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心理因素对痛觉、针刺镇痛和针麻效果的作用

某些心理因素对痛觉、针刺镇痛和针麻效果的作用

我们在深入针麻临床研究的实践中,观察到某些心理因素在针麻中的作用。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设计了专门的实验,以探讨某些心理因素对痛觉、针刺镇痛和针麻效果的作用。现把我们的部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实 验

我们使用的测痛仪器是弹簧压力测痛器,最大压力为500克。当测痛器压在皮肤上后,被试刚从不痛到感觉痛时,此时的测痛器的压力数代表痛阈值。随着压力的增加,被试者感到痛,但还不到不能忍受的时候,此时的测痛器的压力数代表反应阈值。再继续增加压力,当被试感到不能忍受时,此时测痛器的压力数代表耐痛阈值。

一、某些心理因素对痛觉感受性的作用

(1)注意力对痛觉感受性的作用。在测痛的过程中,开动每分钟212次频率的节拍器,被试者注视节拍器的摆杆,有节奏地读出摆动的数目。测痛点是右手的三间穴。56名针麻病员在普通的条件下,痛阈平均为134克;注意力集中于节拍器的条件下,痛阈平均为192克,经统计学处理,P<0.001,差异极显著。48名针麻病员在普通条件下,反应阈平均为259克;注意力集中于节拍器的条件下,反应阀平均为333克,经统计学处理,P<0.01,差异极显著。

(2)痛的记忆对痛觉感受性的作用。在测痛的过程中,被试想象自己过去疼痛的情境。测痛点是左手的三间穴。44名受试者在普通条件下,痛阈平均为128克;想象自己过去疼痛的情境下,痛阈平均为109克,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显著。41名受试者,在普通条件下,反应阈平均为263克;想象自己过去疼痛的情境下,反应阈平均为224克,P<0.05,差异显著。

(3)情绪状态对痛觉感受性的作用。测试对象为接受针麻的绝育术者。情绪状态分为镇静(或比较镇静)、紧张(或比较紧张)两种。根据被试进入手术室后到手术开始前所表现的自主神经系统症状以及被试当时的语言、表情等进行综合评定。测痛部位在气海穴,观察内容包括被试者的情绪状态与针前痛阈、耐痛阈、痛觉感受性区间(简称痛区间,即耐痛阈值至痛阀值)和痛反应(痛刺激达到耐痛阈水平时,观察被试者有无皱眉、呻吟、呼叫等反应)的关系。

被试情绪镇静的23名,针前痛阈平均为116.09克;情绪紧张的17名,针前痛阈平均为85.88克,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显著。

情绪状态与针前耐痛阈、痛区间和痛反应的关系见表1。

表1 情绪状态与针前耐痛阈、痛区间和痛反应的关系

从表1可以看出被试的情绪状态与针前耐痛阈、痛反应的关系,经统计学处理,P值均<0.005,差异极显著。情绪状态与痛区间的关系,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显著。

(4)思维(口算)对痛觉感受性的作用。在测痛过程中,要求被试迅速正确地计算两位数的加法。测痛部位是左外关上1寸。实验结果:35名受试者在普通条件下,痛阈平均为140.57克;口算条件下,痛阈平均为247.43克,经统计学处理,P<0.001,差异极显著。33名受试者在普通条件下,耐痛阈平均为350.30克;口算条件下耐痛阈平均数为417.27克,经统计学处理,P<0.001,差异极显著。

(5)听音乐的心理状态对痛觉感受性的作用。测痛部位在左内关穴。37名被试在普通条件下,痛阈平均为105克;在用耳机听取音乐条件下,痛阈平均数为142克,经统计学处理,P<0.01,差异极显著。

综上所述,注意力集中于非痛刺激物、思维(口算)、听音乐的心理状态及镇静的情绪能显著提高人体的痛觉感受性;而痛的记忆、紧张的情绪则相反。情绪状态对痛觉感受性区间、痛反应也有显著的影响。

二、某些心理因素对针刺镇痛的作用

1.思维(口算)对针刺镇痛的作用

在针刺8分钟,测定左外关上1寸部位的痛阈和耐痛阈;在针刺9分钟,要求被试者准确而迅速地计算两位数的加法,并在口算条件下再测定一次痛阈和耐痛阈。为了消除实验的顺序效应,被试甲的实验程序如上,乙的实验程序则相反。即在针刺8分钟测定口算时的痛阈和耐痛阈,在针刺9分钟再测定一次痛阈和耐痛阈。29名被试,在针刺条件下的痛阈平均为182.41克,在针刺时口算条件下的痛阈平均为286.70克,经统计学处理,P<0.001,差异极显著。28名受试者,在针刺条件下的耐痛阈平均为406.43克,在针刺时口算条件下的耐痛阈平均为426.43克,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显著。

2.听音乐的心理状态对针刺镇痛的作用

在针刺22分钟,测定左外关穴的痛阈和耐痛阈。针刺23分钟,在用耳机听取音乐的心理状态下再测定一次痛阈和耐痛阈。为了消除实验的顺序效应,实验程序安排与思维对针刺镇痛的作用相同。37名被试,在针刺条件下的痛阈平均为177.84克;在针刺时听音乐的条件下,痛阈平均为224.86克,经统计学处理,P<0.001,差异极显著。36名被试,在针刺条件下的耐痛阈平均为403.05克,在针刺时听音乐的条件下,耐痛阈平均为448.33克,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显著。

3.情绪状态对针刺镇痛的作用

(1)情绪状态对针刺镇痛感受性的作用。情绪状态的分类评定已如上述,测试对象为接受针麻的绝育术者。针刺10分钟在气海穴部位进行测痛。被试情绪镇静的74人,针刺中的耐痛阈平均为458.24克;情绪紧张的23人,针刺中的耐痛阈平均为374.78克,经统计学处理,P<0.001,差异极显著。

(2)情绪状态对针刺镇痛的痛区间和痛反应的作用。如表2所示,被试的情绪状态与针刺中的痛区间和痛反应(针刺10分钟,测定被试气海穴部位的耐痛阈,当痛刺激达到耐痛阈水平时,观察被试有无皱眉、呻吟、呼叫等反应)间的关系,经统计学处理,P值均<0.005,差异极显著。

表2 情绪状态与针刺中痛区间、痛反应的关系

综上所述,思维(口算)、听音乐的心理状态和积极的情绪状态对进一步提高针刺中的痛觉感受性均有显著的影响。情绪状态对针刺中的痛觉感受性区间、痛反应也有显著的影响。

三、对针麻有无顾虑、情绪状态、配合(合作)情况与针麻效果的关系

观察结果见表3:

表3 认识、情绪、配合与针麻效果的关系

*针麻效果按通行的标准分为四级。

(1)对针麻有无顾虑与针麻效果的关系。根据107例受绝育术者入院开始到手术开始前对针麻的认识情况,分为无顾虑(或比较无顾虑)与有顾虑(或比较有顾虑)两类,其与针麻效果的关系见表3。对针麻有无顾虑与针麻效果的关系,经统计学处理,P<0.005,差异极显著。

(2)情绪状态与针麻效果的关系。如表3所示,111例受绝育术者的情绪状态与针麻效果的关系,经统计学处理,P<0.005,差异极显著。

(3)病员的配合(合作)与否与针麻效果的关系。根据病员在针刺诱导期与手术过程中的配合情况,分为合作(或比较合作)与不合作(或比较不合作)两大类。95例受绝育术者的合作与否与针麻效果关系见表3,经统计学处理,P<0.005,差异极显著。

综上所述,病员对针麻有无顾虑、情绪状态与配合(合作)程度是影响针麻效果的因素之一。

讨 论

本文证实了某些心理因素对痛觉、针刺镇痛和针麻效果的作用,为心理因素在针麻中的作用提供了实验依据。我们认为,针刺麻醉既有物质因素的作用,也有心理因素的作用。针刺穴位对机体产生的整体性抗痛的生理作用是针麻的物质基础。在针刺穴位对人体所产生的这一整体性抗痛生理作用的基础上,人的心理因素在针麻全过程中起着能动调节作用。心理因素的作用也是有它的物质基础的,这主要是通过人的高级神经活动规律实现的。

在针麻中,针刺因素与心理因素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在针刺所产生的整体性抗痛的生理作用基础上,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够增强针刺的效果;消极的心理状态能够削弱针刺的效果。针刺效果好,能够增强人的积极的心理状态;针刺效果差,能够影响人的积极心理状态或导致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注意克服两种倾向:一是片面夸大心理因素的能动调节作用,贬低或否定针刺的生理作用,认为针刺主要靠意志,靠思想工作,这是主观唯心主义,二是片面强调在一根针或几根针上见高低而忽视人的心理因素的作用,这是形而上学的机械论。

心理因素对痛觉、针刺镇痛和针麻效果的影响,提示了人的大脑皮层在针麻中的作用。

人的痛觉是人脑对机体内外疼痛刺激物的反映。痛觉感受器把痛觉刺激信号传到皮层下中枢丘脑,再由丘脑传到大脑皮层感觉区,经大脑分析综合而形成痛觉。痛觉的产生及其强度,一方面取决于痛觉刺激的强度,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层与皮层下)的机能状态。

本实验表明情绪与痛觉有着互为因果的关系。人的痛觉的产生及其强度受人的情绪状态的制约,而人的痛觉产生往往伴随强烈的情绪反应。大脑皮层在人的情绪的生理基础中起着主导的作用。皮层下神经活动在情绪的生理基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的情绪的生理反应是多方面的。它包括自主神经系统的改变、内分泌功能的改变、躯体运动功能的改变等。在针麻中,人的情绪不仅对针刺镇痛,而且对针刺调节机体生理功能也有影响。

在针刺镇痛的基础上,积极的、乐观的、镇定的情绪可以抑制手术创伤引起的疼痛或者削弱这种疼痛的强度;消极的、恐惧的、焦虑的情绪可增强来自手术创伤的疼痛刺激的强度。同时大量的针麻临床实践表明,积极的情绪状态能够调动机体的潜力,增强针刺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保持血压、脉搏、呼吸等相对的稳定,不发生或减轻内脏牵拉不适感,使肌肉松弛;而消极的情绪状态,削弱针刺对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作用,诱发或加强内脏牵拉不适感,使肌肉紧张。

在针麻中,人的情绪如何通过人的大脑皮层及皮层下的神经活动影响针刺镇痛的作用以及如何对机体生理功能发生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充分发挥病员和医务人员二者的积极性,是不断提高针麻效果的重要途径。

从上面的结果可以看出,积极的心理因素能够增强针刺镇痛的效果,消极的心理因素能够削弱针刺镇痛的效果,因此病员树立正确的态度,对疾病抱有坚强的意志,密切配合医务人员,是有利于增强针麻效果的。

医务人员在针麻中选择适当的针刺部位和条件,采取稳、准、轻、快的操作,显然很重要且医务人员的思想精神面貌也是很重要的。医务人员对工作的极端负责,对病员极端热忱的优良作风可以通过对病员大脑神经活动发生良好的作用,增强针麻的效果。此外,也不能忽视和低估病员的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在针麻中的作用。效果较好的针麻病员的现身说法,对于即将接受针麻手术的病员,建立有利于手术效果的暂时神经联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充分地、多方面地发挥病员和医务人员二者的积极性是不断地增强针麻效果的重要途径。

(《新医药学杂志》,197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