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结语 :传统再现的技术途径

4.6 结语 :传统再现的技术途径

一般而言,传统总会被认为是植根于特定地域的文化而从属于意识层面的观念范畴。对建筑而言,传统再现的重任自然很容易由作为风格的样式来承担。传统等同于样式的模式被视作为正统,并在岁月的沉淀中成为司空见惯的常识。由此招致的是从材料到形态的符号化与表面化,进而被通过风格的托词在表现文化层面上误入于对既往风格样式的模仿与描写的怪圈。随着多元文化的并举,建筑形态上的这种表面化的趋势显然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建筑“空心化”也正在将文化观念与技术结构朝着相反的方向撕裂。这种以再现传统为名的地域文化的标签显然并不是日本当代建筑形态所期待的结局。无论是装饰的结构、抽象的结构、流动的结构还是更新的结构,它们都不约而同地折射出日本建筑中由传统积淀而来的某种地域的文化特征,并以一种强烈的气息从被风格样式禁锢的形式限制之中脱逸而出,变身为拥有了技术能量的结构表现。

当结构从坚实到纤细,从闭塞到透明,从均质到有机,甚至是从清晰地展露到含蓄地隐匿,也就意味着观念与技术的两分已然成为过去。新的握手昭示着在建筑中结构与设计的壁垒正在被打破。从“结构即意匠”到“美在合理的近旁”,技术将结构作为一种传统再现的途径正在不断地向人们展现出其潜在与显见的可能。至少,对于日本当代建筑形态的表现而言,结构或许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存在了。

注释

1 岡村仁,名和研二,大野博史等.ヴィヴィッド∙テクノロジー―建築を触発する構造デザイン.东京:学芸出版社,2007:280-281.

2 Masachi OOSAWA,1958—,日本社会学家.

3 Ryuji FUJIMURA,1976—,东洋大学讲师,建筑师.

4 “信息化”与“郊外化”出自藤村龍至/TEAM ROUNDABOUT.アーキテクト2.0 2011年以降の建築家像.东京 :彰国社,2011:1.

5 内井昭蔵.装飾の復権 空間に人間性を.东京 :彰国社,2003:177-178.

6 铃木博之. 現代建築の見かた.东京 :王国社,1999:28.

7 金箱温春.構造計画の原理と実践.东京 :建築技術,2010:88.

8 Yoshio TANIGUCHI,1937—,日本建筑师.

9 JSCA構造デザインの歩み編集WG.構造デザインの歩み.东京:建築技術,2010:65.

10 新谷真人.特集 今、構造家が面白い.GA JAPAN 109,2011(3-4):82.

11 Sejima And Nishizawa &Association,1997年由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创设的共同事务所.

12 同10:120.

13 同12.

14 一家总部位于列支敦士敦的工具生产者及经营商,服务于建筑建设及维护业.

15 同10:121.

16 拉丁文译名为al-Khwārizmī.

17 Donald Ervin Knuth,1938—,美国著名计算机科学家,被认为是现代计算机鼻祖.

18 Makoto WATANABE,1952—,千叶大学教授,日本建筑师.

19 日本建築学会編. アルゴリズミック∙デザイン 建築∙都市の新しい設計手法. 东京 :鹿島出版会,2009:9.

20 同19:8.

21 佐々木睦朗.フラックス∙ストラクチャー.东京 :TOTO出版,2005:16.

22 Yimin XIE,1963—,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终身教授,创新结构与材料研究中心主任,土木、环境及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

23 崔昌禹、大森博司、佐佐木睦朗.拡張ESO法による構造形態の創生——三次元構造への拡張.日本建築学会構造系論文報告集,2004(2):No.576.

24 Robert Maillart,1872—1940,瑞士结构设计师.

25 同21:210.

26 金田充弘,平田晃久.社会構造自体を変えていくエンジニアリング.GA JAPAN 109,2011(3-4) :53-54.

27 佐々木睦朗.建築と構造形態,これからの構造形態. 建築技術2005(12)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