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不留针针麻原理的研究——横针不留针针麻1084例的普及、提高和原理相结合的探讨

关于不留针针麻原理的研究——横针不留针针麻1084例的普及、提高和原理相结合的探讨

我国独创的在针刺穴位下施行手术的新型麻醉技术——针刺麻醉,近年来已获得巨大发展。尤其是创造成功的不留针的针刺麻醉等新方法,标志着我国的针麻技术不断地迈向新的水平,反映了针麻这一新生事物的茁壮成长,展示了针麻的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普及和提高不留针针麻,并从科学上加以解释和理论上的说明,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我们在临床上观察到针麻术后具有明显的止痛作用,并在实验室对健康人进行针刺拔针后镇痛后效应的实验研究得到了证实。从1974年10月初到1975年底,在北京妇产医院计划生育病房对受绝育术者全部普及不留针针麻的基础上,对1084例不留针针麻绝育术进行了临床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

一、不留针针麻方法、电针刺激参数和针麻效果

1.穴位配方

采用气冲、外陵横针不留针的针麻方法。

在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和任脉上取穴,分为上、下两组穴位。上面的一组穴位起于右侧足阳明胃经的外陵穴,贯串足少阴肾经的中注穴、任脉的阴交穴及对侧肾经的中注穴,止于对侧相应的胃经的外陵穴。下面的一组穴位起子左侧胃经的气冲穴,贯串肾经的横骨穴、任脉曲骨穴及对侧横骨穴,止于对侧的气冲穴。

针刺方法:用五寸长的26号钢针,以15度角或垂直刺入左侧或右侧外陵穴或气冲穴的皮肤,深达筋膜层,测知筋膜深浅后,向对侧刺到直达相应穴位的筋膜下方,捻转得气后通电。

这种针麻方法的特点是:①透穴多,一针透五穴,上面一组穴位即透左右外陵穴、左右中注穴及阴交穴。下面一组穴位即透左右气冲穴、左右横骨穴及曲骨穴。②连经广,联络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和任脉。③用针少,仅二根针。

2.电针刺激参数

使用北京航空学院57工厂制作的57-6电脉冲医疗刺激仪。

诱导时间:一般30分钟,然后拔针。

刺激强度:刺激强度由弱到强,逐渐加大到最大的耐受强度。在针刺诱导期内,我们使用电针麻峰压、频率测定器对刺激强度进行了测定。其中连续测定的峰压,以正脉冲由小到大排列如下:①3.2,②4.4,③4.8,④4.8,⑤5.0,⑥,5.0,⑦5.2,⑧5.4,⑨5.6,⑩5.8,6.4,12.7,6.8,6.8,7.0,7.0,7.0,7.0,7.6,7.6,7.6,7.8,9.8伏特。最小3.2伏特,最大9.8伏特,平均6.8伏特。

电针频率:一般在4.8万次/分左右。

电针波形:双向连续尖波。

3.辅助用药

术前不使用辅助用药。

术中1974年10月初到1974年底,一般在开腹前和开腹膜后,在腹膜及腹腔脏器表面以1%地卡因棉球1~2个涂抹。从1975年起基本上术中也取消了辅助用药,基本上不使用辅助用药。

4.切口部位和手术时间

我们采用腹正中线纵切口。切口的高低根据子宫大小而定。切口大小一般约长2~8厘米。手术时间一般在10~20分钟内完成。最快的有7分钟内完成。

5.针麻效果

评级以通行的标准分为四级。1084例横针不留针的针麻效果,同我们过去在高频切口旁针条件观察的182例留针绝育术和76例局麻绝育术的麻醉效果一起列在表1。

表1 不留针针麻与留针针麻、局麻,麻醉效果的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麻醉效果的优良率(1、2级),不留针针麻为92%,留针针麻为88.9%,局麻为93.4%,三者的麻醉效果大体相同。

二、不留针针麻镇痛作用的某些研究

我们对不留针针麻全过程即针刺诱导期和手术过程以及术后的镇痛作用进行了某些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

1.诱导期

针刺10分钟使用弹簧压力测痛器和57-9A电子皮肤痛刺激仪两种测痛方法致痛和测痛,结果见表2。

表2 不留针诱导期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从表2可以看出,不留针针麻诱导期内,无论是机械致痛和电离子致痛,都有提高痛阈和耐痛阈的作用,即表现出明显的镇痛作用。

2.手术过程中的镇痛效果

术中切皮与缝皮以病员的表情反应分为无反应(优级)、皱眉(良级)、呻吟三类,并与留针针麻、局麻对照,其结果见表3。

表3 不留针针麻,与留针针麻、局麻切皮、缝皮效果的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三种麻醉方法的切皮优良率大致相同。缝皮效果优良率,局麻稍高于针麻。不留针稍高于留针针麻。

3.术后镇痛效果的观察和研究

我们临床观察,局麻病人术后伤口痛较针麻重些,有不少的人要服止痛药。不留针针麻病人术后伤口痛较轻,一般不用服止痛药。显示了不留针针麻镇痛后效应的作用。我们先前曾对47人次的健康人进行了针刺诱导后拔针以研究镇痛后效应的实验,为不留针针麻提供了实验依据。把其结果引入表4。

表4 47人次拔针后针刺镇痛后效应的实验结果

从表4可以看出,拔针后20分钟与针刺中20分钟的痛阈和耐痛阈基本维持在一个水平。上述不留针针麻诱导期内,术中和术后的镇痛作用的研究,证实了不留针针麻确有与留针针麻相同的镇痛效果。

三、不留针针麻调节作用的研究

1.皮电

不留针针麻绝育术与局麻绝育术术中主要步骤切皮、找管和缝皮的皮电波动结果列入表5。

表5 不留针针麻与局麻术中主要步骤皮电变化的比较

以切皮前的皮电波动为1,其他步骤的数据均为其倍数。局麻、针麻(一)各个步骤均观测30秒钟的皮电波动,针麻(二)的切皮,缝皮的皮电波动观测30秒钟,而找管的皮电观测为全过程。从表5可知,就切皮来说,针麻(一)比局麻的皮电波动大些,但针麻(二)的皮电与局麻大致相同。无论找第一管、找第二管,还是缝皮的皮电活动,针麻都比局麻的波动小,特别是针麻(二)即找管观测全过程的皮电,还比局麻观测30秒钟的皮电波动小。

2.皮温

对不留针绝育术术中主要步骤的56例的印堂穴位的皮肤温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见表6。

表6 不留针绝育术术中主要步骤的皮温测定

从表6可知,术中找管与缝皮时的皮温略有下降,但变化不大。

3.脉搏

同体56例的术中主要步骤的脉搏的测定结果与先前留针针麻中的脉搏测定结果都列为表7。

表7 针麻绝育术中主要步骤的脉搏测定

从表7可知,不留针与留针针麻中主要步骤的脉搏都基本是稳定的。

4.血压

23例同体不留针针麻术中主要步骤的血压测定结果与我们过去对留针针麻术中的血压测定结果一起列在表8。

表8 针麻绝育术术中主要步骤的血压测定

从表8可知不留针与留针针麻术中的主要步骤的血压都基本稳定。

5.肌肉松弛程度

根据受绝育术者术中肌肉松弛程度分为好、中、差三种。现将不留针针麻连同留针针麻、局麻的肌肉松弛的结果列在表9。

表9 不留针针麻与留针针麻、局麻的术中肌松、鼓肠、出血量的比较

从表9可以看出,三种麻醉方法术中的肌肉松弛优良率(好与中)均在95%以上,大体相同。

6.鼓肠情况

从表9可知三种麻醉方法的鼓肠优良率均为95%大体相同。

7.出血量

从表9可知针麻出血比局麻少,而不留针又比留针针麻出血少。我们在针麻临床上见到不少切皮时,仅仅是一道白刃。我们也观察到血小板减少的病员,术中出血也很少。不留针针麻出血少的现象值得深入研究。

8.找输卵管的牵拉反应

结果见表10。

表10 不留针针麻与留针针麻、局麻找管反应的比较

从表10可以看出,抗牵拉反应,针麻比局麻好。

综上,说明不留针针麻具有留针针麻相同的针刺调节作用。不留针针麻与局麻术中的五个指标比较来看,其中肌肉松弛程度和鼓肠情况相同,皮电波动、出血量、抗牵拉反应则不留针针麻优于局麻。

四、从唯物辩证法观点分析影响不留针针麻效果的因素

1.人体的抗痛能力和针刺激发起人体达到的抗痛能力

我们在针麻效果的术前预测工作中曾多次报导针刺前的人体抗痛能力,特别是针刺激发人体达到的抗痛水平,是影响针刺效果的主要原因。我们在留针针麻绝育术的预测工作中,曾以耐痛前250克以上作为预测针麻效果优良率的一个界限,其符合率达84%。以针刺后300克以上作为预测针麻效果优良率的一个界限,其符合率达85%。我们在留针针麻预测工作中的部分结果见表11。针前符合率占90.2%,针后符合率占91.2%。

表11 人体针刺前、中抗痛能力与针麻效果的关系。

从表11可以看出,针刺前人体的抗痛能力,特别是针刺激发起人体达到的抗痛能力是影响不留针针麻效果的主要因素。针刺激发起人体达到的抗痛水平是构成针麻效果和个别差异的主要基础。“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矛盾论》)我们认为针刺的镇痛作用就在于它激发人体的抗痛功能,把抗痛功能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以防止、抵抗和干扰因手术创伤引起的痛觉。这才是针麻的主要根据。针刺显然只不过是一个外因。优选最佳的适宜的穴位、针刺方法、电针刺激参数就在于最大限度地激发起人体内部的抗痛能力,提高针麻效果。

2.针刺效应

针刺条件——穴位——针感。在针刺效应方面,采用了气冲、外陵横针连经广的穴位处方,在电针刺汝参数方面使用高频4.8万次/分。横针——透穴——高频三位一体。这样针感强烈,即保持纵的二针同一方向平行的切口高频针产生的重压感(有的病员说像大石头压在肚子上),又由于横针相反方向平行的高频针产生的转动感,我们把它称为“活动针感”。病员用不同的语言来描述这种“活动针感”,例如“就像胎儿在动似的”“肚子里在翻腾”“肚子揪转在一块了”。重压感与“活动针感”的组合打破了对针刺的适应现象,在针刺诱导期内,始终保持明显的、适宜的、持续的针感,这不仅是病员普遍的主观感觉,而且我们的实验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针刺诱导期内皮电波动的实验结果见表12。

表12 53例同体不留针针麻诱导期内皮电波动的实验

表12入手术室的皮电波动为1,其他时间的皮电波动是入手术室的皮电的倍数。由于明显的、适宜的、持续的针感,提高了横针不留针的抗痛效果。

横针不留针的刺激方法有两个特点:①两针平行,但方向相反。一根由右向左透穴,另一根由左向右透穴。②针刺深达筋膜层。横针的刺激方法比切口旁针(两针方向平行,斜刺深度在皮下)的刺激方法镇痛效果好。穴位与刺激方法是不可分离的,这提示我们,在结合经络穴位深入研究针刺条件,对加深针麻临床规律的认识和针麻原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3.精神因素

现将这方面的结果扼要地加以叙述。

1)情绪状态

(1)情绪状态与针麻效果:1003例的情绪状态(镇静、一般、紧张)和针麻效果关系的统计测验x2=113.99,P<0.005,即情绪状态与针麻效果有着极其显著的关系。

(2)情绪状态 与牵拉反应:906例的情绪状态与右管牵拉反应关系的统计测验x2=74.16,P<0.005。895例的情绪状态与左管牵拉反应关系的统计测验x2=43.07,P<0.005。即情绪状态与右、左管牵拉反应有极为显著的关系。

(3)3、4级病例的情绪状态的分析:本文报告的1084例,4级3例,都是情绪紧张的病人。3级84例,有3例漏记情绪状态。81例中,镇静者2例占2.6%。情绪状态一般者17例,占20.9%;紧张者62例,占76.5%。可见3、4级病人,多数是情绪紧张的病人。

(4)情绪状态与切皮前、切皮时的皮电波动的关系,169例的结果见表13。

表13 多情绪状态与切皮前、切皮的皮电活动的关系(169例)

从表13可以看出情绪状态与切皮前,切皮的电波动有一定的关系。综上结果说明情绪状态是影响不留针针麻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2)病员配合的作用

(1)配合程度与牵拉反应的关系,结果见表14。

表14 861例配合程度与牵拉反应的关系

从表14可以看出病人的配合程度与找管的牵拉反应的关系很大。

(2)配合程度与切皮、找管的皮电波动的关系,结果见表15。

表15 配合程度与切皮、找管、皮电的关系

从切皮前的皮电基础波动计算切皮、找管时的倍数。从表15可以看出病人的配合程度与切皮、找管的皮电变化有一定的关系。

4.手术操作

我们对不留针针麻的找输卵管的手术操作与牵拉反应的关系进行了临床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

(1)找管次数与牵拉反应的关系,结果见表16。

表16 249例找管次数与牵拉反应的关系

从表16可以看出找管的操作次数与牵拉反应的关系很大。

(2)找管时间与牵拉反应的关系,结果见表17。

表17 找管半分钟与找管全过程皮电变化的关系(同体43例)

从表17可以看出,找管时间长短与皮电波动大小有很大关系。

总之,从上面的结果来看,我们认为针刺激发人体达到的抗痛水平是影响针刺镇痛效果的主要因素,是针麻的根据。针刺的效应,病人的精神因素和医务人员的手术操作是影响针麻效果的重要因素,是针麻的条件。

五、关于不留针针麻的普及、提高和原理的讨论

1.大力普及不留针针麻

不留针针麻是针麻发展中的新生事物,为针麻普及推广开辟了新途径。它不仅具有留针针麻相同的镇痛和调节生理作用,与留针针麻效果相同,而且还具有独特的优越性:麻醉操作更加简便,消除了由于手术过程中不断针刺可能造成患者的肌肉疲劳,出血少。病员反映:不留针针麻好,手术出血少,手术完了自己下地走,不头晕、不肚痛、吃的饱、睡的好、身体恢复好。因此受到广大病员的欢迎。

不留针针麻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由于它简便易学,更易普及推广。特别适合于农村、山区和野战外科。

2.不断提高不留针针麻的效果

针麻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针麻的效果是处在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地发展过程中的,“针麻效果到顶论”是错误的。为了不断地提高不留针针麻效果,更好地为工农兵服务,我们认为,在针麻实践中,既要研究人体的内部矛盾运动的规律,也要研究各种外部原因与人体内部矛盾的联系。

从本文第四部分资料的分析,我们认为深入研究针刺效应即研究穴位的特殊性与针刺条件是提高不留针针麻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充分地、多方面地发挥医务人员和病员的两个积极性,也是不断提高不留针针麻的效果的重要途经。

关于辅助用药问题,我们过去曾认为,该用一定要用,不该用一定不用,用不用都要服从于是否有利于病员。但我们又认为,针麻的发展趋势是逐渐提高效果,逐渐消除辅助用药。本文报道1084例针麻手术全部术前不用辅助药,绝大多数术中也不用药,不但与过去术前术中使用的辅助用药的针麻效果相同,而且消除了使用辅助用药引起的药物反应。

3.不留针针麻原理的研究为人们认识针麻原理提供新的内容和新的探索途径

针麻是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的唯物辩证法的原理,通过针刺充分地激发起人体的内部抗痛、抗手术创伤的积极因素,使人体处于积极的、主动的状态下接受手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不留针针麻比留针针麻更加注重了事物的内因。不留针针麻更加显示了针刺激发起人体内部抗痛的生理作用的巨大威力,为针麻原理提供了新的内容和探索途径。

不留针针麻的成功和普及反映了针麻原理的一个新的事实:即针麻具有这样的一个特点,针刺穴位为机体提供了一个适宜的条件,将在30分钟以内把机体的抗痛抗病的因素充分激发起来,并维持相当的一个时间——显示了针麻后效应的作用。

不留针针麻手术的进行正是根据针麻的后效应的作用。针麻后效应的作用,提示针麻在人体引起可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的生理、心理的整体性的运动变化过程。

不留针针麻原理的作用途径,可能是适宜的针刺条件作用于穴位,引起了明显的、适宜的、持续的针感。针刺的作用通过人体的抗痛功能和调节系统,在30分钟内,把人体的抗痛能力和机体各种生理功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因针刺激发起而达到的人体抗痛能力和调节能力,拔针后还具有后效应的作用。不留针针麻正是以它的后效应去与手术创伤引起人体的疼痛和生理功能失调进行积极的斗争并且战而胜之,保证了不留针针麻手术的顺利进行。

(《横针不留针针刺麻醉》,1977年8月,山西省大同市针麻协作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