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3 讨论
跟骨骨折多发生在轴向冲击情况下,其发生率随冲击速度损伤增加而提高,其骨组织超出屈服极限的比例是重要的表征之一。在本研究冲击速度为5.0m/s状态下,超过90%的跟骨松质骨超出了其剪切屈服极限,同时约20%的跟骨松质骨超出了其压缩屈服极限。实际生活中,在走路和奔跑时对足底的冲击速度可以得到0.52~0.72m/s。在高风险的体育活动,例如滑雪时从10米高的地方落地,其着陆角度不佳时,冲击速度可以达到14m/s。
尽管超出压缩屈服极限的体积相对较小,但是将剪切和压缩屈服强度的参数综合起来看,就会令人震惊。实验结果也证明了,在5m/s冲击速度下,93%的跟骨样本会发生骨折。Gallenberger等人[39]发现,在6.3m/s的平均冲击速度下,所有的跟骨都会发生骨折,50%损伤概率点发生在冲击力6100~9300N之间。本研究所预测的胫骨反作用力较小,所以采用屈服应力而非极限应力来提供更为保守的损伤准则。
无论跟骨的米塞斯应力还是特雷斯卡应力,都集中分布在距骨关节和下跟骨结节。这个计算结果与临床和尸体研究中发现骨折多发位置和模式一致[34]。距骨是在冲击状态下第二个易发骨折的位置,应力集中分布在距骨滑车上部和后距跟关节,反映了骨折常发位置。模拟结果还显示,跟骨和距骨的骨折倾向于发生在同种冲击速度下。虽然距骨应力小于相应的跟骨应力,但是其超过压缩和剪切屈服极限的松质骨体积百分比却是相似的。在本研究模型建立时,将骨材料假定为弹性体,采用材料屈服极限倾向于高估了损伤风险。
已有研究证明,剪切破坏是足部冲击的主要损伤模式,而较高的轴向冲击速度会导致压缩和剪切组合的破坏形式。从模拟结果可见,松质骨的最大特雷斯卡应力比米塞斯应力更高。因为骨小梁的剪切强度比抗压强度更弱,超出剪切屈服极限的骨体积明显多于超出压缩屈服极限的值。然而,应该指出的是,在达到极限强度之前,骨所承受的剪切塑性变形比压缩塑性变形更大。
骨折判据是确定骨折风险的重要指标,但是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标准。最大应力准则假定当主应力比极限强度高时,骨折就会发生。同时,主应变准则(圣维南准则)也与之类似。本研究采用变形能准则、米塞斯 亨基准则和特雷斯卡准则,有人认为,当模型材料被定义为各向同性时,米塞斯 亨基准则能够提供最为精确的结果。但是,在剪切问题上,该准则不是特别稳健,引入特雷斯卡准则可以弥补其不足。
模型的简化和设置也带来一些局限性。松质骨和皮质骨的材料性质都被假设为均质和各向同性的,因为在压缩条件下松质骨通常会先于皮质骨破坏,所以本研究未对皮质骨进行专门的分析。另外,对中足和前足的皮质骨和松质骨没有进行区分。应用桁架单元对跟腱和跖筋膜进行模拟,可能会导致在跟骨结节处出现异常的应力集中。还有,肌肉力的影响在参数分析中未被考虑。由于胫骨骨折常继发于跟骨骨折或距骨骨折,也并非轴向冲击条件下主要损伤形式,所以胫骨骨折的情况未被分析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