸夫編集,原広司論文.GA ARCHITECT17伊東豊雄1970—2001.东京:A.D.A EDITA Tokyo,2001.
[133] F・オットー.SD選書201 自然な構造体.岩村和夫訳.东京:鹿島出版会,1986.
[134] 岡村仁,名和研二,大野博史,等.ヴィヴィッド・テクノロジー―建築を触発する構造デザイン.东京:学芸出版社,2007.
[135] 古谷誠章.Shuffled古谷誠章の建築ノート.东京:TOTO出版,2002.
[136] 谷口汎邦監修,藤岡洋保.近代建築史.东京:森北出版株式会社,2011.
[137] 高木隆司.形の事典.东京:丸善,2003.
[138] 高橋慶夫.建築構造の知識と智恵.千叶:都市文化社,1989.
[139] 高橋慶夫.建築家のための構造力学.东京:理工図書,1977.
[140] 丸山真男.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东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52.
[141] 金箱温春.構造計画の原理と実践.东京:建築技術,2010.
[142] 井上充夫.日本建築の空間SD037.东京:鹿島出版会,1969.
[143] 磯崎新,浅田彰監修.Anyone.东京:NTT出版,1997.
[144] 磯崎新,浅田彰監修.Anyhow.东京:NTT出版,2000.
[145] 磯崎新,浅田彰監修.Anybody.东京:NTT出版,1999.
[146] 磯崎新,浅田彰監修.グローバル化の諸問題Anymore.东京:NTT出版,2003.
[147] 磯崎新,浅田彰監修.Anywise.东京:NTT出版,1999.
[148] 磯崎新,浅田彰監修.時間の諸問題Anytime.东京:NTT出版,2001.
[149] 磯崎新,浅田彰監修.Anyway.东京:NTT出版,1995.
[150] 磯崎新,浅田彰監修.Anyplace.东京:NTT出版,1996.
[151] 磯崎新,浅田彰監修.Anywhere.东京:NTT出版,1994.
[152] 磯崎新.建築における日本的なもの.东京:新潮社,2003.
[153] JSCA構造デザインの歩み編集WG.構造デザインの歩み[M].东京:建築技術,2010.
[154] 铃木博之. 建築の世紀末. 东京:晶文社,1977.
[155] 铃木博之. 現代建築の見かた. 东京:王国社,1999.
[156] 铃木博之編著,五十嵐太郎,横手義洋著. 近代建築史. 东京:市ヶ谷出版社,2008.
[157] 铃木博之+東京大学建築学科編. 近代建築論講義. 东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09.
[158] マイケル・ポラニー,(佐藤敬訳).暗黙知の次元言語から非言語へ.东京:紀伊国屋書店,1980.
[159] 木村俊彦.構造設計とはON STRUCTURAL DESIGN.东京:鹿島出版会,1991.
[160] 難波和彦,伊藤毅,鈴木博之等.建築の理(ことわり)難波和彦における技術と歴史[M].东京:彰国社,2010.
[161] 南泰裕. 建築の還元——更地から考えるために. 东京:青土社,2011.
[162] 内井昭蔵. 装飾の復権 空間に人間性を. 东京:彰国社,2003.
[163] 内藤廣.構造デザイン講義.东京:王国社,2008.
[164] 坪井善昭,佐々木睦朗,川口健一等.力学・素材・構造デザイン[M].东京:建築技術,2012.
[165] 平田晃久. animated 生命のような建築へ 発想の視点.东京:グラフィック社,2009.
[166] 平田晃久. 建築とは<からまりしろ>をつくることである. 东京:INAX出版,2011.
[167] 『清家清』編集委員会編集.清家清1918-2005.东京:新建築社,2006.
[168] 青木淳.住宅論―12ダイアローグ.东京:INAX出版,2000.
[169] 青木淳.原っぽと遊園地.东京:王国社,2004.
[170] 日本建築構造技術者協会.日本の構造技術を変えた建築100選―戦後50余年の軌跡.东京:彰国社,2003.
[171] 日本建築学会編. アルゴリズミック・デザイン 建築・都市の新しい設計手法. 东京:鹿島出版会,2009.
[172] 日本建築学会編.建築論事典.东京:彰国社,2008.
[173] 日本建築学会編.日本建築史図集.东京:彰国社,1980.
[174] 山本学治.創造するこころ.东京:鹿島出版会,2007.
[175] 山本学治.歴史と風土の中で.东京:鹿島出版会,2007.
[176] 山本学治.素材と造形の歴史.东京:鹿島出版会,1966.
[177] 山本学治.造形と構造と.东京:鹿島出版会,2007.
[178] 山本学治.現代建築と技術.东京:彰国社,1971.
[179] 神代雄一郎. 近代建築の黎明 明治・大正を建てた人びと. 东京:美術出版社,1963.
[180] 石上純也.ちいさな図版のまとまりから建築について考えたこと.东京:INAX出版,2008.
[181] スラヴォイ・ジジェック著,(鈴木晶訳).斜めから見る 大衆文化を通してラカン論理へ.东京:青土社,1995.
[182] S. P. ティモシェンコ著,(最上武雄監訳,川口昌宏訳).材料力学史.东京:鹿島出版会,2007.
[183] TNプローブ編. 都市の変異.东京:NTT出版,2002.
[184] 太田博太郎. 日本建築史序説 增补第二版. 东京:彰国社,1947.
[185] 湯沢正信. 文献解題―建築造形論の方法展開,日本建築学大系5. 东京:彰国社,1985.
[186] 藤本壮介. 原初的な未来の建築. 东京:INAX出版,2008.
[187] 藤村龍至/TEAM ROUNDABOUT.1995年以降 次世代建築家の語る現代の都市と建築.东京:エクスナレッジ,2009.
[188] 藤村龍至/TEAM ROUNDABOUT.アーキテクト2.0 2011年以降の建築家像.东京:彰国社,2011.
[189] 藤森照信. 建築史的モンダイ. 东京:筑摩書房,2008.
[190] 土肥博至監修. 建築デザイン用語辞典. 东京:井上書店,2009.
[191] 土居義岳. 言語と建築 建築の批判の史的地平と諸概念. 东京:建築技術,1997.
[192] 隈研吾.新・建築入門——思想と歴史.东京:ちくま新書016,1994.
[193] 五十嵐太郎. 終わりの建築/始まりの建築 ポスト・ラディカリズムの建築と言説.东京:INAX出版,2001.
[194] 五十嵐太郎,小野田泰明,金田充弘等. オルタナティブ・モダン 建築の自由をひらくもの. 东京:TN Probe,2005.
[195] 五十嵐太郎. 現代建築に関する16章 空間、時間、そして世界. 东京:講談社,2006.
[196] 五十嵐太郎. 建築はいかに社会と回路をつなぐのか.东京:彩流社,2010.
[197] 五十嵐太郎. 都市建築 21世紀ガイドブック.东京:彰国社,2010.
[198] 仙田満.21世紀建築の展望.东京:丸善株式会社,2003
[199] 篠原一男.篠原一男.东京:TOTO出版,1996:
[200] 篠原一男. 住宅建築. 东京:彰国社,1964.
[201] 伊東豊雄,藤本壮介,平田晃久等.20XXの建築原理へ.东京:INAX出版,2009.
[202] 原広司. 空間<機能から様相へ>. 东京:岩波書店,2007.
[203] 増田一眞.建築構法の変革[M].东京:建築資料研究社,1998.
[204] 塚本由晴.「小さな家」の気づき. 东京:王国社,2003.
[205] 塚本由晴,西沢太良. 現代住宅研究. 东京:INAX出版,2004.
[206] 中村昌生. SD選書053茶匠と建築. 东京:鹿島出版会,1971.
[207] 中村拓志. 微視的設計論. 东京:INAX出版,2010.
[208] 中谷礼仁. 国学・明治・建築家——近代「日本国」建築の系譜をめぐって. 东京:一季出版,1993.
[209] 佐藤淳.佐藤淳|佐藤淳構造設計事務所のアイテム.东京:INAX出版,2010.
[210] 佐々木睦朗.フラックス・ストラクチャー.东京:TOTO出版,2005.
[211] 佐々木睦朗.構造設計の詩法―住宅からスーパーシェッズまで.东京:住まいの図書館出版局,1997.
[212] 五十嵐太郎. 現代日本建築家列伝 社会といかに関わってきたか.东京:河出書房新社,2011.
[213] Alan Holgate. The Art in Structural Design: An Introduction and Sourcebook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USA, 1986.
[214] Alois Riegl, Tr. E. Kain. Stilfragen. Problems of style,Princeton, 1992.
[215] Atelier Bow-Wow. Bow-Wow from POST BUBBLE CITY.东京: INAX出版, 2006.
[216] Atelier Bow-Wow. The Architectures of Atelier Bow-Wow:Behaviorology. NewYork: Rizzoli,2010.
[217] Banister Flight Fletcher.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on the Comparative Method. London: Nabu Press,2011.
[218] Beatriz Colomina. Privacy and Publicity: Modern Architecture As Mass Media, Adolf Loos and Le Corbusier.NewYork: The MIT Press, 1994.
[219] Domino Galileo Galilei, Henry Crew, Alfonso de Salvio: Two New Sciences. 1933.
[220] Eduardo Torroja. Philosophy of Structures[M].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7.
[221] Forrest Wilson. Structure: The Essence of Architecture[M].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Co.,1982.
[222] Geoffrey Scott. The Architecture of Humanism New edition edition. New York. Architectural Press.1980.
[223] George L. Hersey. Pythagorean Palaces—Magic and Architecture in the Italian Renaissance.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6.
[224] Heinrich Wölfflin, Marie Donald Mackie Hottinger.Principles of Art History: the Probl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yle in Later Art. Dover Publications, 1932.
[225] Jean Baudrillard. Simulacres et simulations. Débats, 1981.
[226] John Summerson. The Classical Language of Architecture.NewYork: The MIT Press, 1966.
[227] Jürg Conzett, Mohsen Mostafavi, Bruno Reichlin. Structure as Space[M]. London: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2006.
[228] Max Dvorak. Kunstgeschichte als Geistesgeschichte. R.Piper, 1924.
[229] Peter Collins. Changing Ideas in Modern Architecture 1750-1950.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1998.
[230] Lon R. Shelby. The Geometrical Knowledge of Mediaeval Master Masons, Speculum Vol.47 No.3, 1972.
[231] Rudolf Wittkower. Architectural Principles in the Age of Humanism. W. W. Norton & Company, 1971.
[232] 10+1 No.48アルゴリズム的思考と建築.东京:INAX出版,2007. No.19都市/建築クロニクル1990-2000.东京:INAX出版,2000. No.20言説としての日本近代建築 戦前の建築評論家の建築観.东京:INAX出版,2000.
[233] 崔昌禹、大森博司、佐佐木睦朗.拡張ESO法による構造形態の創生――三次元構造への拡張.日本建築学会構造系論文報告集,2004.
[234] domus China 2007(1). 2011(5).
[235] 東浩紀. 広告1999(11/12).
[236] ダイアローグIV. 芸術と理念と. 批判空間1993.
[237] GA JAPAN 109,2011(3-4).
[238] 建築と日常No.0 2009,No.1特集:物語の建築2010,No.2特集:建築の持ち主2011.
[239] 建築雑誌1989(6),1998(1). 2005(12).2008(3). 2008(6). 2011(4).
[240] 建築を開く構造デザイン. 建築文化2000(12).
[241] 特集 坪井善勝.建築1961(1).
[242] 挑戦する構造.建築画報2011(3).
[243] 新建築1995(2). 1995(7). 1995(11). 1995(12). 1996(3). 1997(1). 1997(2). 1997(9).1997(11). 1997(12). 1998(1). 1998(4). 1998(6). 1998(7). 1998(8). 1998(9). 1999(1).1999(2). 1999(3). 1999(4).1999(6).1999(7).1999(9).1999(11).2000(8).2000(9).2001(8).2002(1).2002(3).2002(5).2002(7).2002(8).2002(9).2002(10).2002(11).2003(1).2003(2).2003(3).2003(5).2003(7).2003(8).2003(9).2003(12).2004(1).2004(2).2004(3).2004(5).2004(7).2004(8).2004(9).2004(11).2004(12).2005(1).2005(4).2005(5).2005(6).2005(8).2005(9).2005(11).2006(1).2006(3).2006(5).2006(6).2006(7).2006(8).2006(9).2006(11).2006(12).2007(1).2007(2).2007(3).2007(4).2007(5).2007(6).2007(7).2007(8).2007(9).2007(12).2008(2).2008(3).2008(4).2008(5).2008(6).2008(7).2008(8).2008(9).2008(11).2008(12).2009(1).2009(2).2009(4).2009(5).2009(6).2009(7).2009(9).2009(11).2009(12).2010(1).2010(3).2010(5).2010(7).2010(8).2010(9).2010(12).2011(1).2011(5).2011(6).2012(8).2012(10).2012(11).2012(12).2013(1).2013(5).2013(6).2013(7).2013(9).2013(11).
[244] 新建築新建築臨時増刊 20世紀の技術と21世紀の建築node:ノード.东京:新建築社,2000.
[245] 新建築1991年6月臨時増刊創刊65周年記念号 建築20世紀Part1.Part2.东京:新建築社,1991.
[246] 新建築1995年12月臨時増刊創刊70周年記念号 現代建築の軌跡1925-1995「新建築」に見る建築と日本の近代.东京:新建築社,1995.
[247] 新建築2001年11月臨時増刊 建築20世紀4人の建築家が問う1990年代.东京:新建築社,2001.
[248] 新建築2005年11月臨時増刊 日本の建築空間.东京:新建築社,2005.
[249] 新世代建築家/クリエイター100人の仕事. HOME 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