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方法、电针刺激参数与针刺镇痛——探索攻克临床三关的新途径
一、刺激方法与针刺镇痛——探索攻克临床三关的新途径之一
摘要:本文报告了针刺、蜡疗、电震动、蜡疗加针刺、电震动加针刺都具有明显提高痛阈的作用,并且电震动加针刺、蜡疗加针刺对痛阈的提高作用更大,这提示在针刺的基础上,适当地施以震动、蜡的刺激等,可能是探索攻克临床三关的途径之一。
(一)目的
针刺麻醉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麻醉技术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但目前仍存在临床“三关”,我们企图中国医学的理论经验与现代科学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探索增强针麻临床效果的新途径。
按摩疗法、灸法、熏洗疗法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疼痛、疾病做斗争的医疗手段,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在人体一定的穴位或部位施以机械性刺激或热刺激,使人体经络疏通,气血通畅,激发人体抗痛、抗病的能力,达到镇痛、治病的目的。
我们在针刺镇痛的基础上引入了现代医学中电按摩和蜡疗的两种技术,比较单一刺激即单纯针刺、单纯蜡疗、单纯电震动和复合刺激即震动加针刺、蜡疗加针刺的镇痛效果。
(二)方法和结果
刺激仪器:57-6医疗刺激仪频率100次/分,刺激右三阴交、左合谷,波形双向连续尖波。
电动按摩器:以电磁方法产生机械震动,电压220伏,功率15瓦,频率50~60次/秒,刺激右合谷。
热刺激使用的是理疗用的蜡,温度52℃左右。放在腰部,蜡的面积是53厘米×30厘米,放在右手合谷部位的面积是5厘米×5厘米。
测定仪器:弹簧压力测痛器,最小压力为0克,最大压力为500克,被试的任务是当测痛器压在皮肤上后,刚刚从不痛到感到痛时,立刻报告痛,此时的测痛器的压力数代表痛阈值。
被试三人,三个实验日,每个被试测三天。本实验共有下述六种刺激:①单纯针刺;②单纯蜡疗;③单纯震动;④针刺15分钟后再持续15分钟(简称持续针刺);⑤蜡疗加针刺;⑥震动加针刺。
每个实验日作单纯刺激15分钟,测痛阈(5′、10′、15′)三次。15′后加一刺激,成为复合刺激,再测三次(5′、10′、15′)痛阈,每测一次痛阈都有前臂、颈、腹三个部位。前臂的测痛点是外关,颈部的测痛点是扶突穴,腹部测痛点是气海部位。
每一种刺激都有27人次的痛阈的结果。从表1可看出六种刺激都有提高痛阈的作用,从其统计来看,单一刺激即单针、单蜡、单震动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别。复合刺激之间,仅仅单震加针较持续针刺有显著性差异。
表1 单一刺激与复合刺激对痛阈的作用
(三)讨论
不同刺激方法均具有镇痛效果:针刺、按摩、蜡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理疗中。我们采用的实验方法,也同样证实针刺、电震动、蜡疗具有提高痛阈的作用。单蜡加针,单震加针也同样具有提高痛阈的作用。从本实验来看,单蜡加针、单震加针比持续针刺对痛阈的提高更明显,这提示我们在针刺作用的基础上适当地在穴位上施以蜡的热刺激和震动刺激可能为提高针麻效果提供新的探索途径。
本实验没经临床检验,因此只能是为进一步临床试验提供参考性意见。
(四)小结
(1)针刺、蜡疗、电震动都具有提高痛阈的作用。
(2)复合刺激蜡疗加针、震动加针比针刺提高痛阈更明显。
二、电针刺激参数与针刺镇痛——探索攻克临床三关的新途径之二
摘要:本文报告了在实验条件下,较佳的电针刺激参数即刺激峰压每间隔5分钟升高一次。诱导时间25分钟。频率4.8万次/分。波形疏密波、密起疏伏。频率、波形结合是4.8万次/分、疏密波,高频切口旁针比低频切口旁针的针麻效果好。
本工作曾得到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北京航空学院五七工厂、北京市工农兵医疗器械厂的协作和支持。
(一)目的
目前针麻还存在临床“三关”问题,我们认为探索攻克临床“三关”的途径是多方面的。研究电针刺激参数与针刺镇痛的关系可能也是其中的一个途径。
(二)方法和结果
刺激仪器:57-6医疗刺激器。测定仪器:弹簧压力测痛器,最小压力为0克,最大压力为500克,被试的任务是当测痛器压在皮肤上,刚刚从不痛到感到痛时立刻报告痛,此时测痛器的压力数代表递增痛阈值。随着压力的增加,当被试感到痛得不能忍受,报告“受不了”,此时测痛器的压力数代表递增的耐痛阈值,单位是克。为了方便起见,不再作递减的痛阈,耐痛阈。主试要熟练均速使用测痛器。
现在分别报告刺激强度、诱导时间、频率、波形以及频率波形组合对针刺镇痛的作用。
1)刺激强度与诱导时间
刺激频率100次/分,连续波形。以峰压代表刺激强度,比较不同峰压对痛阈的作用。我们实验了三种峰压,即(1)不变峰压——针刺开始到针刺结束25分钟内,峰压始终不变,维持1个伏特。(2)变一次峰压——针刺开始,峰压为1伏特,10分钟时峰压升高到2个伏特,只变一次。(3)逐渐变峰压——针刺开始峰压是1伏特,5分钟时升到1.5伏特,10分钟时升到2.0伏特,15分钟升到2.5伏特,20分钟升到3.0伏特。在针刺过程中,使用电针麻仪峰压、频率测定器控制、监视电针麻仪的峰压和频率。
本实验被试三人,各测三个实验日,每日作一种峰压。刺激程序见下表:
A代表不变峰压;B代表变一次峰压;
C代表逐渐变峰压。甲、乙、丙代表被试。
针刺前测定前臂(外关穴部位),颈(扶突穴部位),腹部(气海穴部位)的痛阈各一次,针刺5、15、25分钟,分别测定前臂、颈、腹部的痛阈各一次,并以每一次的痛阈减针前的痛阈之差进行考验。
不同峰压对痛阈的作用见表2。
表2 不同峰压对痛阈的作用的考验
从表2可以看出峰压逐渐变与不变的差异是极显著的,逐渐变与变一次的差异也是显著的。
不同诱导时间对痛阈的作用,我们以不同诱导时间的痛阈与针前痛阈的差数进行考验,结果见表3。
表3 不同诱导时间对阈的作用的考验
从表3可以看出,诱导时间对痛阈提高的次序是25分钟、15分钟、5分钟,但达不到显著性水平。
2)不同频率对痛阈的作用
三种频率即A100次/分B4.8万次/分C12万次/分,三种波形,组合九种刺激,成为一组实验,每组三个人,共进行三组实验。每一组的实验程序见下图。
每个被试虽只能作三种组合的实验,但都包含着三种频率的刺激。每个被试作三天实验,每天作一种频率。每天都在针刺前和针刺10分钟测定前臂、颈、腹三部位各一次痛阈,其结果见表4。
表4 不同频率对痛阈提高的比较
从表4可看出,4.8万次/分的频率使痛阈提高50.0%,在三种频率中是最好的,但与其他两种频率的考验达不到显著性水平。
在绝育手术中,我们比较了低频与高频切口旁针对痛阈、耐痛阈以及手术效果的作用。
电针刺激双侧三阴交,使用100次/分频率。切口旁针频率共有4千次/分(低频组)、6万次/分(高频Ⅰ组)、3.6万次/分(高频Ⅱ组)、4.8万次/分(高频Ⅲ组),波形都是连续双向尖波。其中高频组是利用优选法0.618法在每9.7万次/分的频率范围内选出的高频Ⅰ、Ⅱ、Ⅲ组。四种频率组在针刺10分钟时在气海穴位测定痛阈、耐痛阈,结果见表5。
表5 不同频率切口旁针对痛阈、耐痛阈的比较
从表5可以看出,就针刺对痛阈、耐痛阈的提高来比较,高频组优于低频组,高频组又以4.8万次/分最好。
不同频率切口旁针下临床效果观察结果见表6。
表6 不同频率下临床效果的观察
切皮缝皮反应优良率分无反应和轻反应(皱眉),针麻效果优良率分Ⅰ、Ⅱ级。从表6可看出,高频组比低频组的麻醉效果好,而高频组中,以高频Ⅲ组(即4.8万次/分)的麻醉效果较稳定。
3)不同波形对痛阈的作用
我们实验了三种频率,即A-100次/分,B-4.8万次/分,C-12万次/分;实验了三种波形,即α-连续波,β-间断波,γ-疏密波;一起结合成九种刺激。见下图:
每个被试虽只能进行三种组合的实验,但都包含着三种波形的刺激。每三人作一组,共两组,每个被试作三天实验,每个实验日都在针刺前与针刺10分钟时测定前臂、颈、腹三个部位的痛阈各一次,现将结果整理如表7。
表7 不同波形对痛阈作用的比较
从表7可知疏密波比连续波与间断波对痛阈的提高更明显,差异是显著的。
我们又做了另三种波形的比较。波形是:α代表起伏波,β代表正锯齿,γ代表密起疏伏,程序同上,只是一组三人,九人次的结果见表8。
表8 不同波形对痛阈作用的比较
从表8可以看出,密起疏伏波对痛阈提高较起伏波、正锯齿波更好些。
4)不同波形、频率组合对痛阈的作用
波形、频率组合共有三种,即A:频率4.8万次/分,疏密波组合;B:4.8万次/分,密起疏伏波组合;C:100次/分,连续波的组合。实验程序见下:
被试三人,进行三天实验,每天作一种刺激,每天都在针刺前针刺与10分钟时测定手、颈、腹三部位的痛阈,结果见表9。
表9 九人次不同频率、波形组合对痛阈提高的百分比
从表9可知,三种组合,频率4.8万次/分,疏密波对痛阈提高最好。但统计处理三种结合间差异不显著,可能与人次过少有关。
(三)讨论和小结
在本实验条件下,综上结果可以初步得出结论:
(1)刺激峰压每间隔5分钟提高一次的镇痛效果好。
(2)诱导时间25分钟对针刺镇痛效果好。
(3)4.8万次/分的频率对针刺镇痛效果好。
在临床手术效果上,高频组比低频组好;高频组4.8万次/分的频率临床效果较稳定。
(4)疏密波,密起疏伏波的对针刺镇痛效果好。
(5)频率4.8万次/分波形疏密波组合对针刺镇痛效果好。
(6)优选法在频率的筛选中有提高工作效率的意义。
本实验除频率在临床试用外,其他的均属正常人实验,样本也较小,因此只能是为提高临床探索效果提供一个参考。
(《针刺麻醉资料选编》,北京针麻协作组,197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