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前 言

我从1965年到1995年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学研究长达30年,具体地说主要从事针刺的心理学研究。针刺属于中医领域的研究课题,因此我把它们的心理学研究称为中医心理学研究。重视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与预防中的重要作用是中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积极思想,是重视以人为本的独到之处。

我从1965年到1979年在医院手术室第一线从事针刺麻醉(以下简称针麻)的心理学研究,我获得中国科学院两个重要科研成果奖,并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与山西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针麻是1958年在针刺镇痛的基础上诞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麻醉方法。尽管针麻还存在镇痛不全等问题,但针麻下施行外科手术的病例达200多万例,使用针麻进行外科手术的病症达100余种,具有重要意义。针麻促进生理学、生物化学、心理学的发展;提示人体功能的巨大潜力即良好心理因素是人体重要的正能量,为发挥医生与患者的积极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我对针麻的心理学研究主要包括针麻术前预测、刺激方法与针刺镇痛、电针刺激参数与针刺镇痛、针刺与激光、针刺与蜡疗等。

在针麻研究领域,针刺不仅具有镇痛作用,而且我首次发现针刺对其他皮肤感觉——两点辨别觉、触觉、压觉、热觉都有改变。在针麻原理方面,我经过15年的研究提出了“针麻临床原理是以针刺的生理作用为基础,心理因素起着能动调节作用,是二者的综合作用。心理因素对针刺反应、针刺镇痛、针刺调整和针麻效果都有重要的作用,心理因素是构成针麻临床原理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方面”的观点,夸大或否定心理因素在针麻中的作用都是不对的。

本卷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因素在针刺麻醉中的作用,提高针刺镇痛效果,不留针针刺麻醉原理,开辟新的麻醉途径等。本卷的文章来源于作者早期发表于各期刊的论文。

感谢辛育龄、何庆年、王天宝、汪湘、王友良、王大柱等同志的支持与帮助;感谢手术室一线医生、护士的支持与配合。

本卷收录的论文是我主持课题组的工作。幸代高同志参加了工作,孙长华、林淑惠同志参加了前期的工作。

王极盛   

2015年春节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