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麻效果的预测
摘要:我们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1973年对妇产科针麻手术效果进行了预测工作。本文着重讨论耐痛、针刺对两点阈限的改变、情绪状态这三个简便易行且可能有临床应用前途的参考指标。
一、目的
针麻临床实践充分表明,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研究影响针麻效果的因素,对于预测针麻效果,确定针麻适应症,扩大应用范围和探索针麻原理都有一定的意义。
二、方法和结果
我们采用了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力求简便易行。现报告于后:
1.针刺对两点阈限的改变与针麻效果的关系
本实验所使用的仪器是带有标记距离刻度的“触觉规”。将触觉规逐渐分开,两脚同时接触皮肤,以被试口头报告刚刚清晰分辨出是两点的距离作为递增的两点阈限。便于临床应用,不再作递减的两点阈限,结果见表1。
表1 针刺对切口部位两点阈限改变与针麻效果的关系(绝育术病例)
本文有关肺切除资料是与北京市结核病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等单位协作工作的桔果。
2.耐痛与针麻效果的关系
本实验所使用的仪器是弹簧压力测痛器。最小压力为0克。最大压力为500克。被试的任务是当测痛器压在气海部位皮肤上后,刚刚从不痛到感到痛时,立刻报告痛,此时测痛器的压力数代表递增的痛阈。随着压力的增加,当被试感到痛得不能忍受时,报告受不了,此时测痛器的压力数代表递增的耐痛阈。为便于临床应用,不再作递减的痛阈、耐痛阈,单位是克。主试要熟练均速地使用测痛器。
首先在绝育术37个病例上比较针刺前耐痛与针麻效果的关系,结果见表2。
表2 针刺前气海部位耐痛与针麻效果的关系(绝育术病例)
从表2可以看到针刺前气海部位耐痛阈值对预测绝育术针麻效果有一定参考价值。其次,比较针刺后耐痛与针麻效果的关系,结果见表3、表4。
表3 针刺10分时气海部位耐痛与针麻效果的关系(绝育术病例)
表4 针刺10分时气海部位耐痛与针麻效果的关系(剖腹产术病例)
从表3、表4可以看到针后气海部位耐痛阈值对于预测绝育术、剖腹产手术针麻效果有一定参考价值。
针麻效果的评定,主要观察切皮反应、牵拉反应、缝皮反应,现在我们分别进行比较,结果见表5。
表5 针刺10分时气海部位耐痛与切皮、牵拉、缝皮反应的关系(绝育术病例)
从表5可以看出,针后气海部位耐痛阈值对绝育术切皮反应、找管反应、缝皮反应的预测有一定参考价值。
3.情绪状态与针麻效果的关系
情绪状态是根据病人的植物神经系统的改变、语言表情综合评定的,相对的分为比较镇静、比较紧张两种。它指的是病员进入手术室后到手术开始前的情绪状态。其与针麻效果的关系的结果见表6、表7。
表6 情绪状态与针麻效果的关系(绝育术病例)
表7 情绪状态与针麻效果的关系(剖腹产病例)
从表6、表7可以看出情绪状态对预测绝育术、剖腹产手术的针麻效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我们再来比较情绪状态与切皮、牵拉、缝皮反应的关系,结果见表8。
表8 情绪状态与切皮、牵拉、缝皮反应的关系
续表
从表8可以看出,情绪状态对绝育术的切皮、牵拉、缝皮反应的预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其他预测指标
几年来,我们先后试用了四十余项预测指标,其中具有参考价值的有十四项。即除上述三项外,还有耐针、针感、针刺对痛阈的改变、痛余觉、痛觉稳定性、痛觉感受性区间、痛反应、痛觉分辨能力、对针麻有无顾虑、配合程度、心理状态。其数据参见表9。
表9 其他预测指标与麻针效果的关系
三、讨论
1.简便易行的预测指标问题
我们几年来先后使用了40多项预测指标,本文报告的耐痛、针刺对两点阈限的改变与情绪状态三个预测指标,比较简便易行,也有一定程度的预测准确性(80%左右)。三个指标可以在5~10分钟内完成,为临床普及应用提供可能性,为针麻适应症提供某些依据。同时也可根据预测结果作为确定是否使用辅助用药的参考。从实际出发,目前可分为:①完全针麻;②以针麻为主,加以少量辅助用药;③针麻加以较大剂量的辅助用药三种方式。用不用药都是从减轻病人痛苦出发,该用辅助药一定要用,不该用辅助药一定不用。
2.针麻效果评级、情绪状态的评定的局限性问题。
本文所用针麻效果的评级,是我们根据临床通行的标准综合评定,并无完全客观的数据作标准;术前情绪状态是镇静还是紧张的评定,也没有完全客观的数据作标准,是我们根据临床经验评定的。这两者都难免主观上的局限性,但我们认为大体上是可靠的。至于如何探索二者的完全客观的指标,还是今后艰巨的任务。
四、小结
耐痛、针刺对两点阈限的改变、情绪状态可以作为预测针麻效果的参考指标。
(《针刺麻醉资料选编》,北京针麻协作组,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