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日本建筑的“当代”

4.1 日本建筑的“当代”

哲学家东浩纪与社会学家大泽真幸2根据战后日本的文化状况,将其区分成1945—1970年的“理想时代”、1970—1995年的“虚构时代”以及1995年之后的“动物时代”(表4.1)。而在各个时代,建筑的主题及建筑师的社会面目也不尽相同。1945—1970年的“理想时代”,建筑师关注于城市规划。他们试图通过理性主义的设计导则来实现理想主义的城市规划。那是一个属于“城市时代”的时期,建筑师试图获得城市的主导权。1970—1995年的“虚构时代”,伴随着社会公害、石油危机等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建筑开始从城市撤退。由此导致建筑师从原先的城市规划者的身份转变成为住宅设计师的角色。因此,那是一个属于“住宅的时代”。随着计算机时代的降临,终于从1995年开始,依靠血缘关系维系的家族形式——“住宅”宣告寿终正寝,先前的“虚构时代”终于被更加个体且虚拟的“身体时代”所取而代之。藤村龙至3指出在1995年之后的这个被称作为“动物时代”的当代有着最为显著的两个特征,那就是“信息化”与“郊外化”4。“信息化”标志着以计算机互联网和手机通讯为手段的“虚拟空间”的到来;“郊外化”则是随着城镇化的大量出现而产生的从集群向个体的分散。无论是“信息化”还是“郊外化”,它们都具有同先前时代完全不同的特征,并且都表现为一种突变的转折。它既是时代的必然,也是源自1995年出现的一系列偶然社会事件的叠加的效应。

表4.1 1945 年以后社会状况的区分及向建筑、都市论的导入

众所周知,日本的经济在经历了1980年代的高速增长及其泡沫化之后,随着遭遇到1990年代开始的泡沫破灭,日本也进入到被称为“失去的10年”的萎靡不振时期。经济的低增长率以及消费的萎缩助推了城市向郊区的扩散。这种情况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建筑的规模及其类型。从大规模到小型化,从公共设施到个体住宅,日本的建筑随着经济的衰退,也呈现出扁平化的趋势。应该说1995年3月20日上午7点50分“奥姆真理教”在东京市中心地铁的5节车厢中策划的“沙林投毒恐怖袭击事件”彻底揭掉了“城市安全”的标签(图4.1)。它成为将人群推向郊外的催化剂。此外,更加迅捷通信技术的涌现,着实地疏远了现实中人群的集聚。1995年8月24日,微软(Microsoft)发布了其混合了16位/32位的新视窗(Windows)操作系统“视窗95”(Windows 95,图4.2)。这其中包含了附带默认网址浏览器的“Windows Internet Exploer”(IE),并使之成为时至今日应用最广泛的互联网浏览平台之一。因此,“视窗95”的出现也使得1995年被视为“互联网元年”。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虚拟的互联网空间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之外的另一个不可或缺的交互平台。同年7月,适合城市使用的无线PHS(Personal Handy-Phone System,俗称“小灵通”)通信服务开始。同样是在1995年9月,使用手机人数达到了650万。至1995年底,手机的使用人数更是突破了1000万。

图4.1 沙林毒气事件

图4.2 Windows 95

图4.3 阪神大地震

图4.4 3.11东日本大地震

如果说来自于经济、恐怖袭击、互联网和通信方式等这些社会事件与技术发展尚且是从外围对当时的日本建筑与结构产生着潜移默化作用的话,那么1995年1月17日上午5时46分52秒,发生在日本关西地区淡路岛明石海域的“阪神大地震”(图4.3),对之后日本的建筑及其结构的影响是更加直接而深刻的。地震引发日本关西地区包括大阪、神户等人员密集城市在内的大规模地震灾害。这一地震被认为是自1923年关东大地震以来日本所遭受的最为严重的地震灾害。它引起了人们对于地震科学、城市建筑以及交通系统方面的重新认识与关注。这一“城市直下型地震”的破坏也突破了此前人们以横波位移为主的防震抵御。在这一影响下,1995年《建筑物改修促进法》获得了公布施行;同年新结构体系开发也开始推进;1997年《建筑基准法》被再次进行了修正,追加颁布了《钢结构极限状态设计指南》等。除了对建筑抗震方面的法案和法规进行修正和完善外,日本对新建以及既有建筑抗震对策上的态度与方法同“阪神大地震”之前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1996年开始,用于改善既有建筑抗震性能的“改建隔震”(Retrofit Seismic Isolation)开始出现激增;新建建筑采用隔震技术的现象得到普及;1999年超高层建筑的隔震应用开始推广;2000年对隔震结构部件的认定制度也被正式确立。建筑结构的隔震方式基本取代抗震方式。由此可以在大量缩减结构部件尺寸的同时,使大量实用的产业化降低隔震技术投入的成本和使用门槛。得益于此,隔震技术被广泛地使用在了个人住宅等小规模建筑中。可以说无论是今天已经日趋成熟的建筑结构抗震损伤修复技术,还是隔震技术的多样化和普及化,它们都离不开“阪神大地震”所招致的影响。

社会的、技术的因素以及自然灾害更为直接地对日本的建筑与结构产生影响,使其在规模、类型、技术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与之前的明显变化。意识和技术对建筑形态上的影响无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日本的建筑形态及其结构技术立刻出现同1995年之前泾渭分明的改变。但是,日本建筑的1990年代并没有像其所经历的任何一个时期那样,在1995年集中爆发了如此多的、改变了人们固有观念与意识的事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以及虚拟时空的繁荣,对于如今日本建筑的形态而言都是具有深刻影响的。而这正是东纪浩、大泽真幸、藤村龙至等将1995年视作为日本建筑发展中一个重要时代节点的原因所在吧!

2011年3月11日的“东日本大震灾”(图4.4),是继“阪神大地震”余音未了之际的,再一次对日本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的自然灾难。与前次“阪神大地震”对于防震技术上的警示作用相比,“东日本大震灾”更是在心理上为整个社会覆上了危机的阴影。与技术缺陷相比,人类在自然灾难巨大破坏力面前的无能为力,彻底击碎了人类依托于技术的信心。而核反应堆事故的辐射的阴影,更是陡增了人们对技术失控的恐惧以及所谓“绝对安全”的依赖。无疑,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从1995年“信息化”“郊外化”的“身体时代”开始,技术曾经将日本带入一个似乎是无所不能的时代。但仅仅十数年之后,无法驾驭技术的危机便露出了对技术盲目自信背后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