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的心理学研究
针灸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它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针刺麻醉(简称针麻)的诞生与发展为心理学提出了新的课题,从心理学角度研究针刺麻醉不仅有助于提高针麻临床效果与全面阐述针麻原理,而且也促进了心理学研究。
一、针刺麻醉的诞生与发展
(一)针麻是针灸的新发展
针灸历史悠久。大量史料证明,针灸起源于我国的原始社会。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奠定了针灸学的理论基础。公元三世纪成书的《针灸甲乙经》,是体系比较完整的现存最古的针灸专书。此后针灸学循着已建立的理论体系继续发展。
我国独创的针刺麻醉是在我国几千年针灸疗法的丰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针麻的临床进展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东汉名医华佗应用“麻沸散”使病人在“既醉无所觉”的状态下施行手术,使我国的麻醉学在当时遥居世界医学的最前列。1700年后,我国创造了针刺穴位,使病人在既不麻也不醉的状态下接受手术,使我国的针灸学和麻醉学大放异彩。
三十年来,我国独创的针刺麻醉在临床应用、临床规律性研究和针麻原理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最初针麻使用的穴位很多,现在一般只用几个穴位。针麻的取穴方法多种多样,既有根据脏腑经络理论取穴,包括循经取穴、辩证取穴和邻近取穴,又有根据神经解剖生理学理论取穴,包括近节段取穴、远节段取穴和直接刺激神经干。
刺激的方法由人工手法捻针发展到电针、穴位注射、穴位按摩、声电波麻醉等。
最初只有体针麻醉,稍后又陆续创造了耳针麻醉、面针麻醉、鼻针麻醉、头针麻醉、唇针麻醉、手针麻醉、足针麻醉等。
迄今在针麻下施行外科手术的病例已达200多万例,使用针麻进行外科手术的种类包括大、中、小各种手术100余种,一般以为在头、颈、胸部手术效果较好。目前有二三十种常用的麻醉手术效果比较稳定,有的单位已把甲状腺、腹式输卵管结扎术等列为首选的麻醉方法。
大量的针麻临床事实证明,针麻具有安全、手术中生理扰乱少、术后恢复快、能够充分发挥病员的主观能动性、简便、经济等优越性。针麻作为一种麻醉方法的地位已经确立。
针麻达不到完全无痛,目前针麻的镇痛效果尚不够满意,还未能控制内脏牵拉反应,肌肉松弛也不够满意。这是针麻不如其他麻醉的一些缺点。
(三)针麻临床规律研究进展
我们在针麻临床规律性研究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在正确筛选有效穴位,改进针麻方法,优选最佳电针刺激参数,寻找简便易行准确性较高的术前预测指标,合理应用辅助药物,改进手术操作和手术器械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穴位差异
在针麻中,穴位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针刺不同的穴位都能产生镇痛、调节等作用,这是穴位的普遍性,但是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针刺不同的穴位所产生的生理作用是有差异的,它们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些穴位针感较强,如针刺“合谷”“足三里”等穴位所产生的对全身镇痛作用比其他穴位好;另一方面是有些穴位和手术部位关系比较密切,做手术时,针刺这些部位效果就比较好。例如甲状腺手术,颈部穴位比下肢穴位的镇痛效果好。否认穴位的特殊性就是否认差异。
根据针麻临床和针刺镇痛实验研究,下面几个选穴原则是比较重要的。
(1)经络学说,并于循经取穴的原则。根据针刺治疗在于疏通经络、通畅气血的道理,似应寻找与筛选针刺穴位产生的酸、麻、胀、重的得气感觉,能沿着一定的传导途径到手术部位的穴位,增强手术区域气血流畅的水平,提高针刺镇痛和调节生理功能的作用。
(2)神经取穴原则。根据神经节段和刺激效应的强度原则,寻找与筛选手术部位神经干走向上的有效穴位,或直接刺激神经干。
(3)内脏皮肤相关原则。人体内部器官的病变或强烈的刺激,可在人体相应的皮肤区域出现过敏地带(如出现压痛点、皮肤导电量的变化等),据此寻找有效穴位。
2.刺激方法差异
大量的临床经验证明,不同的针刺方法对同一穴位所产生的镇痛效果存在差异。
我们在针刺镇痛的基础上,应用电按摩和蜡疗的两种技术,企图增强针刺镇痛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针刺、电按摩、蜡疗刺激穴位均能显著地提高痛阈。复合刺激即电按摩加针刺、蜡疗加针刺分别比单纯针刺提高痛阈更显著。我们认为在针刺镇痛的基础上,适当地在穴位上施以蜡的热刺激和震动刺激可能为增强针麻效果提供新的途径。
3.电针刺激参数差异
目前针麻临床普遍采用电针代替手法捻针,因此电针刺激参数成为针麻临床的一个基本的、重要的研究问题。电针刺激参数主要包括刺激强度、刺激频率、刺激波形、刺激时间等。
一般地说,一定的刺激强度范围内,针刺的强度与针刺的效应有一致的关系。但是,量变到一定程度便发生质变,针刺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针刺效应的性质就会转化,就会走向反面,从针刺抗痛走到针刺致痛。不同的人对针刺的耐受程度不同,不同穴位对针刺的反应情况不同,不同手术阶段所需要的刺激量也不相同,因此,要根据具体人、具体穴位、具体手术阶段,恰当地使用刺激量,这样才能充分地、有效地发挥刺激量的作用,获得满意的效果。
关于电针的刺激强度与针刺镇痛、针麻效果的关系研究,在动物实验方面,人体实验方面和针麻临床观察方面的研究结果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个方面的规律可以总结成五条:①刺激强度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获得较好的针刺效果;②刺激强度要以病人能够耐受为宜;③在针刺诱导期内刺激强度要逐步增加,保证持续获得针感;④手术过程中要改变刺激强度以适应手术步骤的要求;⑤刺激强度对不同的人、不同的穴位等方面是存在差异的。
电针刺激频率的研究表明:①多数认为电针刺激频率是影响针刺镇痛和针麻效果的一个因素:②在一定条件下,不同穴位具有自己适宜的刺激频率;③不少人认为远节段低频(例如2次/秒)刺激效果好;④切口旁针高频(例如600~2000次/秒)的镇痛效果好。
电针刺激波形的研究表明,在波的性质方面,从目前的资料来看似乎正弦波的镇痛效果较好。关于同一性质波的组合方式,多数研究表明连续波镇痛效果较差,因为人体容易适应,不易持久地获得明显的针感。变换波的组合方式,例如疏密波等镇痛效果较好,因为它产生的针感是有变化的,针感始终是清晰的。总之,波形与针麻效果有一定的关系。
电针刺激时间(诱导期)的研究表明:①电针针麻需要一定的诱导期。②不同的人、不同的手术诱导期是有差异的。③从目前临床来看,诱导时间30分钟内是适当的。④多数人认为诱导时间过了30分钟,再延长也不能增强针麻效果。不留针针麻手术诱导期在30分钟以内,已在大、中、小手术获得成功,说明针麻临床诱导期在30分钟以内是适宜的。
我们认为电针刺激参数研究的实质在于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使人体产生充分的、适宜的、持续的针感。优选最佳的电针刺激参数是增强针麻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
4.循经感传
祖国医学都把掌握循经感传(古书中所说的气)看作是提高针刺疗效的重要手段。《灵枢》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说“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宁失其时,勿失其气。”目前对经络感传现象的研究结果可主要概括如下:①循经感传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在人群之中经常可见。②循经感传的路线基本上与古典循经路线基本一致,但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③循经感传有一些重要特征,其中可阻滞和可激发性尤应注意。④循经感传与针刺时沿着感传路线出现的某些特殊变化(如红线、痛阈改变),以及针刺对脏腑功能的调节作用之间,可能都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⑤循经感传的显著程度与针刺镇痛作用和疗效有密切的关系。
(四)针麻原理研究进展
1.针刺镇痛研究
应用多种测痛指标,通过在人体和许多动物模型中进行研究,表明针刺确有镇痛作用,并证明动物与人体的针刺镇痛规律有许多相似之处。针刺穴位需要一定的刺激量和诱导期。在停针之后有一个逐渐恢复过程,无论人或动物,针刺镇痛的效果都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性。
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针刺穴位就是针刺深部组织的感受器,从而激发大量的、日常生活中不常遇到的躯体传入冲动。这种传入冲动引起一种日常生活不常体验到的感觉,即针感(酸、麻、重、胀等感觉)。这种感觉冲动通过一定的神经和体液途径,阻挡或调制着感觉冲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传递,使痛觉信号减弱。大量的工作证明,针刺镇痛效应的中枢作用部位是多水平的。从脊髓到皮层,包含着复杂的神经环路。
2.中枢神经介质与针刺镇痛研究
通过对体液因素特别是中枢神经介质在针刺镇痛中的研究,表明中枢5一羝色胺有加强针刺镇痛的作用,儿茶酚胺有对抗针刺镇痛的作用,阻断中枢乙酰胆碱合成或胆碱能受体,都能降低针刺镇痛效果。针刺可使脑内啡呔含量显著增高,且与针效关系密切。
(五)针刺麻醉在国外
1971年《人民日报》等报刊正式报道了我国针刺麻醉在临床应用和原理研究的情况,引起国外有关学者的密切注意。国外最早开展针麻手术的是日本,这与日本针灸学发达有密切关系,我国的针刺麻醉在日本引用成功并且很快发展起来。在亚洲,还有朝鲜、越南、缅甸、菲律宾、韩国、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印度试用过针刺麻醉。
目前世界上已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临床上开展针刺麻醉,所做的手术已达几千例。国外注意针麻与药物结合,即走针药并举的复合麻醉道路。国外关于针麻原理的研究思路比较开阔,提出不少学说解释针麻原理,方法亦比较广泛。目前经常列举的学说有经络学说、体液学说、闸门控制学说和暗示催眠学说等。国外在针麻研究中还采用一些先进仪器和技术,如各种精密的电子仪器、多导脑电描记计、电子计算器、幅场照相术、超声和红外线全息摄影等。
针麻的诞生促进了人们对疼痛的研究兴趣,用针灸治疗疼痛性疾病流行于世界各国,成立了有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学者参加的国际疼痛研究研讨会,已经召开过两次国际性会议。这不仅对于针麻原理有着促进作用,而且对于寻找新的抗痛方法和药物也是有意义的。1975年从动物脑内和人脑脊髓液中提取的具有镇痛作用的内腓素以后,一些学者相继发现电针刺激慢性疼痛病人产生镇痛作用的时候,在病人的脑脊髓液中也观察到内腓素的增加,这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二、中国传统医学对心理因素与针灸的认识
中国传统医学关于心理因素与针灸的认识,作者总结如下几个方面:
(一)形神统一观
祖国医学重视形体与精神统一的观点,认为人的生理现象与心理现象是互相联系的。《内经》指出:“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营、卫、气、血之盛衰”“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远在2000多年以前,中国医学就已经看到了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体,特别是脑的机能,又看到了精神活动能够调节机体统一协调活动。
(二)七情内伤论
中国医学关于病因问题早就有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的论述。尤其强调内脏的疾患与七情失调(刺激过度或持续过长)的密切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指出:“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并且指出情志变化能够使气发生变化,故《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同时还认识到心为五脏六腑的主宰,“心藏神”。因此,七情中任何情志失调都可伤心,而心伤就能导引其他脏腑功能的失调。如《灵枢·口问篇》说:“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三)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论
祖国医学对疼痛的原理有如下的概括:“痛则不通,气血壅滞也,通则不痛,气血调和也。”(《医学三字经》)各种致病因素侵犯人体,使脏腑经络的气血阻塞不通,皆可产生疼痛。“不通则痛”的原理也是适用于外伤,即“形伤则痛”;“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即心是主宰疼痛的。气血畅通、壅滞与情志有关,故有“心寂则痛微,心躁则痛甚”。心主神志、主血脉、主汗,因此疼痛反应时往往伴有情绪不快、脉搏变化、汗分泌增多等变化。
(四)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中国医学关于心理因素在针刺治疗中的作用,有着系统的论述。它强调“神”在针刺治疗中的作用时指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针刺的治神作用可能通过“令志在针……以移其神”和“制其神,令气易行”的途径,起到“住痛移疼”的作用。关于针刺治病。《内经》指出在于调气(“用针之类,在于调气”)和治神,并认为针刺的调气和治神作用是相辅相成的。《灵枢·官能篇》指出:“工(医工)之用针也……要明于调气……用针之要,无忘其神。”张志聪在《灵枢集注·行针篇》说:“气行则神行,神行则气行,神气之相随也。夫行针者,贵在得神取气。”由此可知,中国医学非常重视治神。
(五)情绪安定
针刺时病人情绪安定,可以充分发挥针刺的作用,反之,消极的情绪影响针刺的效果。《灵枢·终始篇》指出:“……新怒无刺,已刺勿怒……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因此针刺时,医务人员要注意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以存之”。这些经验对于现在的针灸临床仍有指导作用。
(六)静志候气
针刺治病是通过疏通经络而达到治病目的,针刺时得气与否,与针刺疗效关系很大,因此要求医生全神贯注,力求针刺穴位准确,掌握针刺的深浅程度,注意病人的心理状态。《内经》非常重视针刺中静志候气的重要性。如《素问》说:“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素问·针解篇》说:“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也。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这些都是对静志候气的经验总结,很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七)从中国传统医学观点出发,作者对针麻的认识
在针麻手术中,由于针刺的调气和治神作用、针刺的诱导,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使经络脏腑气血运行得更加畅通,并且具有防御和抵抗手术创伤造成气血运行失调的台邑力,因此能在手术创伤下,人体的脏腑、经络的气血运行基本正常,或暂时略有失调,使手术成功。积极的精神状态、乐观而镇定的情绪,“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素问·举痛论》),提高针刺对经络脏腑气血通畅的水平,即增强针刺的抗痛与调节内脏的作用。消极的精神状态,紧张、恐惧、焦虑的情绪,“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灵枢·本神论篇》),则削弱了针刺对经络脏腑气血通畅的作用,甚至可使气血失调、经络阻滞、五脏六腑功能紊乱,降低或抵消了针刺的抗痛与调节作用。
三、作者对针麻的心理学研究及其结果
作者从1965年以来从事针麻的心理学研究近20年。我与合作者(主要是幸代高)对3000多例针麻患者进行了针麻的心理学研究,对几百名正常人进行了痛觉心理学研究。现将部分研究工作及其结果报告如下:
(一)心理因素在针麻原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我国独创的针刺麻醉手术是在病人意识完全清醒的状态下进行的。这就向针麻原理的研究和针麻临床实践提出了问题,即①心理因素在针麻中是否起作用?②哪些心理因素在针麻中起作用?③心理因素在针麻中起些什么作用,起多大作用?
从1965年以来,我们运用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在手术室情境下对几千名针麻病员就这个专题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实验与临床研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统计学处理。提出我们对心理因素在针麻中作用的基本理论观点。
1.心理因素在针麻中起不起作用?针麻是不是暗示作用?
针麻对不同类型心理状态的人都有效。无论对针麻相信还是不相信,情绪镇静还是紧张,针刺都能显著地提高痛阈,都能获得针麻手术效果,但都是前者痛阈提高较大,针麻效果也较好。针麻的作用不是暗示造成,在手术室情境下,有些语言暗示和自然情境暗示都明显地降低了针刺镇痛和针麻效果:①在手术室情境下,安慰剂对针刺镇痛和针麻效果没有什么关系。②对电针麻仪电的皮肤暗示感受性有、无与针刺后痛阈提高没有关系。③在手术切皮前,“手术就要开始了”的语言暗示,引起了呼吸波最大幅度、皮电总幅明显增大。④切皮前大夫手摸切口部位的这种自然情境的暗示与手术刀切皮引起的脉率增加和脉搏波总幅缩小的变化,是大致相同的。
2.情绪对针刺反应的作用
针刺反应包括耐针、针感、生理指标反应等,它是针刺穴位取得针刺镇痛、针刺调整和针麻效果的必要条件。
1)情绪对耐针的作用及耐针与针刺镇痛的关系
对209例接受针刺者进行研究,以主观体验报告划分情绪为比较镇静与比较紧张两类,耐针分为好、中、差三类,x2考验,x2=107.80,P<0.005;以表情行为划分情绪为比较镇静与比较紧张两类,耐针分为好、中、差三类,x2考验,x2=127.74,P<0.005;主观体验报告与表情行为综合划分情绪为比较镇静与比较紧张两类,耐针分为好、中、差三类,x2考验,x2=122.36,P<0.005。由此可见,情绪对耐针有重要作用,统计学考验都达到了差异极其显著的水平。
对154例就耐针与针刺镇痛的关系的研究表明,89例耐针好者痛阈提高63.8%,39例耐针中等者痛阈提高51.0%,26例耐针差者痛阈提高30.5%,关系是比较明显的,即耐针好者痛阈提高得多。
2)情绪对针感的作用及针感与针刺镇痛的关系。
对212例接受针刺者进行研究,以主观体验划分情绪与针感的关系的x2考验,x2=81.54,P<0.005;以表情行为划分情绪与针感的关系的x2考验,x2=91.86,P<0.005:以主观体验报告与表情行为综合划分情绪与针感的关系的x2考验,x2=101.15,P<0.005。由此可见,情绪对针感有着重要作用的,统计学考验差异达到了极其显著的水平。
对155例针感与针刺镇痛关系的研究表明,90例针感好者痛阈提高61.4%,33例针感中等者痛阈提高51.1%,32例针感差者痛阈提高40.2%,关系是比较明显的,即针感好者痛阈提高得多。
3)情绪对进针时呼吸、皮电波动的作用
这里的情绪是指被试在手术台上进针前的主观体验(即自我评定)。
研究结果表明,进针前后比较,情绪紧张者比情绪非紧张者(情绪一般和镇静者)的呼吸波总幅和皮电总幅的变化都较大。
3.心理因素对针刺镇痛的作用
1)分心对针刺镇痛的作用
41例受术者,针刺前痛阈均数为125.12克,针刺10分钟时痛阈均数为189.76克。随即与被试者谈话,使他分心同时测痛,痛阈均数为226.59克。针刺提高痛阈51.66%,针刺加分心则提高痛阈81.80%,可以认为分心能够提高针刺镇痛的作用。
2)平时对痛的态度与针刺镇痛的关系
在手术室测痛前,对114例被试询问平时对痛的态度,分为平时不怕痛和怕痛两类。平时不怕痛者67例,针刺前后痛阈均数分别为140.15克和195.22克,针刺使痛阈提高37.29%。平时怕痛者47例,针刺前后痛阈均数分别为101.49克和128.29克,针刺使痛阈提高26.41%。可见,平时怕痛者针前痛阈较低,针后提高痛阈也较少。
3)对针麻手术怕不怕痛与针刺镇痛的关系
在手术室测痛前对114例被试询问对针麻手术怕不怕痛,分为对针麻手术不怕痛和怕痛两类。对针麻手术不怕痛者55例,针刺前后痛阈均数分别为144.18克和200.73克,针刺使痛阈提高39.22%。对针麻手术怕痛者59例,针刺前后痛阈均数分别为107.79克和142.88克。针刺使痛阈提高31.89%。可见,对针麻手术怕痛者针前痛阈较低,针后提高痛阈也较少。
4)对针麻有无认识与针刺镇痛的关系
97例针麻受术者,78例对针麻无顾虑,针刺前后痛阈均数分别为123.84克和197.05克,针刺使痛阈提高59.11%。19例对针麻有顾虑,针刺前后痛阈均数分别为114.11克和152.63克,针刺使痛阈提高33.75%。可见对针麻有顾虑者针前痛阈较低,针后提高痛阈也较少。
5)情绪对针刺镇痛的作用
152例受绝育术者,比较镇静者103例,针刺前后痛阈均数分别为118.0克和191.7克,针刺使痛阈提高62.5%。比较紧张者49例,针刺前后痛阈均数分别为108.6克和151.4克,针刺使痛阈提高39.4%。可见,情绪较紧张者针前痛阈较低,针后痛阈提高得较少。
4.情绪对针刺调整功能的作用
1)情绪对针麻下血压的影响
(1)进针时以被试者的主观体验和表情行为综合评定情绪。被试者63例,比较镇静者41例,比较紧张者22例,进针前与进针后血压差的绝对值均数分别为3.7/3.0毫米汞柱与11.1/8.4毫米汞柱。
(2)诱导时被试者57例,比较镇静者23例,比较紧张者34例,诱导前后血压差绝对值的均数分别为4.0/4.0毫米汞柱、12.0/9.3毫米汞柱。
(3)实验性紧张对血压波动的影响。在针麻诱导期,要求被试用最快的速度正确地计算两位数加法,以缓解被试情绪紧张,65例被试前后的血压均数分别为105.20/69.69毫米汞柱和114.63/77.23毫米汞柱,两对均数的x2测验都是P<0.001,差异极为显著。
综上所述,可见进针前后,诱导前后的血压差,比较紧张者都较大,被试的血压也较诱导前升高。
2)情绪对针麻下脉率、脉搏波总峰差的作用。
(1)进针时情绪评定同上。被试84例,比较镇静者54例,比较紧张者30例。进针前与进针后脉率差绝对值的均数分别为3.3次/分和10.6次/分。
(2)诱导时的情况。被试61例,比较镇静者28例,比较紧张者33例。诱导前后脉率差绝对值的均数分别为3.7次/分和12.1次/分。
(3)实验性紧张对脉率的影响。98例被试前后脉率均数分别为77.90次/分和87.43次/分,两均数的x2测验,P<0.001,差异极为显著。
综上所述,针刺前后、诱导前后的脉率差,比较紧张者都较大,实验性紧张则极为显著地提高了脉率。
(4)几种有关手术台情境的情绪性语言刺激(对手术怕不怕、对针麻有无顾虑、做手术是自愿来的吗、估计手术效果怎样)对脉率和脉搏波总峰差有着明显的影响。
3)情绪对针麻下皮电波动的作用
(1)实验性紧张对皮电波动有明显影响。使用进口电流计显示皮电波动,处理数据时使用的是相对数。33例被试前后30秒皮电波动的平均数为5.94和12.34,两均数的x2测验,P<0.001,差异极明显。
(2)几种有关手术台情境的情绪性语言刺激(对手术怕不怕、对针麻有无顾虑、做手术是自愿来的吗、估计手术效果怎样)对皮电有着明显的影响。
5.心理因素在针麻效果中的作用
(1)117例病人对针麻的认识、病人的情绪状态、病人与医务人员的配合程度与针麻效果都有密切的关系,统计学上都达到了差异极其显著的水平,即无顾虑者、情绪镇静者、配合好者的针麻效果较好。
(2)同体234例病人的六种情绪状态对针麻女性绝育术主要步骤效果与整个手术针麻效果的关系。
六种不同时态即病房、入手术室、针刺(进针)、诱导、切皮前(拔针后,手术开始前)、入手术室到切皮前的全过程。
入手术室到切皮前的全过程的情绪状态是根据病人的主述、语言行为表情等综合评定。其他五种情绪状态的评定是根据病人的主观体验的主述。
切皮、缝皮、找输卵管的效果以病员的表情反应为主即优级(无反应)、良级(皱眉)、差(呻吟)三类。针麻效果按通行标准分为四级。六种不同时态的情绪与手术主要步骤及整个手术效果的统计学考验的结果,显著水平均为P<0.005,差异都极为显著。
(3)情绪对切皮、找第一根输卵管、缝皮时脉搏波、呼吸的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呼吸波总幅在缝皮时(即疼痛反应时),情绪紧张比情绪非紧张者增加得多。脉率在缝皮时和在找管时(即牵拉反应时),情绪紧张比情绪非紧张者都增加得多。脉搏波总幅在切皮、缝皮时(即疼痛反应时),情绪紧张者比情绪非紧张者降低得多。
总之,情绪紧张者比情绪非紧张者在针麻手术主要步骤即切皮、缝皮、找管时生理反应较大。
总结:我们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表明,病人的心理因素在针麻全过程(即进针、针麻诱导期、手术)各个步骤中起能动作用。心理因素影响到针刺反应(耐针、针感、生理指标反应等)、针刺镇痛(痛感觉与痛反应等)、针刺调整(血压、脉搏、呼吸、皮电等)和针麻手术效果(手术主要步骤和整个手术麻醉效果)。
心理因素在针麻中的能动作用大小,是依针刺生理作用的大小、手术操作的优劣和心理状态变化的程度而决定的。
我们的结论是:心理因素在针麻中对针刺反应、针刺镇痛、针刺调整和针麻效果都有重要的作用。心理因素是构成针麻临床原理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影响针麻的许多心理因素中,认识、配合、特别是情绪占有重要的地位。
夸大或否定心理因素,在针麻中的作用都是不对的。我们认为针麻临床原理是以针麻的生理作用为基础,心理因素起能动调节作用,是生理与心理的综合作用。
(二)针刺对某些皮肤感知觉(触觉、压觉、定位觉、两点辨别觉、热觉和痛觉)的作用
本工作是作者对这个问题十余年来的研究的总结,提出针刺对皮肤感知觉整体作用的观点。我们在深入针麻临床的过程中,从病人的感觉和观察中发现,针刺不仅对痛觉有所改变,而且可能对其他皮肤感知觉也有作用。我们采用实验的方法,对正常人和针麻病人进行了研究。正常人采用正交拉丁方的实验设计,共五组,被试者47人。在不同电针刺激参数作用下对185例针麻病人进行了研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一百余个统计学处理。
部分结果如下:①针刺不仅提高痛阈,而且提高触觉、压觉、定位觉、两点辨别觉、热觉的阈限,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例如针刺对正常人某些皮肤感知觉的改变。②针刺对痛觉和两点辨别觉作用的时间和空间关系,在电针刺激合谷和三阴交的穴位条件下,诱导时间对痛阈提高的次序,25分钟针刺镇痛效果最好,15分钟次之,5分钟更差。针刺25分钟与15分钟两点阈限提高基本上相同,5分钟最差。在电针刺激合谷和三阴交的穴位条件下,上臂痛阈提高得最好,腹部的次之,颈部最差。腹部两点阈提高最好,颈部的次之,上臂最差,显示出穴位的相对特异性。③影响针刺对痛觉、两点辨别觉提高的因素,研究的结果表明电针刺激强度、频率与波形对痛阈和两点辨别阈的提高都有影响。个别差异(例如情绪、机能状态等)也影响针刺对痛阈、两点阈的提高。④针刺对痛阈的提高与对两点阈提高的关系:136例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二者有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43,差异在0.01水平上。针刺对两点阈限的提高与针麻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两点阈限提高越大,针麻效果越好。这为针麻效果术前预测提供了一种简便易行,且病人易于接受的预测方法。
针刺对皮肤感知觉的作用,具有整体性、阈限不消失、拔针后有效应、个体差异性四个特点。
在不同刺激条件下,针刺能够提高触觉、压觉、定位觉、两点辨别觉、热觉和痛觉的阈限,这为针刺对人体的作用提供了一个新的事实。特别是针刺对两点阈限与痛阈的提高有显著性的正相关,并且具有简便易行等特点,不仅为针麻效果术前预测提供了一种方法,而且在针麻原理的研究中,也被用作测量针刺镇痛效果和穴位相对特异性等方面的指标。
针刺对皮肤感知觉具有整体性作用,针刺可能使大脑皮层皮肤感觉区的整个机能状态发生变化。这对我们认识针麻原理可能提供新的线索。在针麻原理的研究中,深入地探索针刺对痛觉改变与对其他皮肤感知觉的改变的关系,对加深针麻原理的认识是有意义的。
(三)针麻效果的术前预测
我们在针麻临床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预测的准确性,简便易行等标准对40余项指标进行筛选,在针麻临床上推广应用了耐痛阈、情绪、两点阈三个指标。
针刺前和针刺中耐痛阈高者,针麻手术效果较好。例如103例针麻下绝育术者针刺10分钟时“气海”部位的耐痛阈与针麻效果的关系是极其显著的(P<0.005)。情绪比较镇静的针麻效果较好,例如111例针麻下绝育术者的情绪与针麻效果的关系也是极其显著的(P<0.005)。针刺对两点阈限的提高越大,针麻效果越好,例如40例针麻下绝育术者针刺对两点阈限的提高与针麻效果的关系是极其显著的(P<0.005)。
(四)刺激方法、刺激参数与针刺镇痛
我们在针刺镇痛的基础上,应用电按摩和蜡疗的两种技术,企图提高针刺镇痛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针刺、电按摩、蜡疗刺激穴位均能显著地提高痛阈(P<0.05)。复合刺激即电按摩加针刺、蜡疗加针刺分别比单纯针刺提高痛阈更显著(P<0.05)。
我们从中医辨证施治和针刺手法的重要性得到启示,比较系统地进行了电针刺激参数与针刺镇痛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采用正交拉丁方实验设计。研究结果表明:①在针麻诱导期内刺激强度每五分钟增加一次比只增加一次和不增加的镇痛效果好(P<0.05)。②较高频率(800Hz、600Hz、1000Hz)的切口旁针比较低频率(68Hz)的镇痛效果好(P<0.01)。③疏密波比连续波间断波的镇痛效果好(P<0.05)。④诱导时间以25分钟镇痛效果好。
上述实验结果经过226例针麻手术临床效果的检验得到了证实。
(五)痛觉的某些研究
1.心理因素对痛觉作用的实验研究
注意分散、痛的记忆、口算、听音乐心理状态对痛觉的作用,经统计学考验都达到了显著性作用。
情绪对痛觉的作用。被试情绪镇静者23名,痛阈平均为116.09克;情绪紧张者17名,痛阈平均为85.88克,P<0.05,差异显著。
情绪对耐痛阈、痛区间、痛反应的作用,经统计学检验也是显著的。
2.针刺对痛觉特点的改变
研究表明,针刺对机体痛觉的调节和控制作用也是整体性的、综合性的。它不仅表现在抗痛强度,而且也表现在对痛余觉、痛觉增强现象、痛觉分辨敏感性等特点上。这可能是因为针刺对痛觉信号特性的改造所致。在针麻临床和原理工作中,研究针刺对抗痛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同时也应研究针刺对痛觉特点的改变。
针刺不仅提高了抗痛强度,而且对痛余觉、痛增强现象、痛觉分辨敏感性,都向有利于手术效果的方向改变。
3.激光穴位镇痛的实验研究
近年来激光已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作为诊断和治疗。激光穴位麻醉已获成功,这就向人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激光穴位是否具有镇痛作用?激光穴位镇痛是否具有后效应?激光穴位镇痛是局部的还是全身性的?激光穴位镇痛是不是由暗示造成的?激光穴位镇痛的效应与针刺镇痛效应哪个小?对正常人体进行激光穴位镇痛的实验研究,对于确立激光穴位麻醉的地位和探讨激光穴位麻醉原理,都是十分必要的。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x2的实验设计,进行男女两组4×4x2的实验。
研究表明:①激光照射穴位有镇静作用,且具有全身性镇痛和镇痛后效应的特点。②激光镇痛效应与针刺镇痛效应大致相同,并且有个体差异性。③激光镇痛作用不是由暗示因素决定的,暗示在激光镇痛中起一定作用,但不是主要作用。
4.痛感觉与痛反应等的实验研究
本组包括痛感觉与痛反应关系、连续三次测痛对七项生理指标的作用、三种不同刺激量对七项生理指标的作用、恒痛刺激对痛反应的作用、测痛器暗示、测痛和安慰剂后测痛对七项生理指标的影响等几个实验。
我们在过去痛觉特点的痛感觉的研究基础上,进行痛觉特点的痛反应探讨。
本实验使用HB-3A多导生理记录仪,在实验过程中,连续描记呼吸、脉搏和皮电的波动。
我们选择七项生理指标作为分析实验结合的依据。
在安静状态下,每前后15秒间七项生理指标的自然波动都不显著。
实验1:连续三次测痛阈对七项生理指标的作用。
被试30人。
实验结果总结如下:
连续三次测痛阈,第一次与第二次比较,第一次与第三次比较,第二次与第三次比较,七项生理指标的变化经统计学考验都不显著,这说明在痛阈水平上的测量,虽连续刺激三次,既没有使七项生理指标的痛反应适应,也没有使痛反应更敏感。
实验2:三种不同刺激量对七项生理指标的作用。
受试者31人。
三种不同刺激量分别为100克、200克、300克。
实验结果总结如下:
(1)呼吸波最大峰差的变化,随刺激量的增加而有加大变化的趋势。
(2)脉搏波最大峰差、皮电最大峰差、皮电总幅、呼吸脉搏皮电三种最大峰差之和等四项生理指标,并不随着刺激量增加而加大变化的趋势。
(3)脉搏波最大峰差与脉搏波最小幅度之比,对三种刺激量的刺激都敏感,其刺激前后的差异都显著。脉搏波最小幅度、皮电总幅对三种刺激量的刺激都不敏感,其刺激前后的差异都不明显。
实验3:恒痛刺激量对痛反应的作用。
被试29人。
本实验是以恒定痛刺激(200克)持续作用,到被试者感到比200克痛刺激时所感到的“痛”刚重一点而停止。
实验结果总结如下:
在痛刺激量不变的条件下,痛觉感刚感到加重后的15秒间,在痛反应上,除脉搏波最小幅度外,其他六项生理指标的变化都有所增大,但不显著。脉搏波最小幅度却有所下降,但也不显著。
实验4:测痛器暗示,测痛和安慰剂后测痛对七项生理指标的影响。
被试31人。
实验结果总结如下:
(1)呼吸波最大峰差、皮电最大峰差、皮电总幅、呼吸脉搏皮电三种最大峰差之和这四项生理指标的变化,以测痛器暗示变化最大,测痛变化次之,安慰剂后测痛变化最小。脉搏波最大峰差、脉搏波最小幅度,以测痛变化较大,测痛器暗示变化较次之,安慰剂测痛变化较小。总之,测痛器暗示对这六项生理指标起着一定的增高作用,而安慰剂对这六项生理指标起着一定的减小作用。(均指与测痛比较)
(2)脉搏波最大峰差与脉搏波最小幅度之比,以安慰剂后变化最大,测痛器暗示的变化与测痛的变化都较小。
痛阈与耐痛阈均数分别为118.6克与511.4克,t=7.876,P<0.001,差异极显著。
我们已经通过多次实验研究证明痛阈与耐痛阈的差异是极其显著的。即从痛感觉来看,以统计学检验显著为标准,痛阈与耐痛阈这两个感觉量的差别是鲜明的。从本实验结果来看测痛阈时与测耐痛阈时,它们的痛反应即七项生理指标变化的差异,以统计学检验显著为标准,是不完全平行的。以测耐痛阈后15秒与测痛阈前15秒,同测痛阈后15秒与测痛阈前15秒的痛反应来分析,呼吸波最大峰差、脉搏波最大峰差、脉搏波最大峰差与脉搏波最小幅度之比的变化是显著的,即与痛感觉的差异是平行的,而其余四项生理指标变化差异都不显著,即与痛感觉的差异是不平行的。
痛感觉与痛反应不完全一致的特点,对于针刺镇痛研究与针麻临床都有一定的意义,它提示我们要从痛感觉与痛反应两个方面去考察与评价针刺镇痛的效果。
一些临床工作者与心理工作者也对针灸的心理学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并且研究结果与作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上是一致的。
张时宜、徐长生等的临床研究结果都表明耐针、耐痛、情绪、合作与针麻效果有密切关系。
600例研究资料的分析表明:病员的个体差异是影响效果众多因素中特别重要的因素,Ⅰ类病员(佳的)优级率占95.89%,Ⅱ类(中的)占68.7%,Ⅲ类(差的)占8.47%,三者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对个体差异的分析,以耐痛(佳的优级率占96.77%,中的占75.6%,差的占25%)、耐针(佳的优级率占92.73%,中的占71.72%,差的占37.75%)、合作程度(佳的优级率占93.88%,中的占69.23%,差的占19.35%)、情绪(镇定的优级率占89.02%,一般的占73.73%,紧张的占43%)、痛阈(高和中的优级率占75%,低的占52.33%)等因素对效果的影响有极显著的意义(P<0.001);性恪(沉默的优级率占90.24%,一般的占77.22%,活跃的占54.84%)和痛反应类型(沉着的优级率占87.84%,一般的占70.45%,敏锐的占67.21%)与效果也有关系(P<0.01和<0.05):而性别、年龄、职业、体型、体质、针感类别与效果没有显著的关系。说明个体差异主要是指耐痛、耐针等生理特性和情绪、合作等心理因素两方面既相关联又有区别的内容。
许淑莲、项曼君、冯北元等研究结果表明,无论自我观察或临床观察的情绪状态都与针麻效果有明显关系,而后者与效果的关系更为显著(P<0.005),即情绪紧张者效果较差。此外,入手术室后情绪状态的动态变化有重要意义,入室先镇静后紧张者针麻效果多较差,先紧张后镇静者效果好。
情绪状态与下列生理、心理方面的机能活动也有联系:①情绪紧张者大都为入室安静时呼吸、脉搏波振幅波动大者(51例);②紧张者进针时皮电、呼吸、脉搏波三项综合反应较镇静者明显要大(47例,P<0.001);③情绪紧张和一般者入手术室后血浆17-羟皮质类固醇含量的增高(和在病房时相比较)要比镇静者明显(47例,P<0.05);④镇静者全部是入室时时间估计结果较术前病房的结果向更准确的方面变化,紧张者大多数相反(32例);⑤对针麻顾虑大者入手术室情绪状态多属紧张者(99例);⑥术前在试针条件下脉搏呼吸、皮电综合反应大者,入手术室情绪状态多为紧张者(101例);⑦术前对触、痛觉四项皮肤感觉综合测试敏感者,多为入室情绪紧张者(87例)。
四、针灸研究的心理学意义
(一)促进发掘中国医学中的心理学思想的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其中中国医学中蕴藏着不少心理学思想,特别是生理心理学与医学心理学思想。中国医学的形神合一论、心主神明论、情志致病论、中医的心理疗法、调神养生论等都是宝贵的心理学思想遗产。针灸的心理学研究促进了对中国医学中心理学思想的发掘。我们对针灸、针麻中的心理现象进行了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不仅对促进针麻原理的研究与增强针麻效果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促进发掘针灸中的心理学思想起了较大的作用,引起了心理学工作者对中国医学心理学思想研究的重视。
(二)促进了痛觉心理的研究
在针麻诞生以前,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痛觉心理的研究很少。针麻的产生对痛觉心理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仅作者就对4000人在不同情境下的痛感觉、痛反应、痛觉特点、心理因素对痛觉、镇痛方法的影响等进行了研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痛觉心理材料。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对痛觉,无论痛感觉与痛反应都有较大的作用;痛感觉与痛反应并不完全一致;我先后进行了十种镇痛方法的研究,各种方法都有镇痛效果,复合刺激镇痛效果比单一刺激镇痛效果好。研究结果对于了解中国人的痛觉特点、对我国痛觉心理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都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在1965年针麻研究初期,提出了痛觉研究中抗痛与致痛的概念。作者认为针刺能激发人体的抗痛因素,手术创伤能引起人体的致痛因素,针麻手术的镇痛效果取决于人体的抗痛因素与致痛因素的矛盾斗争。作者1975年有篇以“针刺麻醉的矛盾运动”为题的相关文章在《光明日报》发表,引起了重视。
(三)促进了情绪心理的研究
大量的针刺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都表明,情绪因素在针刺中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其他心理因素对针刺发生作用,有的是通过情绪为中介,有的与情绪有联系。针刺临床特别是针麻临床,病人身临其境时的情绪比在实验室条件下的情绪更真切,更反映实际。因此针麻实践不仅为中国人情绪的心理研究开拓了重要场所,而且也积累了丰富情绪心理的重要材料。
(四)促进了个体差异的研究
大量的临床证明,无论针刺反应、针刺镇痛、针刺调整、针麻效果都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心理因素是针麻个体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针麻效果的术前预测工作主要就是根据个体差异来预报针麻效果的。针麻效果的术前预测工作不仅推动了针麻临床工作的开展,而且也促进了心理对个体差异的研究。我们会在临床中运用40多个心理指标进行针麻效果术前预报工作,其中十几个心理指标有预报价值。
(五)促进民族的社会心理的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针灸赋予针麻的开展,受到民族社会心理的影响。中国人容易接受针灸治疗,这与民族的传统社会心理有密切关系。从针麻的开展情况来看,社会心理因素起着相当的制约作用。因此,我们针灸的心理学研究对于推动民族的社会心理的研究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今后针灸心理学研究的设想与建议
(一)深入发掘与提高针灸中的心理学思想
针灸中的心理学思想散见在中国医学各种书籍之中。发掘中国医学的心理学思想的工作量很大,需要有计划地、有步骤地分工合作来进行。发掘与提高针灸中的心理学思想,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的重要工作之一。
(二)深入研究痛觉心理规律与镇痛方法
关于针刺麻醉的镇痛作用的评价,主要有四种观点:①针麻可以达到无痛论。针麻将来可以达到完全无痛。②针刺镇痛无效论。认为针麻是“自然的外科手术”,针刺对治疗疾病或疼痛完全没有价值。③针麻镇痛无显效论。认为针刺的镇痛作用相当于5毫克吗啡或50毫克杜冷丁的镇痛效果。④针麻镇痛不全论。认为针麻作为一种麻醉方法的地位已经确定,但是针麻没有达到完全无痛。作者就是持第四种观点。作者认为大量的针麻临床和人体、动物实验研究,证明了针麻确有镇痛作用,同时也存在镇痛不全的现象。针麻的镇痛效果能够逐步提高,而针麻的本质又决定了针麻达不到完全无痛。笔者做过上千例大、中、小针麻手术的观察与实验,认为针麻镇痛程度不等。以切皮为例,大多数有疼痛的感觉,痛的性质大都是钝痛,痛的时间是短暂的,痛的程度是可以忍受的。笔者还认为不能把药麻无痛看成是绝对的好事,把针麻没有完全达到无痛看成是绝对的坏事,更不能把针麻没有达到完全无痛,看作是针麻没有麻醉作用。麻醉的概念不应是静止的、凝固的,而应是变化的、发展的。针麻是病人意识完全清醒,身体的痛觉迟钝而不消失,这也是人们对化学药物麻醉发展到针麻,在麻醉概念的认识上的一个飞跃。
笔者认为针刺镇痛身体痛觉迟钝而不消失,为痛觉心理研究提供了大为有利的条件,充分利用针刺镇痛不全研究痛觉心理,对于掌握中国人的痛觉心理规律是非常有益的。
笔者认为针麻是一种崭新的麻醉技术。它在临床上的应用前途是:一部分人可单纯施用针麻,另一部分人可使用复合针麻(包括针麻与药麻相结合),针麻与非药物麻醉相结合,例如针麻与气功麻醉相结合。针麻与非药物麻醉的结合将促进心理学镇痛方法研究工作的开展。
(三)深入研究针灸中的个体差异问题
针灸临床与针麻临床都表明针灸与针麻的个体差异明显。深入研究针灸与针麻中个体差异的规律,尤其是深入地探讨个人的心理特点与针刺反应、针刺镇痛、针刺调节与针灸效果的规律,对于针灸疗法在国内外特别是国外的进一步推广和了解中国人的个体差异都有益处。
(四)深入研究针刺对皮肤感知觉的改变
我们的研究初步证实针刺对皮肤感知觉有整体性改变,不仅提高痛阈,而且也提高触觉阈、压觉阈、定位觉阈、两点辨别阈与热觉阈等。这证明针刺为心理学研究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深入研究针刺对皮肤感知觉的改变有可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觉心理学的一个新的分支。
(五)研究入静与循经感传的关系
已有研究表明,入静能引导与加强循经感传,证明入静与经络关系密切。深入研究入静与循经感传的关系,对于了解入静的心理状态与循经感传的关系至为重要。
(六)逐步形成针灸与针麻心理学
深入研究针灸与针麻中的心理学问题,在大量的针灸与针麻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可能在中国形成一门心理学新的分支——针灸与针麻心理学。它既是研究针灸与针麻心理学的硕果,也将为了解与研究中国人的心理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人·中国心》传统篇,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