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因素在针麻中的地位和作用

精神因素在针麻中的地位和作用

针麻手术是在病人意识完全清醒的状态下进行的。这就向人们提出一个重要问题,即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病人的精神因素在针麻中的作用问题。我谈谈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防止和克服两种倾向

对于精神因素在针麻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曾经出现过两种错误的倾向。一种倾向是夸大精神因素的能动作用,贬低或否定针刺的生理作用。例如,认为针麻就是单靠意志坚强、思想工作或者心理作用(如暗示作用、安慰作用)的结果,这是不符合实际的。大量的人体和动物实验证明,针刺确有镇痛作用和其他一些作用,是有肯定的生理学基础的。家畜针麻手术获得成功,有力地否定了针麻单靠意志坚强、思想工作、安慰等观点。片面夸大精神因素在针麻中的作用,这种倾向在理论上将导致唯心论。另一种倾向是强调要在一根针或几根针上见高低,而把精神因素的作用看作可有可无、无足轻重,忽视和否定精神因素在针麻中的能动作用。这种看法当然也不符合针麻临床实践和科学实验。它见物不见人,否定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在理论上将导致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论。

针麻是麻醉学史上的一次革命。正确地阐述和处理人的精神因素在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医务人员和病员的积极性,不仅对深入认识针麻原理、加强中西医结合、创立中国统一的新医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不断地提高针麻效果,积极地预防和医治疾病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针麻中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的关系

针麻原理是复杂的,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针麻临床和科学实验已经证明,针刺穴位对人体能够产生抗痛、调节生理功能、镇静等有益(抗病)的作用,它能够克服或减轻手术创伤引起的有害反应。人的精神因素在一定的条件下,即在积极的或消极的精神状态下,通过人的大脑高级神经活动,可以影响针麻手术效果的优劣成败。针刺穴位对人体产生的有益(抗病)的生理作用是针麻的物质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人的精神因素如病员对疾病和对针麻的认识、情绪和信心,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和配合程度等,在针麻的全过程中起着能动作用。

在针麻中,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的作用不是机械地堆积,而是综合地起作用,有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的关系。祖国医学认为,消极的情绪可以致病,称为“因郁而致病”,人生病也影响人的情绪,久病或重病容易产生情绪抑郁,称为“因病而致郁”。大量的针麻临床事实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物质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精神的力量,精神的力量也可以转化成物质的力量。针麻效果好,能够增强人的积极的精神状态或消除消极的精神状态。积极的精神状态能够提高针麻的效果,消极的精神状态能够降低针麻的效果。

在针麻中,病员的主观能动性不能代替针刺对机体产生的抗痛、调节、镇静的有益(抗病)的生理作用;而针刺对人体诱发产生的有益(抗病)的生理作用,不能也无法排斥精神因素对它的能动作用。在清醒状态下,人的生理状况和精神状态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片面夸大精神因素的能动作用,必然要阻碍对针刺条件和手术操作等方面的深入研究,而忽视或否定精神因素的能动作用,则必然限制了病人主观能动性地发挥。这些,对于提高针麻效果和全面地阐明针麻原理都是不利的。

三、精神因素在针麻中起哪些作用

针麻的临床观察和实验表明,病人精神因素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手术的自始至终,初步可以概括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五个方面。

(1)对针刺效应的作用。积极的精神状态,即对针麻有着正确的认识、镇定的情绪、密切的配合,往往耐针好,易获得适宜的针感,痛阈提高得较大。在消极的精神状态下,在怀疑、紧张、焦虑和不配合的情况下,往往耐针差,不易获得适宜的针感,痛阈提高得较小。

(2)对针刺镇痛的作用。积极的、乐观的、镇定的情绪能够协同针刺的镇痛作用,抑制手术创伤引起的疼痛和削弱这种疼痛的强度。反之,消极的、恐惧的、焦虑的情绪可增强来自手术创伤的疼痛刺激的强度,使本来在针刺镇痛作用下,不足以感觉疼痛的变成觉得疼痛;或者本来轻微的疼痛变成了加重的疼痛,从而削弱了针刺的镇痛作用。针麻临床研究也表明,情绪镇静的病员,疼痛反应较小;情绪紧张的病员,疼痛反应较大。

(3)对针刺的镇静作用。针刺的镇静作用与镇痛作用有着互为因果的关系。针刺的镇静作用越明显,越有利于针刺的镇痛作用的发挥。同时针刺的镇静作用又关系到肌肉的松紧程度。针麻临床实践表明,积极的精神状态,乐观而镇定的情绪,可以加强针刺的镇静作用,使肌肉松弛,有利于手术操作。而消极的精神状态、恐惧而焦虑的情绪,使肌肉紧张,不利于手术操作。这在腹部针麻手术时表现比较明显。例如,牵拉内脏的不适感易使病员情绪紧张,促使肌肉收缩,而肌肉收缩又可以进一步增强牵拉刺激。

(4)对针剌调节生理功能的作用。针麻临床观察表明,积极的精神状态能够调动机体内部抗病的积极因素,加强针刺对内脏生理功能的调节作用,保持血压、脉搏、呼吸等相对稳定,使其不发生或减轻内脏牵拉不适感。而消极的、恐惧的情绪状态,无论针刺、手术室环境、不适当的语言、疼痛等引起的情绪紧张,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引起某些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失调,如血压、脉搏、呼吸等功能的失调,诱发或加强内脏牵拉的不适感。正如有些病员说:“不害怕,心不慌、气不短。”“越是胆小害怕,就越心慌、气短、出汗。”

(5)主动与医务人员配合手术。在针麻手术过程中,病人除痛觉迟钝或消失外,人体生理功能是完好的,为病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病人与医务人员密切配合,做好手术。

精神因素在针麻中,对针刺效应、镇痛、镇静、调节生理功能和主动配合手术的能动作用,不是互不联系的,而是相互制约的。针麻临床实践表明,精神因素是影响针麻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发挥医务人员与病员的积极性

大量的针麻临床事实表明,病人的积极或消极的精神状态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是静止的,而是变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消极与积极的精神状态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病人从接受手术到手术结束,精神始终是在变化着。不仅在手术前与手术中,而且在手术前的不同时间、手术中的不同步骤,病人的精神状态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医务人员在针麻手术中,选择适当的针刺部位和条件,采取稳、准、轻、快的手术操作,显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医务人员的思想精神面貌和服务态度。医务人员术前对病员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和针麻科学解说工作,是使病员建立和巩固积极的精神状态的非常重要的环节。医务人员对于精神状态好的病员不能掉以轻心;对于精神状态差的病员不能失去信心。医务人员要努力做好工作,使病员的精神状态向积极方向转化。医务人员对工作的极端负责,对病员的热忱必然通过病员的大脑神经活动产生良好的作用,提高针麻效果。相反,医务人员一句不慎的话,一种急躁的情绪表现,都可能通过病员的大脑神经活动,发生不良的影响,降低针麻效果。

此外,也不能忽视和低估了革命病友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在针麻中的作用。效果很好的病员现身说法,介绍自己的经验体会,对于即将接受针麻手术的病员建立积极的精神状态,密切配合手术都是很有意义的。

总之,充分地、多方面地发挥医务人员和病员的积极性,是不断增强针麻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与充分发挥人的精神因素在针麻中的作用;正确地处理针麻中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的关系,把针麻工作提到更高的水平。

(《自然科学争鸣》,1976年第1期)