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针麻三关的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科研为工农兵服务,运用唯物辩证法指导针麻工作,在北京妇产医院的协助下,在攻克针麻三关——镇痛不全、内脏牵拉、肌肉紧张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他们在深入针麻临床的基础上,把针麻理论研究与提高针麻效果结合起来,把针麻原理的研究建立在针麻临床实践检验的基础上。术前先了解病人,针对性地做好病员的思想工作和针麻科学解说工作。心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手术室里同医务人员一起给病员进行针刺麻醉。在手术开始前的针麻诱导期内,在手术台上进行一些必要的测定,进一步了解针麻下病员的心理与生理方面的特点。在手术过程中,一方面测定针麻下机体反映的情况,一方面按照具体手术步骤的要求,引导病员密切配合。例如绝育术找输卵管时,病员有揪感或腰酸,嘱病人进行深而慢的腹式呼吸,病员不适感就会有所缓解。术后他们深入病房与病员一起总结针麻经验,并对第一手材料进行分析,从而明确了以下三点:
(1)影响针麻效果的因素很多,但是经常的、普遍的、重要的条件是针刺的效应,医务人员的手术操作和病人的心理因素。
(2)针麻三关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镇痛不全会引起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变,例如血压上升、心跳加快等,同时也会引起肌肉紧张,如腹肌紧张、握拳等,内脏牵拉可产生牵拉痛,也可产生反射性腹肌紧张。肌肉紧张影响针刺镇痛效果,降低针刺的抗痛与调节作用,影响手术操作。因此,在攻克针麻三关的指导思想上,应该把这些看成是人体出现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反应。
(3)镇痛不全是针麻三关的主要矛盾。因此他们选择镇痛不全作为攻克针麻三关的突破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攻关:
●针麻效果的术前预测
针麻临床实践充分表明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尽管不同的病员使用相同的穴位和刺激条件,相同的医务人员做相同的手术,其效果仍是不同的。研究影响针麻效果的因素对于确定针麻适应症,扩大应用范围,提高针麻效果及探索针麻原理都有一定的意义。他们在深入针麻临床的基础上,总结了影响针麻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针刺的效应,二是病员的痛觉特点,三是病员的精神因素。几年来他们先后使用了四十多项预测针麻效果的指标,经过临床筛选和比较,1973年确定了针刺对两点阈限的改变、耐痛、情绪状态分别作为影响针麻效果三个方面的指标。测定这三个指标简便易行,预测准确性达80%以上,且三个指标可在5~10分钟内完成,为针麻临床普及应用和适应症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依据,同时也可作为根据预测结果确定是否使用辅助药物的参考。
●电针刺激参数与针刺镇痛
通过针麻实践,他们认为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电针麻仪代替人工手法捻针,虽然节省人力,但刺激稍长,针感就会减弱或消失,影响针麻效果。他们从中医辩证施治和针刺手法得到启示,决定系统探索电针刺激参数(刺激强度、频率、波形)与针刺镇痛的关系。他们首先在实验室进行了电针刺激参数的筛选,结果是刺激强度-峰压逐渐变、频率-高频、波形-疏密波的镇痛效果好。在此基础上,他们对300余例针麻下作的绝育术,分组进行了临床效果的观察,证实了他们实验室工作的结果。他们的工作表明筛选、使用最优刺激参数是不断提高针麻效果、攻克三关的一个较为有效的途径。
●某些心理因素与针刺镇痛和针麻效果的关系
他们设计了专门实验,证明人的思维和情绪等某些心理因素对针刺痛感觉和痛反应有影响,病员对针麻的认识、情绪和配合程度是影响针麻效果的一个因素。因此做好病员的思想工作和针麻科学解说工作是提高针麻效果、攻克临床三关的一个方面。
另外,他们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还从1974年起,开展了去掉术前辅助用药的试验。这是在针麻技术上做的新探索,至今已系统做了120多例绝育手术,全部获得成功,优良率达99%以上,比1973年使用术前辅助用药的效果有所提高。
(《科技消息》,197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